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2022-03-17由 一路一起 發表于 畜牧業

打叉圖片看圖寫話怎麼寫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中國的刺繡藝術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伴隨著玉器、陶器和織物而誕生。刺繡藝術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追根溯源,刺繡最原始的功能是服裝的裝飾。代替了原始人對於紋身、彩繪等裝飾身體的作用,來顯示自己的身份與歸屬。

刺繡,是用彩色絲、絨、棉線,在綢、緞、麻葛、布帛等

底布

上藉助針的執行穿刺,從而構成花紋、影象或文字。

那麼,你對刺繡又瞭解多少呢?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在天水,說起刺繡,不得不提起這位刺繡藝術家。被外界稱為甘谷繡女,她叫趙小玲。

走進趙小玲老師的家,一間10多平米普通簡陋的房子,就是他的刺繡工作室。她用一雙巧手在斗室間繪製出了一個琳琅滿目的世界。

自幼隨母親學習刺繡藝術的她,因天資聰慧加刻苦鑽研,技術突飛猛進,頗得刺繡精髓,被家族視為優秀傳承人。

最早在甘谷縣工藝美術廠做工學習幾年,先後又到西安、江蘇等地學習刺繡技藝,融匯南北刺繡技法,再結合本地傳統技藝,逐步形成自己獨特之風格,其工藝圖案優美生動,色調柔和,寓意深遠,作品既具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氣息。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在歲月變遷,時光流逝中,心靈手巧的她,透過自己不斷地付出、刻苦鑽研。為了發揚和保護刺繡藝術,廢寢忘食於她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她的刺繡作品飽含著濃郁的人文色彩和泥土氣息,每個看過趙小玲老師刺繡作品的人都能夠找到久違了的鄉情,找到童年的記憶。

這位出生於刺繡世界的農家女,為古老的甘谷刺繡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其實,趙小玲並不是甘谷本地人,祖籍是慶陽。在20歲那年,經人介紹,她與擅長丹青,喜歡文物收藏的甘谷青年張四新喜結良緣,怪不得走進她家就能看到滿屋子的古老玩物。

從此,她將慶陽的手藝便帶到了甘谷。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今天的趙小玲已經由一名繡花女變成了一名刺繡藝術家,成為甘谷刺繡的代表性傳人。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有人說,趙小玲的刺繡是隴繡,也有人說趙小玲的刺繡是蘇繡,但在行家看來,趙小玲的刺繡博採了,蘇繡、湘繡、隴繡之精華。

在承襲了甘谷傳統刺繡的同時,也敢於大膽創新,又賦予了甘谷刺繡鮮明時代的特徵,是新時期甘谷刺繡的代表。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趙小玲老師回憶十三歲那年說,當年她母親做了一個繡花枕,她就抱上看,看看這個圖案很好,等母親回來後把這個臨摹的帖子拿來以後,自己學著就剪下來,把它畫上去,躺在床上便開始繡了。

趙小玲老師的刺繡手藝傳承於家族,她的母親就是慶陽有名的刺繡大家,從姥姥到母親。從她從記事兒起,就跟著母親學習慶陽刺繡,慶陽香包就是典型的民族刺繡工藝,是慶陽女性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

直到今天,趙小玲老師還儲存著當年在老家繡制的香包。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一件完整的刺繡作品,需要設計圖案,選擇針法,用線調色,繡制裝裱等複雜的過程。

每天從早到晚,趙小玲的手磨起了一層又一層刺繡繭子,許多刺繡的姐妹都改行做了別的生意,但對熱愛刺繡的她來說,卻從未放下手中的繡針,離開過繡案,從十幾歲到四十幾歲,沒想到這一繡就是三十年。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鐵棒磨成針,功到自然成。今天的趙小玲已經成為天水有名的刺繡工藝美術師。

近年來,趙小玲的刺繡作品在各種博覽會上大放異彩,她的《雲橫秦嶺》《孔雀開屏》《喜鵲鬧蓮花》《五福臨門》《八仙過海》等刺繡作品,已經成為新時期甘谷刺繡的代表作品。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她說自從她來到甘谷以後,就把之前慶陽的風俗去掉了,現在作品裡面彙集的都是甘谷這邊的風俗,因為把慶陽的帶過來就不屬於甘谷這邊的了。

