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156”行動何以提升垃圾分類工作質量——垃圾分類“面面觀”

2022-06-11由 華聲線上 發表于 畜牧業

輻射四怎麼賣垃圾

邢 驍

以前“一個筐”,如今“四個桶”;曾經“嫌麻煩”,時下“在習慣”……在長沙市芙蓉區,從繁華深處的五一商圈,到車水馬龍的主次幹道,再到千千萬萬個小區院落,垃圾“隨手分”,保持城區乾淨整潔正成為市民的日常習慣。

去年10月1日,長沙出臺《長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標誌著全市垃圾分類進入“法治時代”,這件“關鍵小事”,再一次登上了市民的“熱搜榜”。而早在該條例出臺的前一年,芙蓉區就已透過強化頂層設計、設施配備、倒逼措施等,順利實現了垃圾分類全區“總動員”、處置“全鏈條”、社群“全覆蓋”。

“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既是提高基層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又是升級垃圾處理系統的重要牽引,更是促進迴圈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芙蓉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春暉說,這件“關鍵小事”,必須抓實辦好。

耳濡目染,培育分類好習慣

芙蓉區常住人口超過60萬,這裡樓宇商圈密集,日均人流量難以估算。垃圾分類,這件看似舉手之勞的小事,對於這個長沙市中心城區來說,卻是一場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大考。

過去幾年,垃圾分類在芙蓉區漸變新風尚,扔垃圾從一件“隨手的事”,變成了“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事”。

改變來之不易。在此基礎上,去年,芙蓉區實施“156”行動,“1”即以垃圾分類提升年為總攬;“5”即達到群眾知曉率100%、分類投放率100%、分類處置率100%、在上年基礎上回收利用率提高20%、垃圾減量率提高20%5個目標;“6”即展開宣傳發動提升、分類減量提升、撤桶並點提質、降塑減害、資源利用擴容、制度機制創新6大行動,持續夯實全區垃圾分類的工作基礎。

實行“156”行動,重在推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居民、物業等各相關方深度協同,推動其從行業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並形成治理合力。”芙蓉區委副書記蔣紅波說。

芙蓉區各級黨委將垃圾分類納入黨建工作內容,形成了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志願者加入、物業參與“五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韭菜園街道黨工委積極培育“五橫五縱”力量,將全街5個社群橫向劃分為5大網格,縱向透過“街道—社群—小區—樓棟—單元”5級網格“一竿子插到底”,不斷強化垃圾分類工作。該街道的蓉園社群是個“萬人大社群”,透過4級網格,社群網格員聯手居民代表、志願者、物業公司等,採取白天設點宣傳、夜晚入戶宣講方式,持續引導群眾轉變垃圾分類觀念。同時,社群還給每戶居民都免費配備了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兩分桶”。

定王臺街道注重發動社會力量,如街道以社群為單位,建立了物業代表和居民代表微信群,代表們發現垃圾分類相關問題,可“隨手拍”上傳微信群,各社群網格長需及時處理每一條資訊。不斷探索下,走馬樓社群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化”工作方法,社群結合支部五化建設同步開展垃圾分類五化建設,發力宣傳參與全民化、設施投放標準化、監督監管網格化、部門聯動精細化、社會參與智慧化,並形成合力。

散開滿天星,聚起一團火。以“在職黨員進社群”活動為契機、結合人口普查工作等方式,芙蓉區100多個黨組織,200多個網格黨支部,300多個樓棟黨小組近2萬名直管黨員一起行動,共同引導群眾轉變垃圾分類觀念,並帶動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社群鄰里共同參與。

“耳濡”還得“目染”。芙蓉區在街道、社群、小區設定垃圾分類投放標識標牌、宣傳欄等垃圾分類導檢視,引導居民瞭解垃圾分類意義、支援和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市民若出現“學習疲勞”,“花式宣傳”開啟了——朝陽街道將垃圾分宣傳編成歌曲舞蹈、順口溜……朝陽街道五一東村社群,去年開展了10多次群眾喜聞樂見的垃圾分類相關大型活動,平均每月1次。平日裡,社群黨員幹部、宣講能手則和群眾擺起了“龍門陣”,用鄉音和大家談分類、解分歧、達共識。

