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2022-06-11由 裝睡者 發表于 畜牧業

針砭時弊的砭是幾聲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隋唐時期,在現在的洱海區域,出現了六個大的部落,他們分別是越析詔、浪穹詔、施浪詔、邆賧詔、蒙嶲詔、蒙舍詔,也被稱為“六詔”。

其中,蒙舍詔位於今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因其位於諸詔之南,又名南詔,在經過細奴邏、邏盛、盛邏皮等三代國主的經營,日漸強大。

皮邏閣在位時期,一意進取,統一了六詔,使南詔一躍成為強大的政權。

南詔與大唐王朝的關係忽遠忽近,在大唐實力強勁的開元年間,南詔臣服唐朝,但隨著唐朝的衰敗,南詔在吐蕃的鼓動下,與唐朝也曾經兵戎相見,本文就淺論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南詔在唐支援下統一六詔

開元時期,唐朝在唐玄宗君臣的努力下,進入了有著“開元盛世”之稱的極盛時期。對內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對外,銳意進取,開疆拓土。與

同樣希望在西南邊陲擴張勢力的吐蕃,加劇了唐與吐蕃之間的矛盾。

與此同時,在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大的部落,即“六詔”。

處於最南部的蒙舍詔(又名南詔)一貫與唐保持友好關係,朝覲於 唐,又對唐劍南節度使王昱施以

厚利

,而唐也希望在西南地區扶植合適的代理人對抗吐蕃,所以蒙舍詔獲得唐王朝的支援,統一了洱海地區。

開元二十七年,劍南節度團練副使章仇兼瓊為加強唐王朝 對西南地區之控制,謀開步頭路,築安寧城,引起諸爨不安。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後來南詔首領皮邏閣出兵成功調停這一事件,使南詔的實力和擴張野心有了較大的提升。

南詔統一雲南的趨勢不可避免,這不符合唐王朝在雲南執行的挑撥當地部族互相爭鬥,坐收漁利的一貫政策。於是,唐朝實施了一系列針對南詔的措施。

雲南太守張虔陀扶持

崇道,又“支援被閣邏鳳所貶的庶弟誠節。但南詔在吐蕃的支援下,與之結盟賜為兄弟之國,號“贊普鍾”,並以當年為贊普鍾元年。

在天寶年間,唐軍兩次敗於被吐蕃支援的南詔軍隊,從此,唐朝失去了對雲南的控制。

南詔勢力逐漸強大,與唐修好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南詔在與吐蕃結盟後,關係一度維持

很好,但為了防止南詔實力做大,吐蕃在與其交好的同時,還暗中扶持被南詔滅掉的“三浪詔”的殘存力量,這些都加深了吐蕃與南詔這對盟友之間的矛盾。

同時,唐朝從中央的宰相李泌再到地方官吏韋皋等人,與南詔國主異牟尋刻意結好,終於決心歸唐,雙方在蒼山神祠舉行會盟,史稱“蒼山會盟”。

這標誌著唐與南詔在經歷四十多年的敵對之後,再次修好。

自此,唐與南詔經過了開元、天寶等時期近百年的時戰時和, 進入了長達三十年的和平共處階段。

終唐一代,吐蕃始終是唐朝在西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唐

之所以

要扶植南詔,就是為了能夠在西南部找到一個可以與自己聯手對抗吐蕃的盟友,唐朝再次成為吐蕃的最佳合作物件。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南詔與唐朝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唐朝建立之後,因為國力十分強盛,因此遠在邊陲的南詔一直以來對唐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在唐高宗的時候,

南詔的統治者細奴邏就曾派人進貢朝見,武則天時期,細奴邏的兒子邏盛炎更親自到洛陽朝見女帝武則天。

在678年後,洱海群蠻基本已被吐蕃征服,只有南詔一直保持著與唐的友好依附關係。

南詔與唐關係破裂之原因唐與南詔雖然一度結盟,但隨著南詔實力的一步步壯大,唐與南詔的利益衝突越來越明顯,天寶戰爭的爆發成為了唐與南詔關係的冰點。導致雙方兵戎相見的因素主要有

一下

幾個方面: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一)南詔領土擴張野心逐漸增大

在南詔與其他五詔並存時,還是一個範圍很窄的部族,需要得到外力的有效幫助甚至扶植,而隨著南詔逐漸將勢力向東拓展到兩爨地區時,原先是可靠盟友的唐逐漸變成了南詔拓展勢力、擴大領土的障礙。

而唐王朝負責西南邊疆

事物

的官吏對此也有察覺,特別是張虔陀被南詔擊敗身死,唐在西南邊疆的形勢越來越壞。

(二)吐蕃在雲南地區勢力壯大

吐蕃攻佔唐朝建立安戎城之後,便以此為基地,不斷侵擾唐朝邊境,洱海也成為其覬覦的重要戰略目標,盤踞在此的南詔就成為他拉攏的主要政治物件。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三)唐王朝承平日久,逐漸腐化

