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廣西:深化產業鏈 推動絲綢品牌“破繭成蝶”

2022-04-15由 精選熱點資訊 發表于 畜牧業

廣西蠶絲被哪裡最有名

2006年,“東桑西移”工程開始實施,我國的繭絲綢行業迎來結構性調整。廣西的蠶桑產業自此一躍而上,常年穩坐國內“第一把交椅”。

透過近20年來的發展,廣西繅絲生產整體技術水平和自動化程度顯著提高,自動繅絲機普及率達100%,生絲質量普遍達到4A級,部分達到5A、6A級。

“柔順如凝有,白如伊雪”。有的生絲髮往我國東部地區的絲綢大省,有的則遠渡重洋,成為歐美家居、服飾產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近年來,廣西有意深化蠶繭產業鏈,培育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土品牌。作為廣西、乃至全國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廣西農投桂合絲綢有限公司在完成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後,下一步將向創立自有品牌走去。

廣西:深化產業鏈 推動絲綢品牌“破繭成蝶”

廣西生絲質量普遍達到4A級,部分達到5A、6A級。人民網 覃心攝

繅絲:一端在鄉村振興,一端在對外貿易

清明過後,春蠶迎來發育吐絲的好時節。在廣西,蠶桑產業一頭連線著鄉村振興,一頭是對外貿易。

於內,漫山遍野的桑葉在亞熱地季風氣候區恣意生長,從散戶種植到農業集約化,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於外,廣西的生絲遠銷歐美,是諸多奢侈品牌鍾愛的原材料。據悉,農投桂合是廣西主要的絲綢出口企業,每年優質生絲出口量在700噸以上。

廣西:深化產業鏈 推動絲綢品牌“破繭成蝶”

繅絲車間內,工人檢查蠶絲情況。人民網 覃心攝

廣西繭絲綢行業協會會長、廣西農投桂合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賴以軍介紹:“我們的生絲質量從原來的3A、4A逐步提升,現已穩定以生產5A、6A級的高階優質生絲為主。不少消費者熟知的歐美奢侈品採用的是我們生產的原料。”

保證品質的關鍵是標準化生產。“我們跟農戶進行捆綁式合作,長期免費或者支助他們一些優良優質的桑品種,以此改良桑葉,提升品質。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多個的小蠶供應點,低過市場價賣給農戶養,在這個過程當中提供技術指導,邀請專家培訓。”賴以軍如是說。

工業反哺農業,農投桂合與農戶共享企業和行業發展的成果。“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新坡村脫貧致富的背後,是對蠶房執行新模式的探索,有著農投桂合的身影。環江南大門桑蠶合作社是新坡村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典型代表,透過聯結農投桂合在環江縣的子公司,對桑蠶、桑枝、桑葉等產品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達到桑田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據悉,2020年,僅新坡村平治屯就有標準化蠶房36個,桑園面積526畝,產繭量15萬公斤,產值400多萬元。

目前,農投桂合的前端維繫著二三十萬戶老百姓,覆蓋的桑葉面積達到了35萬畝,每年年底會對農民進行二次返利,直接帶動農民每年增收1-2萬元。賴以軍表示:“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已在我們的計劃之中。”桂合加入廣西農投之後,從人才引進到資金投入,再到基地建設,都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援,他認為這對於農業產業化開啟新的格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賴以軍認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民擇業空間大了很多,願意留在鄉下繼續去種植桑葉、養蠶的人容易出現斷層,這對蠶桑產業是一個挑戰,“下一步我們也會在工業化養蠶下一些功夫,或者是做一些研發來解決這個問題。”

今年,廣西多個養蠶基地傳來好訊息,成功實現人工飼料培育小蠶掛繭。1月,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小蠶培育基地的家蠶全齡人工飼料育試驗成功收穫了一批雪白的蠶繭,在冬季進行該專案獲成功的這是廣西農村首家。3月,河池市環江縣人工飼料養蠶專案試驗基地第一批人工飼料養蠶實現出繭測產,這標誌著河池市首個人工飼料養蠶專案獲得成功。

