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2022-01-23由 阿斗不傻 發表于 畜牧業

佛伊泰克熊是真實的嗎

引言:

曾經的德國有多強悍?

一戰前的時候幾乎用一己之力攪動世界,讓英法兩個殖民大國時刻不安。

一戰時又是他,帶著拉胯的戰友奧匈帝國還有數個小國,跟英法爭鬥,跟美國抗衡,打到最後還能逼迫蘇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在法國前線戰場持續保持攻勢,如果不是國內出問題,勝負未可知啊?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彪悍的日耳曼人)

二戰的時候就更誇張了!

橫掃西歐,進攻英國,佔據西歐廣袤土地後,志得意滿的德國踐行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俄,閃擊戰橫掃千軍打得蘇聯人心驚膽戰。

戰至1942年,巔峰期的德國控制了整個西歐還有廣袤的蘇聯領土,並在北非站穩腳跟,如果那個時候的德國版圖延續至今,德國將是妥妥的超級大國。

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德國依舊倒在了蘇聯的絕地反擊下,倒在了第二戰場開闢後的英美手中。蝸居狼堡地下室自焚的希特勒,用不甘心的吶喊,還有最後的慘叫,宣告了第三帝國的灰飛煙滅。

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德國都是世界強者和爭霸者,也是最後的失敗者。

關於二戰德國的失敗,無數人眾說紛紜,有說義大利拖後腿,有說日本瞎開戰的,有說希特勒戰略頭腦不行的,有說德國太過自信的。

其實這一切都有道理,但是又都有問題,因為不夠透徹,不夠深入!

真要分析德國失敗的根源,無非他出生地就有問題,因為出生地的問題,又引申了其他數個問題,最後在一片呼喊聲中,讓德國最終功敗垂成。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二戰時的德國)

一:爭霸關鍵,地緣!

地緣是什麼,跟爭霸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個問題,中西方歷史上都有詮釋!

當年戰國七雄,為何最後落後的秦國能一統天下?

除了商鞅變法的神效外,秦國地處西邊,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是關鍵因由,關門你進不來,開門我就能出去,就讓秦國有了超然的地位。

打不贏的時候我專注於後方發展,才有秦穆公時候的開拓和後續的吞併巴蜀。

將後方根據地弄清楚之後,再東出列國,縱橫戰場這就是秦國的制勝之道。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扼守函谷關誰與爭鋒)

同樣的,英美的崛起,也有地緣優勢在內。英國的離岸讓它可以遏控歐洲,美國的離岸更誇張,直接透過遏守兩洋的方式,借力強勢海軍成了世界強權。

這就是地緣優勢的體現!

反觀德國,那就是一個悲劇,地處歐洲中心的德國,位於東西歐兩大地緣勢力的中間,左邊法國,英國,右邊俄國,讓德國處於四面都有強敵的境況之中。

這境況讓德國的發展,天然受到了來自四面的制約。

面對這樣的制約,德國最好的選擇其實是如同俾斯麥時代那樣,用拉一邊打一邊的方式,踐行戰略平衡的時候,用遠交近攻方式,消滅來自一個方向的主要遏制力量。

俾斯麥時代就是如此,穩住俄國的同時,緩和跟英國的關係,致力於打壓法國,就算不成功,也不至於陷入四面受敵的境地。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德國的地緣悲劇)

可惜的是,一戰前的德國,自持實力強悍,選擇了兩面樹敵,最後迎來了四面開花。

雙拳難敵四手,再強的國家,也經不起這樣作死啊?

戰略失誤,讓戰術上致力於先東後西(一戰)和先西后東(二戰)的德國還是無力迴天。

一戰的時候,他們藉助俄國革命讓蘇俄認慫了,二戰的時候,他們閃擊法國讓法國認慫了。

但是地緣上的制約,讓英國成了德國的噩夢。

英國這個海洋時代名副其實的霸主,是致力於統一歐洲國度的噩夢。

當年的拿破崙弄封鎖也沒能弄死英國,後來的德國面對英國依舊辦法不多!

一戰時,經過擴軍的德國海軍依舊只能困守海港,沒起啥作用,二戰時,德國海軍更憋屈,俾斯麥號戰列艦如此強悍,依舊難逃覆滅,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群狼戰術,還都是偷襲。

每次無論先東後西,還是先西后東,德國都成功了一部分,但在英國面前,卻都敗下陣來!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海峽成就英國)

除了英國之外,俄國也是個大麻煩!