現在代表天水市的一些作品裡面,從針法和圖案的選擇上都已經看不到慶陽風俗的一點痕跡。作為甘谷民間傳統的工藝製品,甘谷刺繡花紋大多采用寫實的、真實的表現手法。甘谷婦女們家庭用的刺繡色彩豔麗,手法誇張,圖案以山水、花鳥、樹木動物為主。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她說,在刺繡的路上一定要提升水平,作品由粗到細,一年的水平要比一年高很多,像以前繡一個平針或者套針,還有打叉叉的十字繡的這種,就是斜插針。現在的隴繡,亂繡、針法全都變了。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在刺繡不同物料和不同圖案的作品時,趙小玲善於變換各種針法,而每一種針法都有一種組織的規律和特有的表現效果,在趙小玲大量的花卉刺繡作品中,花、葉、枝三個部分,分別用到了三個色系,一個色系由六種顏色,繡制時先從枝幹繡起,然後再繡葉片,樹幹的深淺,採用的是交錯針法,能夠充分展示樹幹的立體感。葉片從外園往裡繡,採用平針加套針的方法,由深到淺。

最後繡花朵,先從淺顏色繡起,越往裡繡顏色越深,這樣刺繡的花卉色彩過渡自然,渾然天成,較之甘谷傳統刺繡有很大的變化。

甘谷刺繡主要還是吉祥物,最喜歡的就是五毒,因為是辟邪。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繡花鞋墊是農家女子表達情意最為普遍的禮物,今天趙小玲的刺繡鞋墊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鞋墊原有的意義,成為一種散發著濃厚地域特色的高階工藝品。

這一雙雙刺繡的鞋墊,上面呈現著不同的圖案,美麗的孔雀、翹尾巴的小狗,溫順的梅花鹿,含情脈脈的鴛鴦,傲立寒冬的梅花,無不顯示農家女嚮往愛情,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與幽靜禪房的古代繡女相比,趙小玲老師算是幸運的,她趕上了好時代。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趙小玲老師還告訴我,以前她一直堅持做荷包,後來專做刺繡,第一個刺繡作品是老虎頭,凡是見過的人都誇讚它眼睛最傳神。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逐漸地周圍婦女都向她學習,由於作品都很精美,自己的繡品逐漸也有了名氣,人們都會買她的繡品,直接帶動當地的刺繡文化。

她的繡品以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豔相宜、繡工精巧、細膩絕倫、就刺繡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變化無窮、採用不同的針法,可以做出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繡藝術表現的效果。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例如運用施針“滾針繡”的珍禽異獸,毛絲頌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採用“散套針”繡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撲鼻,盡態盡妍;使用“亂針繡”的人物山水花鳥,絨條組織多變,裝飾味濃,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郁的民間、民族特色,則這所繡作品,以清淨、淡雅極其富有詩情畫意,具有古色古香、淳樸渾厚的藝術效果。

遠看像手工畫,近細看才發現原來是手工繡,所見之人都稱“神奇”。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據她所說,十五年前一個商人買了30多個荷包,準備到日本送朋友,結果在飛機上被乘客看到後搶買一空,自己卻連一個都沒有留下。由此可見,趙小玲精美的刺繡多受歡迎。

現如今海內外收藏者甚多,甘肅本地到處都有她的藏品,被收藏者和愛好者稱為“神針趙小玲”。

天水市甘谷縣為了保護和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和人力,大力支援宣揚甘谷縣的文化遺產。

從而給予了她一個很好的藝術平臺,讓她感動非凡,不說效益只說藝術文化,她說一定要刻苦鑽研、認真學習,給支援她的各位領導和全縣人民做自己僅有的貢獻。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趙小玲於2016年7月經甘谷縣文化館選拔去蘭州西北民族大學進修。

在此期間,受益匪淺,得到學校教授、專家和中央文化廳副廳長的讚賞,她看到同學中都是全國各地文化藝術的精英、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也得到了學校教授的授課理論等各方面的指導,結合實踐經驗,學到了一生難得的知識,讓自己釋放了許多難解的困難,讓自己真正懂得了什麼叫藝術,什麼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所以她說一定要更認真的研究文化藝術,向老前輩學習,把非物質文化刺繡推向更廣、更高層,把刺繡藝術發揚光大。

其每件繡品都蘊含著她不辭勞累,一針一線的辛苦付出。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夜以繼日,年復一年,身體有點吃不消,經常頸椎疼痛,但為了自己的事業,她還是一年四季離不開自己的繡案。一盞昏暗的檯燈下,精心綵線、構思搭配只為精美的繡品。

為了追求完美,為了追求大家的審美觀,為了給下一代留下美麗的一幅幅畫面,她沒有像同齡人一樣享受幸福的生活,而她整天坐在自己的繡案前發呆、看圖、畫畫,拿起繡花針給一片白白的繡布上繡出了一幅幅人間的壯麗山河,看到她幸福的笑容,多少人為她祝福,為她拍手叫好。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她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甘谷刺繡能夠像蘇繡、湘繡一樣能夠在全國樹立自己的門派。我們期待著甘谷刺繡藝術家趙小玲老師有更多的刺繡作品問世,同時也希望她夢想成真。

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幅恰似巧奪天工,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