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謠言:斑羚飛渡

2022-04-15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畜牧業

一頭成年驢出多少肉

謠言:斑羚飛渡

還記得課文裡的故事——《斑羚飛渡》嗎?為了逃生,老羚羊甘當墊腳石,為小羚羊贏得一線生機。在瞭解斑羚的習性之後,你會發現這只是個一廂情願的虛構。

謠言:斑羚飛渡

【灰斑羚群:我們是小群體】

目標鎖定:灰斑羚。灰斑羚棲息在亞熱帶叢林山區,經常在密林間的臺地和峭壁邊活動,啃食青草、樹葉和嫩芽。藉助灰褐的體色,它們隱蔽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斑羚擅於攀巖,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難不住它們。在懸崖活動時,它們主要靠之字形的小步跳上下山。

和人們常見的山羊、岩羊或者羚羊這些動物不同,生活在鬱密叢林裡的斑羚和鬣羚並不聚成大群。斑羚在林地裡的分佈非常稀疏,在泰國Om-Koi野生物避難所這個有效保護的山區裡,灰斑羚的密度大致只有每平方公里5頭左右,在當地記錄到最大的一群,只有8頭成年斑羚和2頭小羊,在印度,最大的灰斑羚群也未超過11頭。

灰斑羚,尤其是雄性灰斑羚,經常會單獨活動。有時候,主要是在發情期的秋末冬初,它們才會和幾頭雌羊一起聚整合臨時的小繁殖群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一些雄性灰斑羚可能再也不去參加繁殖性的聚集,而任由自己在林中游蕩,孤獨終老。在灰斑羚這種個體間缺乏社群聯絡的動物中,“集體”幾乎是個不存在的概念。斑羚平常會在自己確認的大約20公頃林地領域中活動;成年雄性只管練單兒,與其它雄性老死不相往來;發情時,要是遇見同性,往往就是一場惡鬥。群體的唯一紐帶是雌羚。幼羚在成年前會跟在母獸身邊,雄羚在發情期會圍著雌羚守護難得的交配機會。

“瞭解了斑羚的日常習性你就會明白,在現實中,灰斑羚包括其它幾種斑羚都不可能存在《斑羚飛渡》中所描述的七八十頭的群體,老雄羚不會出現在群中,更不可能存在號令眾人一言九鼎的頭羊。而且對於這些日常根本沒有組織沒有紀律的動物,你會預見它們在窮途末路時相互關照麼?”

這部小說虛構了一個老年動物捨棄自己生命換取本種群延續的故事。動物父母為了後代生存甘願冒風險,甚至捨棄自己性命,這在自然界中並不罕見。鴨子媽媽假裝受傷,把狐狸從窩附近引開的調“虎”離山是出於育幼本能。拿性命來冒險,“收益”也顯而易見——保住孩子們的性命,自身基因就可以更多延續下去。

即便不是出於親本撫育,動物之間有時也會相互幫助。發現捕食者而報警的鳥兒或猴子,雖然有被鎖定為捕食目標的風險,但下次也會收到其它動物報警,可以及時逃出生天。這樣相互幫助的基礎在於互惠合作,不算純粹的捨己為人。

除了相互幫助,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種事情也可以發生在非人生物,甚至最簡單的生物身上。細胞性黏菌,是類似於變形蟲的一種結構簡單的原生生物。平時這些生物是一個個獨立的細胞,像阿米巴變形蟲一樣,以吞噬其它微生物各自為生。一旦沒東西吃了,這些原本單獨生活的細胞個體會數以萬計的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先是像蠕蟲,後來像蘑菇的奇怪生物。細胞們變成“蘑菇”時,有些成了蘑菇柄,起支撐作用,不能生育;有些則成了蘑菇頭——子實體,釋放出孢子,繁殖後代。

那為什麼那些原本獨立的細胞會選擇成為“光桿司令”,放棄傳宗接代的權益呢?原來所有這些獨立細胞通常很可能源自同一株克隆,蘑菇杆們選擇不育,甘願把子實體託高,就可以讓同胞們的後代有機會生存在更適合的環境中。雖然這是種自我犧牲,但藉助同胞們的繁衍,自己所攜帶的基因也可以流傳壯大。

這種基於親緣選擇的利他行為,如果以人的犧牲為比喻,那就會像群體遺傳學家J。B。S。霍爾丹在坊間傳聞中曾表態的,“我願意跳到河裡去救2個兄弟,或者8個表兄弟”。不過一個個體能貢獻的力量畢竟有限,基於親緣選擇的利他行為通常出現在近親的小家族中。除了近親間的親緣選擇,犧牲,也可能出於群體選擇的需要。因為在群體間存在殘酷競爭時,那些擁有奉獻者的群體,會比大家都自私自利的群體生存的要好。在蜜蜂螞蟻一類的真社會性動物中,“工兵”們可能會為了近親,也可能會為了群體而自我奉獻,但這種情況在脊椎動物中可能只出現在裸濱鼠(Bathyergidae)中。

當然,還有一種脊椎動物更講究自我奉獻。其它生物的所謂利他無非只是犧牲自己的繁殖機會,或者犧牲一些時間或食物。現代人這種動物,會為了解決於己無關的社會問題實施絕食;會為了救助陌生病患捐獻血液或骨髓,甚至認可活體器官移植。人類的利他是進化和文化雙重作用的產物,也是最值得歌頌的。

雖然生物界存在利他行為,但實際上,灰斑羚並不形成老幼混雜的大群,也不存在“集體”觀念。《斑羚飛渡》其實是擬人化、一廂情願的虛構。

【來源:北戴河網路闢謠平臺】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