文藝路街道喬莊社群打造了“垃圾藝術—世界名畫”百米文化牆。原來,喬莊社群邀請了民間藝術家,利用電腦主機板、雞蛋殼、塑膠吸管、廢報紙等常見的生活垃圾和可回收物,繪製了8幅仿版世界名畫,社群用這種方式告訴大家:用對了地方,垃圾能變廢為寶。社群小巷的另一邊,大家從“廢物利用,全民養花”活動中精挑居民的盆景作品用來展示,進一步濃厚社群“垃圾變寶”氛圍。

垃圾分類進入新階段,執法也要跟上。根據新規,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則可罰50萬元。條例釋出的第一個國慶節,芙蓉區即開展執法檢查479次,檢查單位(門店)414家,勸導糾正生活垃圾分類違規問題96起,下達責令改正書33份。

“智”“制”疊加,創新做法強鏈條

文藝路26號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100%,幸福小院、文藝公寓分類準確率已超過50%……文藝路街道喬莊社群,這個處於長沙老城中心地帶的“大齡社群”,卻是長沙垃圾分類的“優等生”。垃圾分類投放水平高,喬莊社群不僅靠“人防”,而且有“技防”。

“您好,您扔的垃圾未正確分類,請注意!”接到網格員王銀輝的電話,居民陳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因為趕時間沒來得及分類,她就將垃圾扔進了樓下的垃圾桶。但王銀輝是怎麼知道的?原來,社群在各個垃圾分揀驛站安裝了小型攝像頭,每次扔垃圾行為都會被系統自動記錄,並以小影片形式傳送給網格員,一旦發現未分類的情況,網格員就會及時聯絡。

居民回到家開啟電視機,開機廣告便是垃圾分類動畫;未正確執行垃圾分類的門店、住戶,還有可能在電視上曝光。漸漸地,喬莊社群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變得越來越強,廚餘垃圾的每日重量,也從去年上半年的200多斤增長到了下半年的1500多斤。

執行“156”行動,難在強化“分類鏈條”。從分類投放,到分類收集,再到分類運輸和處理環環相扣,芙蓉區透過創新做法,不斷完善全區垃圾分類鏈條。

自從引進“收寶多”,韭菜園街道蓉園社群可回收物的收集量不斷增多。開啟微信,關注“收寶多”公眾號,註冊、輸入手機號、再掃描回收袋上專屬二維碼繫結到個人,居民將一些不需要的舊報紙、檔案、塑膠瓶等放進袋子,扔進“多寶魚”資源迴圈驛站。每週會有專人將“多寶魚”資源迴圈驛站裡的可回收物稱重、分類,根據可回收物的類別和重量,“收寶多”平臺再將錢轉到個人註冊的賬戶上。

“以前報紙、飲料瓶等,我們大多隨手扔進了垃圾桶。如今有了‘收寶多’,咱就會將這些可回收物分出來,裝進專屬垃圾袋,每週還有一筆進賬。”7個月時間,居民劉阿姨靠“收寶多”掙了近500元。透過這項舉措,去年,蓉園社群可回收物年分揀收運量達10萬多公斤,居民主動收集可回收物的意識,已大不一樣。

和蓉園社群一樣,荷花園街道德政園社群居民,對於主動收集可回收物的積極性頗高。但不一樣的是,德政園社群並非透過引“智”,而是透過做法上的小創新。

“中國好人”池鳳英帶領“慈娭毑乘務崗”志願者,在德政園小區設立“愛心環保點”。每週三上午,社群居民主動將分離好的可回收物,提到“愛心環保點”交給志願者,志願者分揀後再將其賣出,相關資金則用於愛心助學。德政園小區共有4600多名居民,據池鳳英統計,其中2000多名居民踴躍參與。去年,“愛心環保點”蒐集到的可回收物共賣了5000多元,志願者們將其捐給了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兩名貧困學子。

為了調動志願者積極性,池鳳英將志願者的志願服務時長積分,累積到一定數值,可在社群雷鋒超市兌換大米、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小積分,大作用,成為了以小創新撬動社群志願服務和垃圾分類大課題的有益嘗試。

芙蓉區之所以能調動起市民參與的積極性,讓垃圾分類蔚然成風,關鍵就是在創新上下了一番功夫。

區級層面不斷創新機制,去年制定並下發《芙蓉區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2020年度芙蓉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辦法》等。制定餐廚垃圾、有害垃圾等收運管理規範,加強各類垃圾管理。

