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2021-07-01由 艾尼網路凱翔 發表于 畜牧業

人中鳳雛另一句是什麼

最近許多專家或者學者認為諸葛亮害死了龐統。因為孔明料事如神,知道龐統急於立功,不甘人後,提醒了龐統不要冒進, 一山不容二虎,畢竟劉備得龐統後,確實存在重心偏移的跡象,孔明也是人,也想獨攬大權,所以也有可能這麼搞。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龐統年僅36歲就早逝了。在三國裡面,龐統的才華是公認的,當年諸葛亮對他也推崇備至,魯肅寫信對劉備說:“龐士元非百里庸才,以治中別駕的職務,方能展示其人傑的才華。”後來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跟諸葛亮同一級別。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其實這種說法更多的是根據演義的猜測,以孔明當時在玄德處如日中天的地位,需要用這種手段來弄龐統?我們先來粗略的瞭解一下龐統此人生平,龐統年輕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他,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質樸魯鈍,有一次他去拜訪司馬徽,當年龐統才20歲。龐統去拜訪水鏡先生的時候,司馬徽正在採桑樹,於是就讓龐統坐在樹下,兩個人一聊天,從白天聊到晚上。最後給了他一個評價。說龐統稱得上是南郡人中出類拔萃的人,從此以後,龐統的名聲才漸漸的顯露出來。

龐統早年有一個喜好,喜歡誇大其詞的去評價一個人,基本上都是弘揚這個人的正面和長處。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龐統說:“如今天下大亂,正氣衰落,需要振興風俗,扶助正道,不把他們的名聲說好一點,就沒有人仰慕他,沒有人仰慕他的話,行善的人就少了,即便讚揚十個人,說錯了五個,還有五個那也是可以促進世風教化的。”從這裡足以見得,龐統之名,並非浪得虛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並且心懷天下的人。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龐統在劉備入蜀之初,提議過直接控制劉璋的想法,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但是被劉備拒絕了,之後又獻上三策,劉備採取了中策,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龐統的死,對劉備集團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並且留下了嚴重的隱患。荊州集團在劉表時期,分為兩個派系,一派擁護劉琮,一派擁護劉琦。因擁護劉琮一派佔有較大優勢,擁護劉琦的派僅能支撐住局面。曹操南下,劉琮投降,曹操分化瓦解了該派勢力,甚至直接殺了蔡張二將,奪取了荊州兵權。該派勢力大損。曹操北還,該派靠向東吳,周瑜死後,孫權退出荊州,該派不得不向劉備低頭。龐統就是該派的代表。龐統死,該派受到關羽打壓,便轉而投靠孫權,於是有了第一次荊州爭奪戰。並最終利用關羽北攻曹仁之機,奪取荊州。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個人認為正是龐統、法正的早逝,所以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擅長政治,劉備用他坐鎮後方,籌集糧草,充當蕭何之任。龐統謀事周詳,能舉薦人才,教化風物,時人比之曹魏之荀彧。法正有奇謀,深通兵法,時人比之曹魏郭嘉程昱。如果龐統法正不死,攻下漢中後,則諸葛亮守成都,總括後方,如蕭何;龐統馬良潘俊王甫等輔佐關羽守荊州(關羽不聽諸葛的話,但聽龐統的)防吳,並攻襄樊進逼許都;法正輔佐劉備,率黃、趙、馬、魏、劉封孟達諸將直逼長安,如果攻下長安,則有可能一統天下。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關於劉備,他的仁義沒那麼簡單。例如在有一次劉安請劉備吃飯,雖然說是吃飯,但是劉備他吃的是人肉,想想都起雞皮疙瘩。在當時的時候劉安他是將自己的妻子給殺了,直接就是用自己妻子的肉來招待劉備,並且那時候劉備他也知道是什麼肉,可是他還在那裡吃的津津有味。不單單是這樣,劉備他是非常的輕視女人,在有一次劉備他的妻子不見了很長時間,但是他根本就沒有著急,也並沒有派人去找,卻在那裡說女人如衣服,根本就是一點也不關心。就是這樣一個什麼都敢做的人,而且什麼都敢吃的人,自己忍辱負重歷經多年成了三國的一個主角,但是不得不說是劉備這個人他的手中不知道掌握了多少人的鮮血。

龐統應該早就看穿了劉備的仁義,龐統之死說是諸葛亮害的有欠公平

龐統死後,他的家人下場如何呢?關於他的父親資料記載非常少,劉備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來升為諫議大夫。就沒有更多的詳細史料記載,關於龐統的兒子龐宏下場就比較悲劇了。龐總的兒子雖然有一些才能,但比不了他,為人比較率直,後來因為跟尚書令陳祗不和睦,處處被壓制。為涪陵太守時,一日行舟至鹿角沱烏江,覆舟溺水而死,葬於江邊。

參考文獻:《三國。蜀書。龐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