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扶志扶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2022-04-15由 東北網 發表于 畜牧業

腦囊蟲病大針用什麼藥

大慶網7月30日訊 造成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之前很多貧困戶之所以多年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主要是因為他們存在習慣性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脫貧致富的志向和勇氣,缺乏自力更生的職業技能。

在大慶,以前也不乏那種“懶漢”式貧困戶,吃完這頓不想下頓。扶貧幹部給買的雞雛、豬崽,沒等長大,就被宰了吃肉。沒有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信心,沒有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沒有“造血功能”,就不能斷掉窮根。因此,實施志智雙扶,幫助貧困戶不斷增強脫貧內生動力,也是大慶各級扶貧幹部身體力行的使命之一。

今年上半年,大慶市從營造輿論氛圍、強化思想引領等方面進行教育引導。深挖全市脫貧攻堅領域的先進典型,建立大慶扶貧領域典型庫,目前已經收錄產業扶貧、駐村幹部、幫扶幹部、貧困戶等各類典型252個,同時加大典型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攻堅氛圍。紮實開展就業扶貧,透過召開專場招聘會,開展下鄉送崗位等活動,積極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業。年初以來,各級人社部門聯絡貧困村22個,聯絡貧困戶949戶,發放政策宣傳材料7094份,提供政策諮詢856人,下鄉送崗位1618個,簽訂就業協議177人。開通“技能培訓直通車”,將有勞動能力、培訓意願和就業需求的貧困勞動者直送到市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參加培訓,實現願培盡培,組織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將培訓內容直送鄉鎮村屯、田間地頭,年初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4期,培訓79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6人。

扶志扶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前林甸縣巨賢村第一書記佟金芝(右)鼓勵村民發展小菜園經濟,助力貧困戶脫貧。

殘疾、重病讓尹成義絕望到自殺,只靠臨時救濟混日子

思想轉變之後,他自力更生並帶動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

記者見到尹成義的時候,他雖腿腳不便,步伐卻強勁有力,身材雖不高大,眼睛裡卻飛揚著神采。

“我是三級殘疾,以前總覺得自己幹不了啥,就靠我爸養活。我自殺過一次,醫生把我的命救回來了,可真正讓我活過來的,是黨和政府。”住在杜爾伯特泰康鎮萬丈村六隊的尹成義今年44歲,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尹成義患有脊髓灰質炎、心臟病和腎病。母親患有先天脊柱炎和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由於脊柱嚴重變形,已經壓迫了半個肺,造成呼吸困難,幾乎沒有什麼勞動能力。今年85歲、患有腔梗、腦梗的老父親,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

2014年,尹成義又被檢查出患有先天腦疝畸形,不做手術的話極可能終生臥床。救子心切的父母東拼西湊,借了6萬元,可術後兩個月,尹成義又被查出過敏性紫癜腎炎,住院又花掉兩萬多元醫療費。

“父母七八十歲了,起早貪黑幹活掙錢還債,我幹瞅著,啥忙幫不上,我活著幹啥!”覺得自己成為了父母累贅的尹成義越想越絕望,選擇在天深夜服毒自殺。雖說搶救及時,但“活過來”的尹成義已經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整天渾渾噩噩,靠低保收入和政府的臨時救濟過日子。

鎮村兩級幹部和幫扶責任人盧成了解這一情況後,第一時間找到了尹成義,不斷地開導他、幫助他。幫助他參加谷實生豬養殖分紅、金融扶貧小額貸款、林下中草藥種植、公安廳鐵牛入托專案分紅等產業扶持專案。

盧成耐心地對尹成義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家種地、清理室內外衛生,在過節的時候還給家裡送去米麵油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貼補家用。他還協調社會愛心人士為尹成義捐資購買了一頭奶牛,託養在奶牛養殖合作社,每年能增收2800元。

