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2022-01-29由 太陽能的還能過得好 發表于 畜牧業

土坑怎麼造句

人的一生簡單來概括其實就是衣食住行這四個字,而吃喝拉撒就是維持人體功能正常運作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對歷史十分感興趣的人,不止會研究那些興復王朝的國家大事,生活裡的點點滴滴也在他們探索的範圍內,在這裡面,古人的如廁問題一直都為人所好奇,你想想,人每天都需要從攝取的食物裡面排除不需要的或者已經消化不了的食物殘渣,如廁便是唯一的法子。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有這樣一類人是最令人好奇的,那就是古代皇宮裡的妃子,尊貴的身份會不會讓她如廁也跟平民百姓不同呢? 據考古人員勘察發現,歷史長河中最先出現的廁所位於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遺址,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但當時的廁所是由土坑簡單的構造的,也具有如今廁所的主要的功能,但還並不完善,後到先秦,人們開始覺得應該統一人群如廁的地點,再加上思想的大有改進,漸漸的廁所也發生了一定變化。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先秦時期的勞動人民為了達到人豬和諧相處的目的,他們在豬圈上搭架一個臺子,人就在臺子上廁所,排洩物就掉進豬圈內,但是這種簡陋的設施還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若是連人帶物一起掉進豬圈裡,那可就小命不保了。所以人們一直在思考應該如何改進一下廁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說出現,人們開始追求文雅之風,對之前那種粗獷的風格有所改變,自然上廁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個時候的廁所是一個類似於缸一樣的東西,妃子們就蹲在上邊上廁所,比之前文雅了很多。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所以人們一直沒有停止思考如何解決廁所的安全隱患,來到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出現,是文雅之風在人群中流行,也因此人們對以前粗鄙的如廁方式發生了思想上的改變,此時的廁所就由豬圈上的臺子變成了獨立的類似於缸一樣的東西,妃子們也沒有上廁所時的心驚膽戰了,比之前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了。而儒家思想的發展讓人們漸漸意識到上廁所這件事情也是男女有別的,因為在春秋時期的廁所是誰想上就上的,說白了就是“一視同仁”,漢代的廁所是由泥土砌成的,造型就像現在的抽水馬桶,但不同的是,人們坐上去經常會弄髒自己,並沒有現代馬桶那麼周到完善。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在如廁問題的一步步解決時,曾出現過魏晉南北朝的反差,那時的人們嚮往自由心境開放,隨地大小便就是這個思想的體現;直到唐朝,這個問題才有所改善,也更加註重了個人隱私,每個坑位的兩邊都樹起圍牆,那是怎麼區分男女廁所的呢,牆上有一小洞,若坑外有人等待如廁,圍牆內的人就會透過牆上的小洞瞭解外面情況,萬一走錯了,牆裡的人便會出聲示意外邊的人來錯地方了。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宋朝的廁所變化不大,基本沿襲了唐朝的;明朝時期,在宋朝,或者可以說是唐朝的基礎上加高了圍牆,而且為了方便打掃,還在廁所外放了一輛專門打掃的車子,但是如果沒有及時清理的話,像皇宮這種雍容華麗的地方也會變得臭味十足。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清朝,為了方便居住在紫禁城裡的妃子,城內配置有專業的官房來讓妃子上廁所,而且太監宮女們都會及時處理,並且將排洩物運送到很遠的地方處理掉,這樣也保護了皇宮的空氣不受汙染,階級的不同也會導致官房的配置問題,身份越高,官房檔次越好,比如慈禧,她的官房就已經類似於現如今的馬桶且做工細緻,更令人驚訝的是,擦屁股都還要用絲綢。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據記載,在國外的古代,上廁所擦屁股用的物品也是五花八門,換做是今天,肯定會在熱搜上走一圈的,這些東西有:法國的大麻繩、英國王室的鮭魚片、而俄國用的是大白鵝的脖子,中國與之相比起來,還是略顯睿智的,當然,妃子的地位肯定是要高於普通百姓的,也代表著高貴的群體,她們可以這樣上廁所,但是民間的人們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我們的九十年代,在並不發呆的農村,用的還是旱廁,有點類似於先秦時期,它的構造也非常的簡單,兩根木頭加上一點茅草,若是下雨天,茅坑前旁卻除了屯排洩物還要屯克量內雨水河待,人們上個廁所就像受酷刑一般,而且安全隱患也一直存在。

從土坑到馬桶,妃子要怎麼如廁?讓我們走進古代廁所的發展史

有沒有發現在早些時候的農村,進村時都會感覺到一股臭氣熏天的味道,那是因為農村的廁所沒有一直在改進也十分的不衛生,但是在科技技術不斷髮展的現實生活中,思想的進步也一定要跟上,在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價值無法估量的智慧,從簡單的廁所問題就能引申出時代的發展和人的思想程度,在每一次新鮮事物的出現,對舊的事物都是一種衝擊,誰能更勝一籌誰就能留下來,而最終流傳下來的,都是先人們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