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2022-03-06由 歷史紀聞 發表于 畜牧業

莽篡怎麼讀拼音怎麼寫

在法國曆史上有位皇帝名叫拿破崙,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我國近代的著名人士梁啟超先人曾言道:

"二十四史,二十四家書也!

“他的意思也就是說二十四史看似為官方所編纂的正史,其實卻背離了歷史的真正軌跡,歷史是屬於全人民的,而不只是那些一時勝利的官僚君主統治者!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外戚身份踏入仕途,又以才華出眾和禮賢下士得到當時社會上層人士的普遍認可,並因此位極人臣。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啟了中國帝制時代的第一次權臣篡位。不過,王莽的新朝並沒有延續太長時間。公元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王莽本人也在戰亂中被殺死。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這是白居易的一首詩,大概意思是說,周公和王莽這兩個人,生前的譭譽和最終的蓋棺定論截然相反。用老百姓的一句話說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世人不知周公的用心良苦,也不識王莽的偽善面孔。

在當時由於裙帶的關係,除了王氏家族這個外戚以外,還有一個外戚將要崛起,而這個外戚一旦掌握政權以後,那麼王氏家族就便要衰落了,為了捍衛王氏家族的地位,於是當時的皇太后王政君又將已經辭官賦閒在家的王莽重新召回宮中,並予以重任。

王莽自然也不傻,他懂得太后此次召他回宮的意思,於是也便開始著手下一步計劃,當然太后也並沒有讓他代漢立新的意思。

他這麼做的目的也主要就是為了自保,新君尚幼,漢室衰祚,俗話說: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不過也可以說皇帝的寶座確實太誘人了,不能只說王莽有這種覬覦之心,在我國的五代十國時期,為了爭著過一把皇帝癮,可以說是使盡各種手段,父子,兄弟,祖孫等等之間都不擇手段,六親不認。

而王莽可能也只是想代漢而重新改革社稷,還福於民。但他的改革明顯是觸動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好處。劉氏兄弟其實也是地主階級,這顯然也會觸犯到他們的利益,但他們兄弟二人卻並非第一批起來反抗的人,劉秀也是在審時度勢之後,見綠林,赤眉軍已成燎原之勢,時機也基本已經成熟才率領族人揭竿而起,響應義軍。在那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候,卻仍然有很多人追隨他,護衛著他。

其實胡適先生也曾提到王莽荒紀的老本家王安石變法事宜,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也曾以失敗而告終,以他自己的話說: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譏之乎?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王莽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也可以說是接近西漢的尾聲了,在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其實已經不太良好了,可以說是

政治黑暗,官宦腐敗,整個社會是汙濁橫流,而王莽卻自始至終保持著潔身自好,並沒有被那些盛行的浮誇之風氣所染。

在新朝任職的眾多官員之中,有兩個人的地位是比較重要與突出的,他們便是更始將軍廉丹和嚴尤。他們兩個人可以說與王莽相識多年,他們之間每個人的生活習性都應當是彼此非常瞭解的。

在南、北兩路鎮壓起義軍都失敗之後,廉丹與嚴尤都未曾棄新投敵,最後皆與起義軍對抗而死。透過王莽的兩位將領廉丹與嚴尤那可昭日月的忠心便可推斷出王莽並非是一位虛仁假義的偽君子。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其實說來

《漢書》

中的記載也有有趣之處,如王莽字巨君,而反叛的赤眉軍領袖樊崇則字細君,顯然是故意改動而寓為反叛對立之意,綠林中也有與新朝官吏同名的王鳳,王尋,似乎滿含著滑稽的意味。很有可能就是這些人為了攪亂時局,獲取迷信意義上的支援而故意更改了自己的姓名。

《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的王莽其實怎麼看都不像個壞人:

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之子,乘時侈糜,以聲色輿馬遊樂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從他的表現來看,王莽德才兼備,嚴於律己,從不用特權,以權謀私。而且他的親人犯罪,他一樣不容情。

王莽為什麼要篡漢

,可能是一個最容易被人嘲笑的話題。因為,

班固的《漢書》

已經明確給了答案,那便是論贊中的那句:

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便是:

假仁義,偽君子。換句話說,班固認為,王莽一開始便想好了要篡漢,而且為此一步一步的仔細實施,最終達成了目的。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王莽的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禪讓。只不過王莽最終只做了幾年皇帝,還被老劉家又奪回來了。因此班固用:

"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聖王之驅除云爾"

,來總結王莽的這次禪讓行為,翻譯成白話文便是:

非正統而不被歷史所承認。

後世的大多數史書也同意班固的看法,所以王莽自然背上個篡漢之名,而遺臭萬年了。

說王莽篡漢也好,禪讓也罷。這件事本身,對西漢以後的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種王朝更替的可行性方法和流程;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個失敗的範本。以至於兩百年後的曹操,寧願做一輩子丞相,也不敢採用禪讓之術取而代之,王莽對後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新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有數幾個短命王朝,常常被人忽略,王莽在後世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從青年時謙謙君子的形象,到周公再世,眾望代漢,再到改革失敗,千夫所指

;其實王莽的人生逃不過

"時勢造英雄"

這幾個字,

時代將他推上了前臺,時代也將他掀翻在地下,是非功過終究是留給後人評價

,就王朝成敗而言,王莽是徹底失敗了,但他山窮水盡之時,,猶有千餘人願意與其共赴黃泉(眾兵上臺,王揖、趙博、苗、唐尊、王盛、中常侍王參等皆死臺上),或許能給他一絲安慰吧,道不孤矣。

王莽篡漢,被非議有什麼關係,至少他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一回

其實歷史上無論哪位雄才偉略的君王也都曾經功過皆有,不論是秦始皇,劉邦,漢武帝,曹操,還是楊堅,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朱棣以及袁世凱等等皆是如此。宮廷之內的權利之爭有流血的如司馬懿一族大肆地誅殺曹氏一族,易魏為晉,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王,朱溫之子朱友珪為了承襲皇位而將親父殺死,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以流血成河的代價而奪得皇位。

當然也有不流血的易位之爭如曹丕令曹植而作七步詩而逼其退出以示警惕,柴宗訓因趙匡胤的”龍袍加身“而不得不將皇位拱手讓於他。王莽也只等同於這眾多人物中的一員,在朝政已經開始衰敗而又無人支撐局面之時,王莽便斗膽採取了一條不經屍壘成山,血流成河的途徑而登基為王。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