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武當山還有許多

2022-02-04由 秦楚刊號 發表于 畜牧業

沔字讀什麼音

武當山還有許多

武當山還有許多個稱謂,個個都很神奇!

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古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域內,東連古城襄樊,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西靠秦嶺餘脈,北臨丹江口水庫,長江南繞,漢水北迴。武當山方圓八百里,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十石、九井、三潭,形成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明永樂年間,成祖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三十萬軍民,歷時十三年,耗江南九省錢糧貢賦,沿一百四十華里“神道”,在峰嶺澗壑之間建成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三十三處建築群。因其建築技術精湛,佈局獨特巧妙,堪稱古建築史上的奇蹟,被譽為“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北宗少林、南尊武當”,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堪稱“國寶”。武當山以獨特神奇的仙山勝境,宏偉玄妙的古代建築,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外柔內剛的武當武術聞名海內外。

武當山還有許多

關於武當山的稱謂,古時已有不少,如《讀史方輿紀要產湖廣襄陽府。均州》日:“武當山,本名仙室山、一名太嶽山、一名太和山,又名參上山亦名謝羅山。”這些名稱似乎都與古人山嶽崇拜的觀念和道教信仰有關。今人曾對武當山的名稱、別名、封號等等各種稱謂作過統計,達六十餘種之多。在此,我們僅就主要稱謂之由來作一簡述。

武當山宋代以前有關記載武當山的文獻不多見,最早所見有《後漢書》,書中載:朱穆隱居於武當山。《漢書。地理志》:武當縣因山得名。那麼,武當山名是怎樣來的呢?說法有多種:一種說法認為與戰爭有關。清朝人王概在《大嶽太和山紀略》中提出,武當山從地理位置上看,在春秋戰國時是楚、秦、韓三國交界處;從戰略位置上看,這裡山高壑深,地勢險要,又兼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武當山名的由來,與歷史上兵家以武當山為屏障抵擋外力有關。據初步統計,春秋戰國時,在武當山一帶發生的戰事或與戰事有關的事件有二十多起。武當者,武力阻擋也。上古時,有“當”字而無“擋”字,那時的“擋”字的意義由“當”字表示。以事名山,故為武當山。

另有說法認為與真武神有關。道家認為,武當山為真武得道飛昇之地。真武,本名玄武,乃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總名。其形象為龜蛇合體,與青龍、白虎、朱雀等分別為四方護衛神之一。我國古代還把北方的真武當成水神,而把南方的太和山(即武當山)當作真武的大本營。北宋帝自稱是以“火德之盛兆”得天下,古人相信“水在火上,天下濟濟”,因此北宋室對水神“真武”推崇備至。宋真宗年間,為避聖祖趙玄朗的名諱,改を武為真武,並冊封其為“真武帝君”。由於宋元明三朝皆視“真武”為王朝的保護神,真武神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鎮守北方,威武勇猛,法力無邊的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關於真武大帝的身世,道書中說:昔大羅境上無慾天宮,淨樂國王善勝後,夢而吞日,乃覺懷孕。經十四個月,於開元年甲辰之歲三月三日午時,生下一個小王子。王子長大後,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遂成真武大帝。北宋帝十分尊崇真武修煉成仙的太和山,並將山名改為武當山。《太和山志》日:“非真武不足當之”,其意為只有真武オ當得起這座仙山。

武當山還有許多

還有說法認為與古地名的字音相近或假借有關。王家佑認為,武當與古地名巫山、丹水有關,“武當”音近“巫丹”,因此其與巫山、丹水等古地名有著某些關聯。

仙室山

《明一統志》日:“武當山,初名仙至山”。《水經注。沔水》記載:“(武當山)山形特分異與眾嶽,峰首狀博山香爐,婷婷遠出,藥食延乎者萃焉”。南朝陶弘景《王匱記》:“(武當山)形,用北長,高大有神靈,棲憑之者甚多”。武當山一向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因此,成為歷代道教修身善性之所。故稱“仙室山”。

太和山

《水經注。沔水》載:“武當山一日太和山”。可見,太和山的名稱在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據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序》“(武當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時天地定位,應翼軫角亢分野。玄帝升真之後,故日‘非玄武不足以當之’,因此名焉”。武當山之所以被稱之為太和山,據說是因為該山生成極早,即道經所謂“自有太極,便生此山”。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交會,沖和而生太和之精氣。故該山既使萬物生長蕃盛,也為道家提供絕妙的修煉場所。“太和”ー詞,早在《周易》中就已出現。《周易。乾卦。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即為:在天道的執行下,事物各得其所,保持完美的和諧,如此才能順利發展。

謝羅山

《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荊州圖副記南雍州記》等等古文獻載:晉朝,有個叫謝允的人,字道通,籍歷陽(今安徽和縣),自稱謝羅。少英毅,曾任羅邑宰,博覽群書,尤精道學,政事廉能,有循世脫塵之意。晉太康中(公元258年左右),辭官人道。西上武當山,結茅石室,不數年,相傳得衝寂之妙,能飛行絕壁,後羽化。故武當山亦名謝羅山。

大嶽太和山

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棣頒旨:“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嶽。今名大嶽太和山…欽此。”該旨的更名,將武當山的社會地位升格為“大嶽”,一舉超過了“五嶽”,凌駕於泰山、華山、衡山、恆山與嵩山之上,成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天下第一名山。朱棣之舉何為?朱棣是以藩王出身發動“靖難之役”而奪得侄子的位置的。為了使這種違背封建倫理綱常的行為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所推出的理論依據之一便是權神授,他是得到了武當真武大帝的陰佑而坐天下的。在功成即位後,朱棣大興土木,“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修武當是為了酬謝神靈,鞏固統治。他把真武欽定為室的主要保護神,這些措施為武當山道教的鼎盛拉開序幕。以後明朝諸帝一直把武當山作為朝廷祈福災的朝廷家廟,扶持武當山道教,加封武當山,擴建宮觀,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其政治地位,眾名山不可同日而語。

玄嶽太和山

該名為明朝世宗於嘉靖三十二任(公元1553年)尊封於武當山。明代封建王朝對武當山極為重視。到嘉靖時尊其為“治世玄嶽”,意為用武當山道教及祀奉的真武神來治理天下。“玄”在此指道教,也可指為玄武(即真武神)。明世宗親書“治世玄嶽”四個大字,後來被石刻鑲嵌於武當山玄嶽門正中上方。玄嶽門,也成為“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

參上山

《水經注》元和郡縣誌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均有,武當山一名參上山的記載。就其由來,一般註釋為,武當山山勢奇特,一峰挺拔,眾峰稽首,形恭參拜,故又名“參上山”。

老爺山

在民間有稱真武大帝等神為老爺、祖師爺的習慣。該名多為湖北、河南等地的民間信士對武當山的慣稱。

南頂山

是相對地處河南省境內輝縣的“北頂山”與武當山在地理上形成遙相響應之勢而得名。

以上所述,大致可知,武當山初名仙室山,漢朝時就有了武當山之名,晉朝又出現謝羅山名,南北朝時出現了太和山名,北宋又改稱武當山並附會真武之說,明朝時改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明清時多稱太和山(明清所編幾部《武當山志》,都冠以“大嶽太和山”名),但在明清的民間則慣稱武當山為老爺山等等。(備註:本文參考文獻:湖北地名、武當山志等等。文海浩瀚,史資繁眾,若有文字錯訛、出處舛漏,煩請私信斧正,凡此不勝感激!———秦楚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