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清末白元俊的紡織廠

2022-05-12由 百荷書房 發表于 畜牧業

繭殼怎麼抽絲

清末白元俊的紡織廠

文高天保

新密白砦絲織廠,廠址在白砦老街南邊,約建於公元1880年,毀於1929年。佔地二十餘畝,廠房一百餘間,絲織機有四十多臺,工人二百餘名,不但能生產普通綢緞,還能生產提花綢緞,每年生產上萬匹貨,除銷當地一些外,大部分銷往鄭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是新密市乃至鄭州地區少有的幾家當時最先進的絲織廠。

白砦絲織廠的廠長叫白元俊,字景千,是白砦鄉東崗村楊樹崗組人。此人出身書香門第,家有土地數頃,房舍多處,青年時受過高等教育,為人正派、厚道,誰家有困難都肯幫忙。國家有災難,更是慷慨捐資。

光緒辛丑年黃河決口,他一下子獻出價值五百兩白銀的糧食和物資送往黃河決口處。因此他成了當地有名的紳士。當他在公元1909年壽終時密縣縣長親自為他撰寫了墓誌銘。刻成墓碑放在墓中。1968年,白砦中街隊社員平大寨田時,把他的墓碑找著,現存放在白砦街一農戶院裡。墓碑文:

皇清太學生白公元俊墓銘

皇清太學生白公元俊字景千……其人善價經營,聚財很快……光緒辛丑年,黃河決口,白公捐出財物……等字樣。由於此碑保管不善,一些字跡模糊不清。

白元俊青少年時,除受過私塾教育外,還上過洋學堂。他十八歲時,在鄭州八官廟洋學堂裡學過二年絲織學科,懂得了一些科學知識,並且專門研究了現代絲織技術。畢業後,和父親談了想辦現代絲織廠的心願。他父親也支援他。於是他就攜帶銀兩,並且帶了白砦當地一些能工巧匠到上海學習先進的絲織機制造技術和絲織方法。

當時上海是中國最先進的城市。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了中國門戶,同時也把先進的絲織技術帶到中國,上海自然成了外國工業的基地。

白元俊帶的能工巧匠在上海學了三個月回來後,在白砦街原有店鋪基礎上擴大基建。一連蓋了百十間廠房,分作抽絲車間、絲織車間、印染車間、倉庫、宿舍和食堂六個部分。按照在上海帶回來的絲織機圖紙,用了一月時間,製造出第一臺絲織機。新的絲織機大體結構和當地老織布機無什麼兩樣,不過體形大了些,老織布機是腳蹬踏板、手穿梭;而新造的機器是用人手搖絞把作動力,每臺機器需用五個人,四個人分兩班,輪流絞搖把。一個人專門管接線頭。可織出一米寬的綢布。一臺絲織機,一天可織出三十米綢緞,比原來的老織布機功效提高十倍。並且織的布質量好。自第一臺絲織機制出以後,又用了半年時間,共製造出四十餘臺絲織機投入生產。

白元俊的絲織廠織的是絲綢布,用的原料自然是蠶絲。老的抽絲方法,是將成熟蠶繭剪出蠶蛹。把繭殼放進大鍋裡煮,然後撈出,摔在牆上,曬乾後,再一個一個撕開揉軟,掛在棉杈上,下面用個鐵製的絲線墜,用手把絲線抽出,捻成線,纏線上墜上,每天每人只會捻二兩線,不但工效慢而且絲線不勻,白元俊在上海學了新的抽絲方法,就是把成熟的繭,原封不動倒進大鍋裡,加進水,用火把水燒開。再用竹竿在大鍋裡來回絞,這樣就把蠶吐的絲頭找著了,一根一根的穿在外邊固定的鐵鉤上,再用纏線機把絲線纏線上拐上,一天一個人能抽出十多斤絲線來,並且絲線均勻,根據織布的需要,可抽出粗細不等的線,方法是將絲線頭數,按十個頭、二十個頭、三十個頭不等的數量,抽在一起就成了粗細不等的絲線。

白元俊的絲織廠每年所需蠶繭幾萬斤,原來當地產的蠶繭不夠用,當地許多人就栽起桑樹養起蠶來,每到春上新繭下來時,白元俊絲織廠門前賣的新繭有新鄭的、滎陽的、鄭州的、密縣的,方園百十里。一個春季下來,能收幾萬斤,使原有的倉庫不夠用,往往就在打麥場上搭起臨時帳篷,作臨時倉庫。為了減輕儲藏困難,白元俊在收繭時採取淡季、旺季兩種價格,既保證了原料充足的供應,又緩解了倉庫不足的困難。

白元俊在經營絲織廠時,請了不少外地師傅,最有名的就是許昌的曲師傅,曲師傅不但會織一般普通平面布,還會織提花布。當白元俊1909年,中年卸世時,其獨根兒子才三歲,白元俊的愛妻抱著三歲幼子,在曲師傅的鼎力相助下,廠子又堅持了十多年,直到1929年南方土匪把廠房燒了,才停了產。此後,曲師傅又來過幾次,看望白元俊的兒子。

白元俊的絲織廠每年生產的綢緞能和蘇、杭綢緞比美。但價格便宜,所以各地經銷商常常帶著車來白砦提貨,由於貨源緊缺,常常會住幾十位客商,一住十天半月的,因此白砦街的飲食業和旅店也興旺起來,晚清和民國初期白砦服務行業有十多家。

白元俊的廠織的綢緞質量好,一些當地的巧媳婦,也想了竅門。發些小財,就開始幹起刺繡來,所以白砦四周的鏽花女家家都有。鏽的產品有小孩帽、小孩鞋、小孩花兜兜、婦女花鞋、扎花裙子、騾馬汗搭簾、男人煙布袋、老人送老衣、送老鞋、戲裝等應有盡有。

白元俊親手創辦的絲織廠自公元1890年建起於1929年停產,歷時近三十年,生產技術之先進,生產規模之大,產量之多,銷路之廣都是清朝晚期和民國初期密縣乃至鄭州地區少有的。白元俊原來的織絲綢機房現在仍叫機房,收、存繭的打麥場仍叫繭場。特別是白元俊的墓碑仍儲存較好,雖有些字跡模糊,仍能看出子醜寅卯來。現在白砦有許多人都知道白元俊的絲織廠,如白來欣、白鐵軍、李學義等。現在白元俊的孫子,白有來對他爺爺創辦的絲織廠也知道許多。白元俊的絲織廠為新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