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2022-02-25由 威武聊歷史 發表于 畜牧業

翦什麼意思怎麼讀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進行革新並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雖然慈禧常以維護大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封建衛道者形象示人,但她革新的一面,是歷史無法否認的。慈禧在掌權期間領導過兩次改革,即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在此期間她支援洋務派推行洋務運動、推行君主立憲、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興辦女學等,這些舉措雖未觸動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根基,卻幾乎涉及了晚清社會的各個方面。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但是作為晚清實際掌權者和決策者,百年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卻很難尋跡慈禧的改革家形象,均以偽改革家形象示人。一方面是慈禧在洋務運動中的相關表述,清末至今的大部分教科書在敘述洋務運動的過程中選擇隱去這場運動的實際決策者,如“後來太平軍的平定,很借重著一部分的外國兵力,這班中興名將是親眼見過他們的厲害的,於是事定之後,一意造船練兵。所以設船政局、製造局,開同文館,廣方言館,並選派幼童到美國留學。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就是興辦鐵路、輪船、電報等事,也都由此起點。”“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過程裡,一部分官僚地主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了繼續鎮壓中國各族人民的武裝起義,他們用國家的錢創辦新式的軍需工業。這樣,就產生了洋務運動。”上述兩版教科書中洋務運動的主體是中興名將和官僚地主,且部分教科書對洋務運動進行了肯定,認為選派留學生、設船政局、興辦鐵路、電報等都始於洋務運動,且海軍也藉此振興起來,而對實際決策者慈禧卻隻字未提,這很容易使學生忽視洋務運動背後的慈禧,只將洋務運動與中興名將和官僚地主相聯絡,這於學生理解慈禧和中國近代化的關係無疑是一種缺失。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直至21世紀初,部分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洋務運動相關內容中才出現慈禧,如“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採取了暫時支援洋務派的策略。”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認為慈禧是為了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不得已才選擇暫時支援洋務派,但是這一變化較之前直接隱去洋務運動背後的慈禧來說,顯然是對慈禧改革家身份的一種顯露,也是對學生認識慈禧和中國近代化關係的一種補白。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在新版中外歷史綱要中,寫道“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發動了‘自強’‘求富’的洋務新政。”其中為挽救國家,發動洋務新政的主體是統治階級的一些當權人物,顯然慈禧作為當時實際掌權者,包不包括在“統治階級的一些當權人物”內則需要教師自己解讀。另一方面是慈禧在清末新政的相關表述,清末民初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受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慈禧形象多為正面,包括她作為改革家的形象。如“皇太后還京師。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痛定思痛。復行新政。並詔各省。廣設學堂。優定學生出身之路。專設學務大臣以懂其事。我四千餘年由唐虞至今之古國。蓋將於學生有厚望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清末教科書中慈禧推行新政是因其痛定思痛,吸取捱打教訓後,主動實行的,且認為我國從唐朝至今四千多年曆史,自此可以將民族未來寄望於學生。相比較清末民初,中華民國中後期至今的大部分教科書在有關清末新政相關內容敘述中,慈禧多以被動、被迫、虛假和毫無誠意的“偽改革家”形象呈現。原因在於“一個撲殺過變法維新志士的人物侈口倡言‘變法’,又像是一種歷史的嘲諷。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所以,人們稱之為‘假維新’,以區別於戊戌年間那場以救亡圖存改造王朝為目的的維新運動。”如“當垂暮之年。但知恆舞酣歌。苟娛旦夕。豈優為國利民福計。而設此立憲之計劃耶。亦欲籍此限制君權之名義。使德宗不能行權於其身後耳。故孝欽之採用立憲。全出於私心。初非真為實行地也。”“自八國聯軍入京,那拉氏挾德宗出走,經過重大的懲創,不得不承認從前的錯誤,改變行政的方針。

改革家是指在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並且因戊戌政變以來,大失中、外同情,想要借變法一事,以減少人民的惡感,塗飾外人的耳目。”為了欺騙人民,緩和國內人民的反抗情緒,1901年初,慈禧太后剛到西安,就釋出變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圖振作,推行‘新政’,加強改革。”我們可以看到出於私心、減少人民惡感、塗飾外人耳目、欺騙人民、假惺惺等類似語言都說明了教科書對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中慈禧的態度,而慈禧的主觀動機也掩蓋了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中所取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