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2022-03-28由 雨沐網路志宜 發表于 畜牧業

帝國具裝騎兵怎麼招募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2966,閱讀時間:約13分鐘

編者按:我們總能在各種電影電視劇集中看見遊牧民族率領騎兵衝擊敵陣,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騎兵就是遊牧民族的象徵,而騎兵的發展也依靠著遊牧民族一次次勝利所創造。但實際上,只要仔細瞭解軍事史就能知道,只有農耕國家才有足夠的財力豢養這類耗資巨大的兵種,農耕民族對騎兵的發展才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對於前者而言,曾經生活在中亞大陸上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馬鎧,使得重騎兵這一冷兵器時代風光無限的兵種第一次出現,但冷兵器研究所此前的《東方和西方的遊牧民族哪個厲害?東亞怪物房的說法,地緣是關鍵》一文,已然指出了斯基泰人擁有大量耕地,農牧結合,甚至能向希臘世界出口糧食的特點。那麼重騎兵的真相究竟是如何?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希臘人在環黑海地區建立了大量殖民地

希臘人曾經擁有遍及黑海北岸的殖民城市,這為烏克蘭大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帶去了來自農耕世界的先進冶煉鍛造技術。牲畜和穀物的積累則造成了斯基泰部落中的貧富分化,較富有的武士階層用厚重的鎧甲將自身包裹起來,後來又用皮革或者青銅製造的馬鎧保護他們的戰馬。另一邊的波斯人和斯基泰人一樣出自印歐系,深受斯基泰文化影響,阿契美尼德王朝在經過居魯士大王討伐斯基泰人中的馬薩格泰人而被具裝騎兵群毆致死之後,也開始發展具裝騎兵。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具裝騎兵,一襲青銅鱗甲金光閃閃煞是威武

然而這種“遊牧式”的具裝騎兵卻下意識地受到斯基泰人影響而不傾向於近戰。他們會先在遠距離用弓箭射擊,到中等距離發射標槍,將具裝的戰馬變成了標槍發射平臺,到近距離接戰時,他們的武器有戰錘、短矛等。但很顯然這種重騎兵壓根不是重視持矛衝鋒的希臘式騎兵的對手。同時期亞歷山大之父腓力二世對夥伴騎兵也進行了改革,但在後世這個結果卻往往被過於高估,事實上此前希臘世界已經有了持大型騎矛衝鋒的的騎士。腓力二世繼位時,馬其頓王國也已經有了夥友騎兵的編制,但數量不超過800人。腓力二世無愧為一個天才的組織者,他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夥友騎兵的規模,並從中希臘招募了大量色薩利騎兵(事實上馬其頓騎兵持矛衝鋒的戰術很可能就是受色薩利騎兵的影響),當然代價是鉅額的負債,腓力二世去世時,馬其頓國庫裡只有70塔蘭特(1塔蘭特等於26千克)白銀,有1300塔蘭特的軍事欠款。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不過,依靠著腓力二世留下的那支強兵,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以夥友騎兵和色薩利騎兵的持矛衝鋒戰術,完殺了比希臘騎兵裝備重得多的波斯騎兵;雖然希臘騎兵馬鎧非常單薄甚至很多沒有馬鎧,但衝鋒起來仍然一往無前,所向披靡。大流士三世因此痛定思痛,加緊訓練了一批使用持矛衝鋒戰術的騎兵,但在亞歷山大大帝神妙的指揮下,這批新式騎兵仍然在高加米拉之戰被徹底碾碎。顯然騎兵持矛叢集衝鋒戰術,是由農耕民族的步兵槍陣衍生而來,所以才最早出現在了以步兵方陣著稱的希臘。同期波斯,亞美尼亞,馬薩格泰等民族的具裝鐵甲騎兵比起希臘騎兵裝備重得多,卻在長矛森森推進下全無抵抗之力。經過亞歷山大的大征服,哪怕是遊牧民族也紛紛開始組建使用長騎槍的衝擊騎兵。而就東方而言,傳統觀點一般認為馬鎧在中國出現於漢代,但考古證據提供了一些驚喜。就兵馬俑考古來看,秦代中國已經出現戰馬甲冑。不過從有鱗甲馬鎧來看(鱗甲從波斯傳到中國),馬鎧在東方似乎是由西方傳來,而非獨立起源。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秦兵馬俑石馬