指導居民準確分類投放,沒分清的重新分……芙蓉區為每300戶居民配備一名桶邊督導員,指導督促垃圾投放並進行“二次分揀”。區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還攜手湖南楊威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在一個街道設定一個轉運分揀中心,進行“三次分揀”,每個中心服務人口至少8至10萬人,擁有垃圾分類“再過濾”功效。

目前,全區已建成13個生活垃圾分揀中心,並搭載小程式“星城衛士”將單個分揀中心功能向全街道輻射,逐步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去年,區垃分辦還實行“日督查、週報告、月排程、季講評”,強化日常督導排程,確保群眾知曉率和最終分類投放率達到100%。

對症施策,細微之處見真功

朝陽街道五一東村社群是典型的老舊開放式社群,人口密集、院落老舊,房屋出租率超80%……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這讓社群工作人員很頭疼。

過去小區單元樓前、樓道內都有很多垃圾桶,不可能在每個點位配備指導員進行監督管理,導致投放隨意,很難管控垃圾分類質量。而撤掉垃圾桶,因地制宜設定集中收集點,有序歸併不分類投放點,加強收集點人員值守和巡查精準指導,可以促進居民分類習慣養成。

說幹就幹,最初推行時,不少業主反對,五一東村社群不斷給居民做工作,慢慢的,大家同意了。如今,社群戶外公共區域規範化投放70多組“兩分桶”和10組“四分桶”。

由於租客多,五一東村社群的沙發、床等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較多,過去甚至就直接扔在社群道路上。社群建了一個“大件垃圾暫存點”,社群垃圾收運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以解決。“大件垃圾和建築垃圾具有再利用價值,一扔了之太可惜。”社群負責人說,設定“大件垃圾暫存點”還能打通回收鏈條,讓居民的大件垃圾有地方投、有專人收,能再利用。

各地情況不一樣,落實好“156”行動,也得因地制宜,對症施策。

和五一東村社群不同,定王臺街道走馬樓社群位於五一商圈核心地段,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聳立著長沙國金中心、平和堂百貨、新世界百貨等8個大型商貿綜合體。這裡餐飲門面聚集,人流量大,是市民和外地遊客在長沙的打卡地之一。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社群開始指導餐飲門店將餐廚垃圾桶放到店面內。“目前我們統一規範,餐廚公司到達轄區前20分鐘在微信群通知,各門店才能將餐廚垃圾桶運到指定地點。這樣可以推動‘城市客廳’形象改觀。”社群負責人說。

為確保責任上肩,社群和餐飲門店簽訂《餐廚垃圾管理責任狀》,社群透過評比和常態巡邏等方式,對轄區餐飲門店進行嚴格考核,還透過張貼紅黑榜的形式,督促餐飲門店負責人養成垃圾分類良好習慣。

為了減少餐廚垃圾,走馬樓社群還透過不斷走訪,建議餐飲門店倡導適量點餐理念,更好踐行“光碟行動”。透過嚴格“撤桶進店”,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目前社群轄內餐廚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全部實現“定時定點”清運,得到市民肯定和好評。

荷花園街道德政園社群是全國文明社群,轄區文明風勁吹。社群在黨員帶動下,形成了社群、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強大合力。“創益蜂巢”青年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紮根社群多年,精心打造了“循益萬花園”“德政園幼兒園環保回收日”等專案,透過“小手拉大手”,激發親子家庭用廢舊物品製作園藝作品等方式,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

“創益蜂巢”重點扶持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環境智慧裝備團隊廚餘垃圾有機肥智慧轉化裝置研發推廣專案,並在德政園社群進行試點。該裝置融合好氧堆肥生化技術、網際網路、雲資料、智慧控制等前沿科技,有效實現了在社群層面對有機垃圾的分類處理,快速高效地生成高品質有機肥,使得資源再生利用,有效的保護了社群環境。

多措並舉,透過加強前端設施、中端運輸、末端處置環節和降塑減害行動,去年,芙蓉區垃圾分類處置率達100%,並全面完成在上年基礎上回收利用率提高20%和垃圾減量率提高20%的目標。

“目前,垃圾收運、廚餘垃圾處理等領域還存在不小的應用市場和提升空間,我們要透過循序漸進,將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暢。”芙蓉區政府副區長李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