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聖人孔子的影響力有多大?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影響國人2500多年

2022-03-20由 少讀紅樓 發表于 畜牧業

孔子活到多少歲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孔子的一生其實很不幸。3歲喪父,17歲喪母,20歲時致仕,步入魯國官場,到了黃金年齡,又遇魯國內亂,家臣擅權。55歲時,因直言反對魯定公接受齊國女樂荒疏朝政,被拒辭職,開始長達14年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窮遊”講學生活。67歲時,妻子過世。69歲返回魯國時,兒子孔鯉去世。70歲時,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去世。72歲時,另一個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被剁成肉醬。73歲時,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可以說,孔子一生是在大不幸中度過的,他的坎坷遭遇讓人潸然淚下。然,孔子仍達觀地直面現實,始終不忘初心,堅守教育事業,為教育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從而走上一條光輝的教育大道,成為古代最早最傑出的教育家,得以步入神壇,被後世稱之為“至聖先師”,奉為“萬世師表”,成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那麼,了不起的先賢孔子,一代教育大家,究竟在教育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聖人孔子的影響力有多大?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影響國人2500多年

一、最早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啟蒙讀本《三字經》第一段話就寫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段話是孔子在魯國創辦學校時,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

孔子認為,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賦素質原本差不多,性情也相近,之所以出現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人出生後所處的環境不同及所受的教育影響所致。

後來,孔子的弟子就把他的這一教育理念總結為:有教無類。為了奉行自己的這一教育理念,孔子親力親為,從20歲受任為魯國委吏(也就是管理倉庫的小官)起,就一邊幹行政工作,一邊從事教育。

26歲,孔子開辦私人學校,開啟私人講學的大門,開始廣招學生。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私學“的發端。

孔子此舉順應社會發展,打破了當時魯國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讓更多的平民也能夠受到系統、專業的教育,無疑深得老百姓支援和擁護。

於是,在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透過與學生談話、個別觀察等方式,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和家庭背景等具體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大培養了不同志向的弟子,效果很好,成績斐然。

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始版,對後世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的現代教育也視之為很好的方法。

聖人孔子的影響力有多大?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影響國人2500多年

二、強調學校教育要將"德育"放在首位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他把當時教育的目的明確為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是具有較高道德品質修養的人。

因此,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忠、義、禮、智、信“。這就是儒家學說的基礎和核心之所在,孔子也因此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在《論語》中有專門記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客觀地說,孔子”學而優則仕“的主張儘管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卻也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使得多少學子一生陷在”書本“裡走不出來,以致後來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但這些負面效應不影響孔子的教育光芒,對此宜辯證看待。

三、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

孔子看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論:

一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和知之為知之。

語出《論語。季氏篇》,孔子偏重於人的個性差異。

原文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還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這些教學觀點,對今天仍很有啟迪,有利於學子刻苦學習,實事求是地學習。

二是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是孔子有名的教學方式,來自於一個經典:衛國大夫孔圉很好學,又謙虛,他死後,衛國國君為弘揚他的這一精神,就賜予封號”文“。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孔圉沒有那麼好,不應該得到這樣的封號,就很不理解地去問孔子。

孔子就作了”不恥下問“的回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足以謂之文也。“就今天而言,我們仍需堅持”不恥下問“,這是積極有益的求學態度!

三是學思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提倡”學思結合“的一種”啟發式“讀書方法。

孔子指出,學生若一味讀書,而不去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所讀書本的意義;若無法合理有效的用上所學,就會感到所學無用,甚至感到一片茫然;若陷入空想之中,不再認真學習與鑽研,最終是紙上建塔,一無所得。

實際上,孔子強調的就是”理論最終要聯絡實際。“我們今天的學習教育,不正是傳承了這一優良的學風嗎?

四是學以致用。

孔子一生重視學習,倡導要善於學習。他認為,學習有六個層面,前五個”根“,後一個才是”本“。也就是好學、樂學、博學、恆學、會學,最終要體現”用學“。即”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這在《論語。子路篇》中有專門記載: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古今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很明確地強調了學以致用的道理。實際上,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也如此。

所學不能為之所用,所學何益?學到的知識一定要運用於社會實踐,這是最好最成功的教育之體現。

聖人孔子的影響力有多大?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影響國人2500多年

四、桃李滿天下,譽為古代教師的光輝典範

孔子注重”言傳身教“,切實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對學生很愛護,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融洽的佳話遠近聞名。

如他對顏回的點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對子貢幽默式的啟發: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這樣的講學方式,這樣的深情愛護學生,迎得了崇高的聲譽,他的學生有三千之多,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這三千多學生中,有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謂之”七十二賢人“,其中最優秀的就是”四配“”十哲“。

”四配“就是後來的”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十哲“是指以”德行“聞名的閔損、冉耕、仲弓和長於”言語“的子我、子貢、子若及”政事“上知名的冉求、子路和”文學“上出名的子游、子夏。

這些弟子後來不僅成了國之棟樑,也進一步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發揚光大。先賢孔子,的確無愧於古代最傑出的教育家,他作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實至名歸!

注: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李大奎,本文經作者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