天寶年間中, 曾經銳意進取的唐玄宗李隆基早已失去曾經的英明神武之氣,重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特別是楊國忠,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發動了對南詔的“天寶戰爭”,雖然一敗再敗,但是楊國忠掩蓋敗報,虛報戰功,最終導致了唐朝在對南詔的戰爭中一敗塗地。

(四)唐王朝邊吏貪功貪利,處置失當

天寶時期,唐王朝派駐在西南地區的軍政長官在處理與南詔時期關係時,沒有正確的方法,致使唐與南詔的關係更加緊張。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雲南太守張虔陀,都不能秉公執政,無法緩和與南詔之間的矛盾,並使雙方關係不斷惡化。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在經過長達幾十年的敵對狀態後,,貞元十年(794),雙方舉行“

山會盟”,使彼此再次重歸於好,而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結果,是因為其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吐蕃對南詔不斷加強控制,有損於南詔的利益

在唐將主要精力放在平定“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際,發兵攻唐,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不斷徵發南詔的軍隊協助作戰。

此時,南詔已經成為基本統一雲南地區的強大地方政治實體,吐蕃的壓迫性政策,讓南詔高層無法容忍。大曆十四年,吐蕃與南詔聯合進攻唐朝,被唐將李晟擊 潰,損失巨大。兩者之間的矛盾也在這次失敗之後開始明顯化。

同時,吐蕃也一直在庇護著南詔王室的敵人——三浪詔。南詔的許多重鎮要地也被吐蕃軍隊佔據。如果可以聯合唐的力量,南詔不僅可以擺脫吐蕃的控制,還能夠徹底消滅敵對的殘餘勢力。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二)唐王朝中央之聯盟對抗吐蕃之決策

唐王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力大減,為了應對吐蕃帶來的威脅,當時的宰相李泌提出建立一個有回紇、突厥、天竺、大食等政權參與的聯盟來共同對抗吐蕃。而南詔也

是聯盟中的重要一員。

(三)唐王朝地方官吏的積極作為

在貞元時期,唐王朝派駐西南的官吏,也不再以殘暴狡詐對待南詔,上任的劍南節度使韋皋奉行懷柔政策,以政治誘導為主政方針,逐漸的分化南詔和吐蕃之間的關係,很多地方首領都重新歸附到唐王朝的統治之下,更給了南詔統治者異牟極大的影響。

在攻心為上的同時,韋皋也以軍事打擊為輔助方針,貞元五年(789), 韋皋擊敗吐蕃,使南詔受到極大震動,更是堅定了他們歸順唐朝的意志。韋皋則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大好時機,促成了南詔的又一次歸唐。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四)南詔內部親唐勢力的大力推動

在與唐的多次軍事衝突中,南詔在取得財物的同時,也將人口掠奪回本國,而這些受過漢文化教育計程車子官吏很多則成為南詔的上層階級。

其中唐西瀘縣縣令鄭回,甚至還成為南詔的首輔大臣,這些人對唐朝有天然的好感度,也是異牟尋歸順大唐的重要推動力量。

(五)文化相近性的影響

南詔的經濟成分與產業和中原更為接近。吐蕃是以牧

為主

,而南詔則以農業為主,這和中原地區十分的接近。

在唐朝廣泛種植的稻、麥、稷、黍、豆等糧食作物和各種蔬菜水果等,也在南詔大為流傳,南詔最發達的滇池、洱海區域已經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和中華民族的框架無異。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相近的經濟基礎使得南詔對於中原地區農耕文明基礎上產生的謙和、包容的儒家文化更有親近感,徐新建在《全球語境與本土認同》一書中的《引論》部分,也明確指出,整個東亞大陸處於東低西高的地形中。西南地區多雨,從事農耕。

聚集而居、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需要成熟的農藝和園藝,還需要風調雨順的天時配合,這使南詔從心理上更傾向於以農業為主的大唐王朝。

總的來說,南詔作為與唐和吐蕃同時存在的政權,從地緣的角度說,處於唐與吐蕃之間,不可能完全擺脫唐及吐蕃,必然面臨“二選一”的問題。

開元至貞元時期,南詔與唐關係變化及原因

在順唐還是背唐的問題上,由於自身力量的變化以及唐、吐蕃實力的此消彼長,在開元至貞元這段時期選擇了背唐後又順唐的策略。

促成這種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南詔對自身現實利益的考慮、唐與吐蕃實力的消長,南詔對中原文化的嚮往與認可,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