扶貧幹部真心實意幫扶他,尹成義一家的心也被焐暖了。

“這些無親無故的人都在幫我忙活,我要再犯渾,就真不如死了得了。”尹成義越來越樂觀,生活也越來越有勁頭兒,更意識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他說:“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沒用,我得靠自己讓家裡的日子越過越好。”他開始主動與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聯絡溝通,談自己的想法。駐村工作隊瞭解到尹成義沒有什麼技術,便把他送到農業技術和養殖技術培訓班。掌握一些種養技術後,尹成義自己找到本村村民搭夥種地,村民們看到尹成義思想上發生了轉變,也開始主動聯絡他,幫助他。在種地的過程中,村民們只讓他負責幹一些開車、拉水的輕巧活。2018年,尹成義家僅種地一項收入就達到1。2萬元。

漸漸地,尹成義體會到勤勞致富的甜頭,他開始謀劃更多的致富增收途徑。他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空閒土地種植了綠色無汙染地瓜,運到縣城市場擺攤,由於地瓜物美價廉,很快被搶購一空。

今年開春,尹成義又主動找到本村的其他兩戶貧困戶,與他們聯合種植地瓜,他負責技術指導。那兩戶貧困戶看到尹成義雖身患殘疾但仍然靠著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也特別積極地和尹成義學習,要透過自食其力,實現脫貧致富。

“我治病欠下的外債現在都還清了。”身軀弱小的尹成義說話時隱隱透著強者的力量,“我得再加把勁兒,透過自己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評選“五星新農家”,表彰農民身邊“先進”

讓“比著幹”成為常態,讓“爭脫貧”成為共識

建立“五星新農家”,是林甸縣四合鄉針對部分農村家庭和貧困戶存在“等靠要”思想、“髒亂差”陋習開展的活動。“五星”分別為衛生整潔星、文明風尚星、家風典範星、誠信守法星和自強致富星。評選工作主要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清除戶重點傾斜。單項星級中表現突出或活動前後變化較大、成效顯著的,可評為單項示範星。

評選之前,工作人員會深入農戶核實基本情況,並留存農戶家庭現狀影像資料,作為星級評定的基礎依據。創評結束後,依據標準考評打分。評定的名單最終還將在鄉村兩級貼大紅榜公示。

被評為鄉級“五星示範戶”的,不僅有鄉黨委頒發的獎牌,還有價值1000元的物質獎勵;鄉級“單星示範戶”有500元的物質獎勵;村級示範戶也有物質獎勵。

張連軍是四合鄉東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有肢體三級殘疾,妻子患有腦積水和腦囊蟲病,常年吃藥、住院,有不少外債。五星新農家活動建立後,眼瞅著家家戶戶都為了爭“星”而努力,為了給自己“爭個臉面”,張連軍一咬牙承包了屯裡一戶人家的65畝土地。地是承包下來了,可夫妻倆身體不好,種莊稼時候,別人家都早早種完了,他倆還得好幾天;別人家幹半天的活兒,他們家得幹一整天。一次,本就腿腳不利索的張連軍給黃豆噴灑農藥時,摔了個大跟頭,把腳脖子崴了。他強忍著疼痛,一直堅持幹完手頭的活兒。“腳再疼我也不能停,也不敢停。”張連軍說,要是不趕著晴天把藥噴完,下大雨藥就不起作用了。

張連軍這種不服輸的勁兒感染了左鄰右舍,大家忙完自己的活兒,也主動幫助他家幹活。去年,張連軍僅種玉米一項,就收入3萬多元,不但實現穩定脫貧,還還清了外債。按照國家政策,去年他家還對原有泥草房進行了重建,在規定的面積內,自己又添了點兒錢,擴大了住房面積。現在,他的家可以用“寬敞明亮”來形容。

日子越過越好,夫妻倆的精氣神兒也好了很多。村裡舉辦象棋友誼賽,張連軍踴躍報名;村裡修了文化廣場,妻子鄒秋鳳因病不能劇烈運動,就參與扭秧歌,還主動當起了秧歌隊的組織者和宣傳員。

張連軍說:“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只要有信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脫貧,過上好日子。”

在五星新農家評選時,張連軍被評為“五星級示範戶”。

為“五星新農家”而努力發奮的貧困戶不只張連軍一人。

參與活動使四合鄉所有貧困戶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提高。

“就算身體殘疾,我也要靠雙手去創造財富。”

“自己不努力,別人再使勁兒也只能幫一時。”

“我家這次被評為單星示範戶,下次爭取向五星努力。”