“我們人工飼料養一張1-3齡蠶的成本是70塊,而用桑葉養一張蠶則需要130塊錢,人工飼料育小蠶可以把整體養殖成本降低下來。”環江人工飼料蠶養殖試驗基地負責人韋朝東說。

絲綢:“建設和培育自有品牌的最好時代”

工廠內,繅絲生產線傳來陣陣轟鳴,機器從浸泡在熱水中的蠶繭裡牽引絲緒,纏繞至框架上。一捆捆生絲出爐了,在工人的整理後散發著珍珠般溫潤的光澤。

賴以軍入行近30年,於欽州浦北縣起家,自主創業。跟隨著廣西桑蠶生產中心地的數次轉移,他帶著桂合6家子公司先後落地靈山縣、南寧市、河池市環江縣等地,繅絲生產線從最初的10組擴大至現今的102組,見證了行業的發展與崛起。

廣西:深化產業鏈 推動絲綢品牌“破繭成蝶”

工人整理生絲。人民網 覃心攝

在賴以軍看來,絲綢產品在中國生生不息地發展了幾千年,柔和、高雅、絢麗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其他纖維製品無法取代。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絲綢產品作為高階消費品,以出口為主。“隨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民眾具備了消費絲綢的能力和條件。現在是我們建設和培育自有品牌的最好時代。”賴以軍說。

如今談起絲綢,絕大多數消費者更青睞東部省份的產品。廣西能生產質量上乘的生絲原料,享譽中外,卻未能樹立知名的本土絲綢品牌,很難說不是一種遺憾。《廣西蠶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廣西要在穩固中國及世界最大繭絲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蠶桑繭絲綢全產業鏈集聚區、蠶桑產業多元轉型發展先行區、石漠化蠶桑生態治理示範區,率先構建現代蠶桑產業體系,推進廣西蠶桑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

農投桂合的品牌推廣負責人吳珍珍認為:“東部地區繭絲綢企業起步較早,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基礎脈絡,比如人才、資金、推廣等等。而廣西的絲綢企業都是民營起家,沉澱還不夠,可運用的資源也有限。這次桂合與農投強強聯手,相信能走得更加穩健、紮實,在品牌的研發和推廣上開新局。”

廣西的蠶桑產業要進一步從B端走向C端,不僅是市場的需要,更是時代的召喚,農業產業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據悉,目前廣西在河池、南寧、柳州、來賓、梧州、百色等地建立了絲綢工業園,產業鏈逐步延伸,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除蠶絲加工外,不少企業已逐步向蠶絲被、捻線、絹紡、織綢、服裝、家紡等深加工領域和製藥等綜合利用方向拓展。

廣西:深化產業鏈 推動絲綢品牌“破繭成蝶”

製作蠶絲被需要4個工人同時拉絲。人民網 覃心攝

2021年12月23日,在廣西工業和資訊化廳的支援下,第一屆“壯美廣西 絢麗絲綢——廣西十大生絲、十大蠶絲被品牌”評選結果出爐。經過科學公正的評審流程,廣西十大生絲、十大蠶絲被品牌脫穎而出,十大品牌的市場價值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成為廣西繭絲綢特色產業的行業標杆和廣西繭絲綢業含金量最高的獎項。

對於建立廣西本土絲綢品牌,賴以軍表示,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終端產品的附加值、議價能力肯定要比原材料高很多。但是,作為一家龍頭企業,傳播絲綢文化是他們更注重的,這與提升產品價值相輔相成。廣西擁有多元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是繭絲綢行業挖掘品牌內涵的寶庫。

“對於品牌來說,不變的核心競爭力仍是品質。在這一點上,廣西有原料優勢,能推出高性價比的產品。”賴以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