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2022-03-19由 茶茶說道 發表于 畜牧業

假蠶蛹是什麼做的

“作為大人的你,從前是孩子。理解孩子,就是理解從前的你。”

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唯有理解孩子的人才能真正做好教育,才能教育出健康、自信、快樂的孩子。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在學校裡,老師可能會面臨很多教育問題:學生欺負別人,被別人欺負,緘默不語,偷竊,拒絕上學……

在家庭中,家長可能會面臨很多煩惱:孩子不愛看書,只愛看動畫片;孩子不願意跟家長說心裡話;孩子故意在學校尿床;孩子被同學孤立,不願上學;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父母……

這些教育問題,每個學校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怎樣處理比較好呢?

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更深入地瞭解校園欺凌的原因,我最近開始研讀有關兒童心理學的相關書籍。

日本國寶級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寫的《孩子的心事》作為臨床教育學入門,

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專業書籍。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這是《孩子的心事》的思維導圖

在這本書中,

作者運用臨床教育學的方法解答瞭如何開展課堂教育,如何處理師生關係,學校應該如何管理孩子,面對教育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如拒學症、校園霸凌時如何操作,以及如何利用兒童文學對孩子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和滋養等等。

河合隼雄說,

時刻強調要活潑和健康,好比認為只要不下雨,天氣晴空萬里就是“好天氣”一樣。那樣的話,缺水、乾旱也會發生啊!

強行要求快樂會抹殺自我,導致痛苦。不伴隨痛苦的快樂必定會帶來空虛。

我們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好”,也要學會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偶爾呈現出來的“壞”。

唯有理解和接納,才能幫助孩子跨過人生中出現的一道道坎,繞過人生中出現的一道道彎。

01.個性教育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什麼叫個性?

當老師規定小朋友們每天必須穿校服上學,有個孩子卻故意不穿,這樣的孩子叫有個性嗎?當老師要求所有的孩子齊聲唱歌,有個小朋友卻只顧著把頭鑽到桌子底下看書,這樣的孩子叫有個性嗎?

很顯然,不是。這樣的行為在老師們看來是不遵守紀律,沒有集體意識的壞行為。做得多了,孩子極有可能淪為老師眼裡屢教不改的“壞孩子”。

那麼,什麼叫有個性呢?

只有在遵守普遍原則的基礎上才能體現自己獨特性的叫個性。個性是個體承受衝突與接受歷練後的產物。

社會是由各種各種的人構成的組織,身為組織中的一員,我們不得不遵守社會規則。為了讓孩子認識到社會有規則,所以學校制定了校規。孩子們只有在遵守校規的前提下,才能討論個性。

河合隼雄說,他曾經有幸採訪過各行各業中的創造性人才,聽他們講述兒時的故事。這些人才在兒時都不是大人印象中的“好孩子”。他們中有拒絕上學的,自殺未遂的,被人孤立的,甚至有偷竊東西的。但最後,在與社會規則的對抗過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個性。

02.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什麼叫自由?

“人只有在受到明確限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在這本書裡,河合隼雄

把孩子的青春期比喻成毛毛蟲蛻變蝴蝶所要經歷的蠶蛹時期,外部堅硬封閉,內部變化激烈,特別形象貼切。

孩子長大成人需要經歷艱難的過程。“一方面,個體在蠶蛹時期幾乎類似石頭,處於完全封閉的狀態。另一方面,當個體內心的轉變向外展現時,他可能會出現各種離奇的行為。”

與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言行舉止。比如,在老師面前一聲不吭的乖學生,在家長面前可能就是個出言不遜的暴脾氣。

“當內在的轉變向外展現時,孩子本人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大人需要做到的有以下幾點:①處理事情態度乾脆;②劃清好壞的界限,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是絕對不被允許的行為。

03.拒學症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解決問題”並不只是意味著讓不想上學的孩子去上學。重視眼前的個體,與個體溝通,尋找一種普遍規律,探究人和事物的整體性,是臨床教育學的特徵。