……

“開展此次活動,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教育引導全鄉廣大農戶改變生活習慣,樹立文明生活新風,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實現扶貧與扶志並行、物質與精神扶貧同步推進。”林甸縣人大人事選舉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殷介紹說,“五星新農家”表彰會已召開12次,挖掘、選樹、宣傳、表彰了一批農民群眾身邊有口碑、影響力、帶動力的先進典型家庭,透過建立正向獎勵機制,使自立自強、友愛互助、勤勞致富的傳統美德在鄉村蔚然成風,真正讓“比著幹”成為常態,讓“爭脫貧”成為共識。農民整體素質提高了,精神面貌明顯改善,對脫貧攻堅工作滿意度也大幅提升,為全鄉脫貧退出奠定堅實基礎。

扶志扶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給奶牛吃的草是尹成義自己開電瓶車割來的。

打掃自家衛生就能領積分換東西

文明實踐站讓貧困戶心熱起來、腳動起來

吃完早飯,肇源縣大興鄉支前村貧困戶孟慶芝來到村裡的文明實踐站。站內佈置得像一個小超市,米麵油鹽、廚具、電器等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奇怪的是,這些東西都沒有價格,取而代之的是5分、6分、10分、30分等字樣。

站內沒有售貨員,孟慶芝在貨架上選了塊香皂,然後小心翼翼地從兜裡掏出一張卡片,塞進了門口的回收箱,又填寫了一張兌換表,然後拿著香皂離開了。“那張小卡片是我的積分卡,上次評比,我扶貧政策掌握得好,得了6分。站裡的東西都可以用積分換,不用花錢。”孟慶芝笑呵呵地對記者說。

文明實踐站是支前村扶志扶智的一項創新,每兩個月對貧困戶進行一次考評,考評的內容涉及政策學習、衛生清潔、孝老敬老、鄰里互助以及好習慣養成等諸多方面。透過評比,對各家各戶進行積分獎勵,有需要的貧困居民隨時可以用積分兌換商品。

站內的物資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農產品營收等,還接收居民淘汰不用的物品,評估後為捐贈人發放積分。截至目前,文明實踐站已經收到1000多件捐贈物品。

為了讓愛心幫扶更精準,文明實踐站採取雙向登記管理方法,將捐贈的物品和貧困居民需求的物品均登記在冊,這樣可以保證捐贈物品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分配出去,減少儲存的壓力,同時可以滿足閒置物品的再利用。

四方小院乾淨整潔,房前屋後小菜園鬱鬱蔥蔥,窗臺上一盆盆綠植枝繁葉茂,支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奚盼玉家裡拾掇得非常乾淨。可在一年前,他家卻是另一番景象:院牆殘缺,汙水橫流,氣味刺鼻,屋裡更是“下不去腳”。

“背誦扶貧政策、打掃自家衛生還能領積分換東西,這好事兒上哪找去?”奚盼玉說,現在家裡敞亮了,來串門的鄰居也多了,“我家也有個過日子的樣了,我得繼續保持。”

貧困戶單繼中想要一個電炒鍋,可文明實踐站裡暫時沒有咋辦?

“沒關係,我可以預訂,這樣到貨就能通知我。”單繼中說,如果積分暫時不夠,還能“借”,最多能借兩個月,但到期後須償還20%的利息。“如果按期還了積分,第三個月還能退回來一半利息,作為誠實守信的獎勵。”

積分的量化以及物質的激勵,讓很多貧困戶開始自我轉變,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素質。

和奚盼玉一樣,每天打掃屋子、美化庭院、看一看扶貧政策手冊已經成為貧困戶們的習慣。

“文明實踐站最大的意義,不是讓貧困戶領到免費物資,而是在轄區內營造了文明、誠信、孝老、節約、環保的文化氛圍。”肇源縣委宣傳部幹部劉東昇說,榮譽感的養成讓貧困戶從骨子裡萌發出向上、進取的生活態度,貧困戶脫貧思想的轉變也帶動了全村百姓致富思想的提升,使文明實踐站的評比實現了良性迴圈。而且,透過文明實踐站,對扶貧物資進行綜合協調,貧困戶按需憑分換取,扶貧物資也發揮了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