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2022-05-13由 比丟比丟的幹哈 發表于 畜牧業

古代畫圖片賣有版權嗎

中國古代的版權保護,大約是在末朝時印刷術出現以後才有的。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文人們好不容易出了一部作品,為了儘快出名,當然是歡迎傳 抄的,畢竟當時還只是以手抄的形式傳播,上不了規模。有時,作者們還會 想方設法讓人傳播,以博取自己的聲名和地位。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比如西晉時的左思,剛開始名不見經傳,為了出名,遍搜大量歷史、地 理、物產、風俗人情資料,經過十年凝思,終於寫成一篇《三都賦》的好文 章,左思認為自己這篇《三都賦》可以與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兩 京賦》媲美。但文章雖好,可是名聲不在外,左思就想了個法子,找到當時 的另一著名文學家張華,請他讀自己的《三都賦》。張華逐字閱讀了《三都 賦》,擊節讚歎,又邀請同時代的名人皇甫謐一起給左思推薦此文。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皇甫謐 看過後欣然答應,又請來著作郎張載、中書郎劉逵給《三都賦》作注。在名 人的影響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京都,豪紳市井爭相傳抄,洛陽為之紙貴 據說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了兩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很多人不 得不去外地買紙。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從“洛陽紙貴”的故事可以看出,在作者已經明確的情況 文人是不在乎盜版的,而且對盜版還持一種渴望和歡迎的態度 記住,這是在作者明確的情況下發生的,如果作者都不明確,這樣的做 法就不地道了。最早的一例見於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編撰的《詩品》,《詩品》 中收錄了詩人寶月的詩作《行路難》,曾載有:“《行路難》是東陽柴廓所造。 寶月嘗憩其家,會廓亡,因竊而有之。廓子齎手本出都,欲訟此事,乃厚賂而最著名的則當數宋之問。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宋之問是唐朝有名的文學家,頗得唐朝政府 器重,他有個外甥叫劉希夷,也是詩壇著名的才子 有次,劉希夷寫了首好詩《代悲白頭翁》,因為宋之問名氣大,劉希 就將詩稿拿給宋之問斧正。宋之問看過後,對詩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 歲年年人不同”兩句愛不釋手。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宋之問這時就動了點歪心思,開口向外甥索 要這一聯,也就是把這兩句詩的版權讓給他。對於劉希夷來說,這種場合很 難說出拒絕的話,因此只好答應了 可是,對於文人來說,自己的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劉希夷又如 何捨得。沒過多久劉希夷就後悔了,忍不住把這事兒捅了出去。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這下宋之問 臉上掛不住了,“之問怒其誑已,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 悉憐之”。也就是宋之問氣不過,找來家中的奴才,用裝滿沙土的袋子,活 活把劉希夷給壓死了。據說這還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殺人方法。為了著作權 不到30歲的劉希夷就這樣被舅舅宋之問親手結果了。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政客好權,商人好利,文人好名,古今皆然。因此,在看到好的作品後, 宋之問的心理就扭曲了,儒家的道德教導並沒有使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反 而在名利的引誘下,幹出了蒼天不容之事。這樣的事,甚至一些大家也不能 免俗,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末尾,幾乎全盤抄襲了賈誼的《過 秦論》,可署名卻是“司馬遷、賈誼曰”,公然將著作權劃到了自己名下。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文人們費盡心力將作品寫出來,結果卻署上了別人的名,內心當然覺得 委屈。對於書商的盜版,只要大家都知道作者是自己,他們倒其實並不在意 不過這一情況在畢昇發明印刷術後,還是發生了改變。因為印刷術發明 刻書不再是難事,市場就大了,這其中不免就跟金錢扯上了關係。而 金錢,人情就都會變味的。 南宋大儒朱熹名聲在外,因而他的作品也很受歡迎。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當時他自印自售了《論孟精義》一書,沒想不多久,卻遭到了浙江書商的非法盜印,朱熹非常氣惱 連忙寫信向好友呂祖謙求救,希望身為地方官員的呂祖謙出手相助,禁止翻 印銷售,並不惜告狀打官司維權 朱熹有這麼強的版權保護意識,與其外祖徽州鉅商祝確有關。祝氏從事出版業,累資鉅富,家產佔到歙縣縣城的一半,人稱“祝半城”。在祝氏的 影響下,朱熹對出版業很是熟悉,所以他的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據統計, 朱熹一生的出版收入達兩百多萬貫,相當於七八十萬兩銀子。後來,朱熹的朱 子文集》,一直由祝家書坊獨家壟斷了200年,直到清代。其他書坊只有蔡的份,根本無法染指。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中國最早的版權保護檔案正是朱熹的表侄祝穆要求官府頒發的,南宋嘉頤二年(1238),他特地請求兩浙路轉運使司與福建路 轉運使司頒發了榜文:“窮年硫吃,接手自抄錄,寢食為廢,乞行約束,庶 絕翻版之患。”在自序後,祝穆特意加上了“一旦發現,有權告發,追人毀版 嚴懲不貸”的字眼。 從明末開始,文人們的版權保護意識更強。明朝陳氏《皇明文集》一書, 在版權頁上赫然刻有“敢有翻刻,必究”,現代圖書上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應該就是從《皇明文集》那學來的。

古代文人的版權故事,版權保護意識也相當強烈!

而最具代表性的又當數李漁。康熙二年(1663),李漁從杭州移居金陵 開了個書店芥子園,大規模從事書籍生意。他親自刻印的《芥子園畫譜》, 稱得上是國畫教科書,銷路非常好。他的小說《無聲戲》、《十二樓》膾炙人口 《笠翁十種曲》機趣通俗,《閒情偶寄》更是被後世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 同樣賣得不錯 隨著書的銷路越來越廣,銷量越來越大,盜版就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