“媽媽,我不想上學!”最近我家5歲的可愛多也得了拒學症,每天晚上睡前哭哭啼啼,嚷嚷著不想上學。理由是,他在學校裡午睡睡不著,而學校老師管得太嚴,他睡不著也只能幹躺在床上,不能說話,不能起來玩玩具。

“可是每個人都要午睡的呀!在學校裡就要遵守學校裡的規章制度,這叫入鄉隨俗。”我沒有同意可愛多的不上學請求。

為了不上學,不午睡,可愛多每天都會想出五花八門的理由和藉口。

理由1:媽媽的身邊最溫暖

可愛多:媽媽,你身邊最溫暖了,我最喜歡躺在你身邊睡覺。在教室裡睡覺我都快凍死了。

媽媽:很冷嗎?冷的話,媽媽給你換一條被子帶去學校?

可愛多:不是這個冷,是我想要睡覺的時候,你陪在我身邊。

媽媽:可是學校有學校的規章制度,媽媽進不去啊。要不,媽媽給你一張照片,帶去學校陪你睡覺?

可愛多:不要…我要真實的你,不要照片上的你。照片上的你是假的,不是真正的你。

理由2:我最想實現的願望,你卻不幫我

可愛多:媽媽,我得請個假,請17個月的假。這樣我就可以在家裡休息很多很多天了!

媽媽:不可以。

可愛多:大人總是不講理的。每次都不講理,真是把我給氣死了! 這就是我最想實現的願望。最想實現的願望還是實現不了,真是遺憾吶。媽媽,你沒有以前愛我了。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理由3:為什麼別人每天中午回家,我卻不可以

可愛多:媽媽,別人中午都可以回家,為什麼我不可以?!

可愛多特別羨慕班級裡有兩個吃完午飯就能馬上回家的孩子。

媽媽:別人是因為家裡有事,才提前接回去的。我們沒有理由,不能隨便請假回家。

可愛多:有什麼事呢?他們為什麼不上學?

為了讓可愛多能安心上學,我特意去諮詢了兩個中午回家的孩子的家長。一個是感冒咳嗽,需要每天中午回家喝藥;另一個是下午有課外輔導班,需要去上課。

聽說了這個事後,有一天晚上,可愛多特意睡覺不蓋被子,眼巴巴地期望自己早日生病……

可愛多:只要我生病了,就可以不上學了。

媽媽:生病了發燒的話,可能會被抓起來隔離。那樣的話,爸爸媽媽不能進去探望,你就只能每天獨自一人在醫院的小房間裡待著了。

理由4:床鋪溼了,我不能午睡了

昨天上午臨出門前,可愛多特意告訴我,“媽媽,我今天中午午睡可能會尿床。”

“那你午睡前提前去尿尿,就不會尿床了呀!”

下午去接他放學時,他果然信守承諾,給了我一床被尿溼的被褥。

“你家孩子睡覺的時候,上了4~5趟廁所,一躺下來,就說要尿尿。怕他說謊,我還特意跟去廁所看了,確實有尿尿出來。你要不有空帶他上醫院看看,是不是尿路感染了?”照顧孩子午睡的生活阿姨告訴我。

“他中午不太想午睡,我估摸著尿床這件事,身體因素佔20%,心理因素佔據80%。”負責教學的張老師告訴我。

鑑於可愛多平時沒有尿頻的現象,這次不僅是清醒狀態下尿的床,而且尿量少,我和張老師一致認為可愛多故意尿床的機率比較高。

回家一問,果然如此。 ”我以為尿床了就可以不睡覺,就可以回家了。”