當漢尼拔在亞平寧半島與羅馬激戰時,來自中亞的薩爾馬提亞人也驅逐了斯基泰人,佔據了黑海北岸。他們帶來了優質的圖拉馬,南俄草原的馬種得到了提升,很多肩高達到150cm。因此,他們可以使用比馬其頓騎兵所用緒斯同騎槍更長的康託斯騎矛,矛長度可達3-4。5米,直接使得對其他大部分集團的騎兵形成優勢。顯然,中亞貧瘠的外部環境使得其精鐵良馬優勢難以發揮。而烏克蘭平原在氣候溫暖期(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世紀此地是氣候溫暖期,匈奴人甚至也能在漠北大規模農作)提供的大量糧食使得由中亞而來的薩爾馬提亞人一度組建了強大的重騎兵,對羅馬帝國造成很大威脅。可惜他們各部落之間關係非常差,沒有統一的領導,否則或許歷史改變都不一定為假想。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使用康託斯騎矛的薩爾瑪提亞衝擊騎兵

另一方面,薩爾馬提亞人的戰術對羅馬帝國造成了很大影響,但由於古典時期生產力的限制,引進大量良馬需要極高的花費,羅馬帝國本土有不具備高頭大馬的基因,因此羅馬重騎兵一直表現只是差強人意。相比之下,反而是漢帝國以鉅額的財政消耗為代價,透過烏孫馬、大宛馬等良馬有效改良了河西地區的馬種,成為名震後世的河西大馬。

高橋馬鞍、馬鐙、甲騎具裝:遊牧與農耕,誰對重騎兵發展貢獻更大

▲西晉墓葬中的高橋馬鞍陶馬

在世界騎兵史上,東方世界留下的足跡大抵就是高橋馬鞍與馬鐙的發明。高橋馬鞍大概出現於曹魏時代,而且比起古羅馬的四角馬鞍要穩當得多。而硬質馬鐙則出現於西晉,也進一步強化了具裝騎兵的衝擊力,締造除了鮮卑鐵騎和西涼大馬所向披靡的輝煌。有許多論者認為馬鐙很可能是遊牧民族所發明的,但筆者認為是中原發明的可能性較大。許多人只看到鮮卑具裝鐵騎的強大,卻沒有看到鮮卑各部中一開始具裝騎兵最強的是與晉王朝關係最緊密的段部,而非赫赫有名的慕容部或拓跋部。段部由於能夠獲得來自中原王朝的大量糧食和銅鐵等物資,才能產生大批脫離遊牧生產的武士階層,有充裕的時間和資源進行具裝鐵騎的訓練和裝備。再考慮到漢末三國時代虎豹騎等具裝鐵騎的縱橫天下。筆者認為,馬鐙是晉代為了強化具裝騎兵的戰鬥力而發展出的產物,但意外爆發的八王之亂卻打光了晉王朝本身的作戰力量,尤其是以各郡良家子為核心的騎士階層傷亡慘重,結果軍事技術革命的成果反而被鮮卑人享受到了。馬鐙後來由柔然人的殘部阿瓦爾人在6世紀末帶入歐洲。說一件有趣的事,在此之前,薩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國的重騎兵仍然像阿契美尼德王朝具裝騎兵一樣更習慣於射箭、扔標槍、用戰錘砸人,就像致敬他們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輩一樣。這不是他們不知道持槍衝鋒的威力,而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大王在馬格尼西亞戰役中用血的教訓證明了,無馬鐙時代的超重灌騎兵持矛衝鋒時不好轉彎剎不住車,衝著衝著就可能回不來了……毫無疑問的是,馬鐙的普及,在整個世界引起了決定性的軍事革命,而高橋馬鞍的西傳實際上也不遑多讓。當然,一定又會有人提到遊牧民族擁有更優秀的養馬馴馬技巧,如蒙古人的吊馬法。然而馬匹育種卻需要高額的財力,遊牧民族在培育優秀馬種上往往有心無力,而優質馬種幾乎都是由農耕民族培育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