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2022-02-09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畜牧業

千古雄文漢武帝求賢令誰說漢武略輸文采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縣,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 《文選》卷三五 漢武帝《詔》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詔書說:要成就非凡功業,就必得有非凡之人。所以,有的馬儘管奔跑時踢人,但卻能跑千里之遙;有的人儘管違世抗俗,但卻能立功成名。對於那些不因循軌轍之馬和不守規矩之人,關鍵還是在於如何駕馭罷了。現命令各州縣,察訪官吏百姓中有俊逸之才、可任將相者,或可出使邊遠異國者。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本文是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發的求“茂材異等”詔。本年漢武帝50歲,登基稱帝已34年。也就在本年冬,一代名將衛青去世,漢武帝因此而感到“名臣文武欲盡”,所以才下發了這道著名的求賢令。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衛青在漢武帝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衛青謝世,漢武帝倍感人才凋零,所以才要以非常之舉薦拔人才。

漢武帝的功業早已彪炳史冊,無需贅言,但是,促成其功業的,除了漢武帝個人的雄才大略之外,還有圍繞在他周圍的無數傑出人才。漢武帝從來都重視和發掘人才,不遺餘力地提拔人才。他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全面實行察舉、賢良、上書、太學等綜合手段,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而且,先後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元封五年下詔四次求賢,這完全能體現他求賢若渴的治國態度。

本文即漢武帝的第四道求賢令。令文以簡明扼要的短短數語,將漢武帝的用人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治國理政的偉業迫切需求杰特之才,有杰特之才,方能成就杰特之功。人無完人,那些有才華的人,當時或許未能得到好評,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出眾的才華與能力,而且還要重用其才華與能力。無論是怎樣的馬、怎樣的人,都在於駕馭者、用人者的掌控了。這樣大膽、張揚的詔書,完全能體現出漢武帝破格用人、駕馭群才的恢弘自信,也只有漢武帝這樣不守成規、睥睨八荒的雄才,才能突破儒家忠孝德行的人才評價,走向不拘一格的用人標準。

毫無疑問,漢武帝的用人方略,是造就了西漢盛世的關鍵因素。對此,班固有一段極有見地的評述,茲摘引於下: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功造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班固作為西漢歷史的權威研究者,其論述最具說服力。

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的另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曹操,也有類似的求賢令,只不過,曹操求賢令文的力度更有甚於漢武帝。這裡也將曹操的求賢令列出,供讀者比較閱讀: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漢武帝的求賢詔只是說人無全人,但並未提及“盜嫂受金”,曹操則明確提出,類似陳平這樣有“盜嫂受金”的劣跡但又能力突出者,都可以為他所用。顯然,曹操在用人方面邁出的步子更大一些,這固然是曹操身處亂世、思賢尤急的現實需要,也必然與漢末朝綱解體、儒家思想急劇衰落的社會基礎相關。相同的是,漢武帝和曹操都蒐羅到了大量的統軍作戰、治國理政甚至出使絕域之人,“唯才是舉”是他們不變的法則。

今天,我們閱讀漢武帝和曹操的求賢令文時,依然感慨萬千。千古以來,人才難得,人盡其才更為難得,而要形成濟濟多士的叢集優勢則尤為困難,所以,“得天下英雄而用之”就成了所有統治者的共同心願。試想,當漢文帝“拊髀”而思得廉頗、李牧時,那是怎樣的嚮往與無奈!當唐太宗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時,那必然是費盡心力之後的自豪和感慨!由此,再來回溯漢武帝“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論斷,確實能說明,尊重人才、挖掘人才是我們悠久而優良的傳統。

(蕭寒)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

▲防風:

乾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釐米,根頭部直徑約1釐米,中部直徑1~1。5釐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氣微香,味微甘。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溼痺、骨節痠痛、四肢攣急、破傷風。主產內蒙古東部地區。

原標題:《清風典歷 |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漢武帝的求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