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這個少數民族的婦女結了婚還在外面約會,丈夫並不反對

2022-04-23由 想落天外 發表于 畜牧業

少數民族的婦女能玩嗎

摩旅中國:五指山行記

這個少數民族的婦女結了婚還在外面約會,丈夫並不反對

歷史中的母系社會、原始部落,在享受著科技便利的人們心中似乎有些遙遠。其實在一些偏僻的地方,這種傳統社會並不遙遠。在海南一些黎族村落中,我們就能看到氏族部落留下的痕跡。

海南島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由於環境閉塞,五指山中一些黎族氏族部落到上世紀60年代才算終結。白查村的黎族搬出低矮的原始茅草屋則是近十幾年的事情。

白查村位於五指山東南角。我從東方市沿一條省道深入五指山腹地,無意中看到了“白查黎族傳統村落”的路牌。沿著路牌指示的方向出省道大約兩公里就到了白查村。村中小樓整齊排列,水泥村道縱橫交錯,將村子劃分成幾個規整的方塊,怎麼看都無法和“傳統”二字聯絡在一起。想找個人詢問傳統村落的方位,無奈家家戶戶房門緊閉。村舍不設圍牆,只有小豬、小狗在屋前的樹下悠閒散步,不時追逐雞群戲耍。

出村口不遠,看到一箇中年男子腋下夾著柴刀,沿著公路晃晃悠悠地行走。我減速詢問,男子側身一個趔趄,差點撲在了我的車頭上,一股濃濃的酒氣隨著飄來。男子把柴刀杵在地上,往前方一指,說“一直往前走就是老寨子,我要去砍柴,我們都搬到新村去了,我家田還種在那邊山上……”。看他盡說些前後不搭的酒話,趕緊道聲謝,一擰油門開溜。

翻過一個小山坡,前方是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椰林中幾間茅草屋隱約若現。駛進椰林,幾十間茅屋散落其間。茅屋低矮,夯土為牆,上面覆蓋著弧形草頂,遠看就像一艘倒扣的小船,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船形屋”。茅屋已經無人居住,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產編號保護。

居於中心位置的茅屋較大,兩頭開門,不設窗戶。走進一間沒有裝門板的老屋。房中用土牆隔成了三個隔間,因為只能從門框透進一點點餘光,屋內光線幽暗,中間的房間更是漆黑一片。

這個少數民族的婦女結了婚還在外面約會,丈夫並不反對

有兩種體積較小的茅屋散落在村子外圍,吊腳懸空的是黎民的糧倉,另一種落地臺基式的是“隆閨”。隆閨,說得浪漫一點可以叫愛情小屋,說得粗俗一點可以叫“炮房”。

黎族少年到了十三四歲就會在村子外圍或者自家主屋旁邊搭建隆閨居住。日暮黃昏,清亮的歌聲在五指山中響起,黎族少男少女透過山歌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雙方情投意合就相約到隆閨中過夜。交往中如果雙方都有意願就會結為夫妻。

結婚後女子“不落夫家”,仍然居住在孃家,直到女方生育,男方才會到丈母孃家請妻子回家居住,有的女子會在隆閨中生下多個孩子才搬到夫家居住,期間彼此都不會干涉對方與他人的隆閨幽會。這種不落夫家的習俗是母系社會的殘餘,是母權向父權轉變的過渡,體現出女子在兩性關係上有較大的選擇權利。

這個少數民族的婦女結了婚還在外面約會,丈夫並不反對

女子在隆閨中生育的子女都會帶到夫家,不管妻子與誰生育,都是夫家一員。不過父親的遺產一般由最小的兒子繼承,這已經有點保證繼承者血緣純正的意味。其他兒子長大分家會分得必要的生產工具,成為“合畝”一員。

合畝是幾戶人家合起來一起耕作的小集體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公社化運動。合畝本來就是從原始氏族公社轉化而來,五十年代公社化倒像是改了回去。

合畝通常三五戶人家組成一個生產單位。大家分工合作,糧食收割後勻出部分交給畝頭(家長)保管,用於祭祀等公共用途,其餘的會均分給合畝成員。這是黎民在長期生產中理性選擇的結果,是一定生產力條件下形成的最佳生產組織。規模大了沒法進行有效制衡、有效激勵,就會沒有效率,所以公社化運動導致成千上萬的人餓死;規模小了許多生產無法進行,所以土地承包到戶後西南山區農村又普遍出現換活的現象。

合畝制一般以血緣為紐帶,家長為核心;由另立門戶的幾個兄弟組成一個合畝;幾個合畝組成一個番(同姓自然村);幾個番組成一個峒,峒就是氏族部落。

解放前,合畝中已經普遍存在因逃難、避仇而投靠畝頭的異姓“龍仔”。龍仔一般會認畝頭為龍公(義父),畝頭會幫助龍仔結婚,龍仔另立門戶後自然成為合畝一員。這樣原本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中就有許多異性合畝成員,氏族部落開始向聚群部落轉變。

合畝有畝頭,番有番長,峒有峒長。番長、峒長並非完全世襲而來,也非選舉產生,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公信力。比如某人掌握了禳災祈福的巫術、祭祀祖先的咒語(祭歌),懂得更多的耕作知識,辦事公道,村民有災病就會找他消災除病,村民之間有紛爭就會找他評裁。

海南黎族因散居深山,環境閉塞,每個村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沒有什麼大型的農業灌溉公共工程,彼此之間也很難進行征服兼併,所以就發展不出像大禹那樣強有力的部落首領。海南島孤懸海上,也沒法發展出地中海式的城邦文明。如果沒有大陸文明的介入,自身的發展很難實現社會的升級。

解放前後,五指山中可以深耕細作的田地還不足以解決黎民溫飽,人們還需要大面積耕種貧瘠的山地,當地人叫“種山欄”。這種山地需要輪荒養肥,所以每年都需要放火開荒。每年放火開荒的日子要祭神祈求豐收,這個傳統便成了當地一年一度的“山欄節”。

我造訪時,舉辦“山欄節”的橫幅還掛在村中新建的廣場舞臺上。當地為開發旅遊,把山欄節作為一個著力挖掘、包裝的文化專案。不過包裝似乎並不成功,當天我可能是唯一的遊客。

這個少數民族的婦女結了婚還在外面約會,丈夫並不反對

歡迎關注“想落天外a”

這個少數民族的婦女結了婚還在外面約會,丈夫並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