結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張老師直接讓他去別的小朋友的床上繼續午睡。提前捲鋪蓋回家的計謀失敗了。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每個孩子不願意上學的理由不盡相同。如果你的孩子也拒絕上學,不想上學,不要著急批評,也不必過度焦慮,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家長可以嘗試著多跟孩子溝通,瞭解他不願意上學的真正原因,是學業壓力,人際交往,還是環境問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一味態度強硬地要求孩子去上學,批評孩子這不好那不好,只會適得其反,給孩子帶去更多的心理壓力。

04.校園霸凌的原因及防治

內心的憤怒粗魯地表達出來,就會成為暴力。

為了更好地梳理教育中出現的各種複雜問題,河合隼雄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原理——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父性原理更強調個人和個人成長,肯定個體差異;母性原理則更注重整體感,強調絕對公平和平等。

出現校園霸凌現象,就是因為母性原理在起作用。

霸凌弱者的現象被稱為“犧牲的羔羊”。為了保持團隊的整體性,有人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犧牲。

孩子必須在“想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之間保持平衡。不要過度的特立獨行。

在校園裡,那些行為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會成為被霸凌物件。

防止暴力和霸凌,書裡提到了兩個方法:

一是理解青少年的心,給他們設定框架,

告訴他們哪些行為絕對不允許做;

二是找有個性的老師教導孩子,

通常重視孩子個性發展或者本身比較個性的老師,他所在的班級不容易出現霸凌現象。

05.兒童文學的教育意義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可愛多自編的故事“呱呱呱”

“兒童文學不是‘為了孩子’的閱讀刊物,它是運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事物本質的方法創作而成的讀物。”

關於如何瞭解孩子,如何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河合隼雄提到了兒童文學的重要性。

老師或家長可以採用

“編故事法”

來了解孩子。給出一個矛盾的開頭,比如“小明總是晚交作業。昨天晚上寫好了作業,今天上學路上,卻不小心弄丟了。”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補全故事。“是你的話,你會怎樣解決?”

可以讓孩子反覆朗讀、互相比較、仔細聆聽兒童文學作品中描寫內心衝突與矛盾的情節。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呢?”

“如果想打動對方,該怎樣朗讀呢?”

聽得多了,想得深了,那些人生道理、美好品德自然而然會滲透、浸潤、滋養孩子的心靈了。

06.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自由玩耍

傾聽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壞”

可愛多的玩具創造力

讓孩子自由玩耍是發現孩子個性的重要途徑。

通常來說,年齡越小越會玩的孩子,就越自由開放,越富有創造性。

一根木棍,在我們大人眼裡,可能只是一根不起眼的普通木棍,在孩子的眼裡卻完全不一樣。它可以是有魔力的魔法棒,可以是用來挑東西的扁擔,可以是敲擊樂器的音樂棒,可以是孫悟空手裡千變萬化的金箍棒,還可以是支撐人體的柺杖……

一個不鏽鋼桶蓋,在我們大人眼裡僅僅是個桶蓋,在孩子眼裡,它可不止一種功能。它可以是防禦用的盾牌,可以是防雨用的帽子,可以是地上坐的墊子,可以是原地旋轉的大陀螺……

普普通通的小玩意,在孩子的手上總能呈現出無限的創意和想象力。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自由地玩耍”。

河合隼雄說,孩子在幼兒期自由玩耍的經歷對其產生新穎的構思、探索其個性發展的方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治療疾病上,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也是一種特效藥。

拒學症也好,抽搐症也罷,過還有多動症等,無論對待有何種症狀的孩子,能採用的唯一方法都是陪他們來一個能玩耍的房間,讓他們自由開放的遊戲。

這本書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即使沒有留下作品,沒有創下豐功偉績,我們也可以把生存本身看作一個創造的過程。”

不以成績論好壞,不以輸贏論成敗,不以表象為真相。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有時候,學會理解和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未嘗不是一種美好和幸福。

文章參考書目:《孩子的心事》,河合隼雄著,穆旭明譯。

注:圖片源於實拍。

作者簡介:持有語文教師資格證的全職寶媽,愛孩子,愛文字,愛做夢的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