一戰時,這個老大帝國用無盡的灰色牲口死扛到了被推翻那一刻,二戰時,蘇聯更是頭鐵得多,充分用戰略縱深和冬將軍,讓德國吃盡了苦頭。

英國和蘇聯的戰略地緣優勢,讓德國有苦難言,只能飲恨。

地緣悲劇是德國的命門,更可怕的是,這命門還接二連三!

德國地處中歐,四面樹敵是其一。

英國孤懸海外,就是不倒是其二。

蘇俄地大天冷,就是能是其三。

一二三之後,德國承受不了,打得再好,也經不起這輪番的地緣陷阱啊?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煤鐵時代的魯爾區)

二:制勝因由,資源。

除了地緣之外,德國的悲催還在資源上!

德國的崛起,是借力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而在工業化之後迎來了迅速崛起。

一戰前的德國,無疑是勢力最強的時候,國家工業產值僅次於超然的美國,位列世界第二,煤鐵這兩個工業時代重要資源的產量都遠超英國和法國,算妥妥的歐洲最強工業國。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也因為煤礦鐵礦聞名歐洲和世界,成了德國工業最強的區域!

戰爭是什麼?在一戰的時候,就是煤和鐵的時代。

一個是動力之源,一個是武力根本。

擁有這兩個東西的德國,在國內無數如克虜伯這樣軍工企業加持下,有了一隻強大的軍隊。

這也是一戰德國爭霸天下,打到最後依舊不落下風的根源,煤鐵管夠,人口也不少。

戰敗,那是政治問題,不是戰爭的問題。

可是二戰不一樣啊,當英國人發明的坦克改變了戰爭的形態之後,靜止的戰爭變成了運動的戰爭,內熱機成了戰爭的發動機,石油成了戰爭的動力。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坦克的發明改寫了歷史)

技術上德國一直是歐洲先進水平,但是沒有資源讓德國在內燃機時代被遏制,相較於英法兩國廣袤的殖民地石油資源和美國無盡的石油資源,德國的石油資源只能用悲催來形容,年產不過幾十萬噸,幾乎等於沒有。

這也是經濟危機的大蕭條時代,英法兩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對於德國船隻關閉後,德國非常憤怒的因由,這等於關閉了德國商品和資源的進出口大門。

對於石油資源的極度不安,讓二戰時的德國致力於維持進口石油的渠道,也不斷在戰爭中訴求石油產區。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因此成了德國盟友,蘇聯高加索區域的巴庫油田也成了德國心心念唸的目標,為了巴庫德國甚至放棄了莫斯科。

二戰初期,德國的石油儲備很充足,後續在閃擊波蘭還有法國之後,也賺了波蘭和法國的石油儲備,這也是德國戰爭前期順風順水的根源!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閃電戰和石油)

但隨著戰爭的繼續,還有後勤線路的不斷拉長,以及英美的各種限制和禁運,德國的石油補給越來越難以維繫!

本土幾十萬噸的產量無疑是杯水車薪,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產量全部拿過來也不足以支撐每年上千萬噸的石油消耗!

從這個角度看,德國進攻蘇聯的實質,除了爭霸之外,更是一場爭奪石油資源的續命戰爭。

擁有石油是德國獲得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沒有石油,一切就是空談。

德國用一場豪賭,將數百萬德軍押在蘇聯指望能補齊最後的資源短板,以便後續爭霸世界。

誰曾想,這豪賭沒有成功,反而拖垮了德國。

在各方打壓下,在戰事不順後,在資源消耗殆盡後,德國迎來了不可避免的失敗。

資源瓶頸成了德國發展的魔咒。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資源魔咒)

三:挑戰者沒有陣營。

德國引發的接連兩次世界大戰,最終目的都是挑戰當時主導世界的英法殖民體系,那個時候的美國雖然強大,雖然跟德國一樣同為後進國家,但地域的廣袤,還有身處北美的地緣優勢,讓他們不是英法的主要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德國是可以拉攏美國的,因為德國和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一樣的,那就是讓舊歐洲成為過去,構築屬於新強權的新秩序。

如果德國明白這一點,藉助德裔在美國的影響力,進行滲透和影響的話,或許有成功的可能,但美國的睿智和算計,還有德國的行動遲緩,讓這一切成了泡影。

美國要的是什麼,打成稀巴爛的歐洲,進而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秩序,而不是跟德國共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美國可以投資德國,重新武裝德國,但是做德國的盟友他們是不願意的。

就這樣,德國揹負著建立新秩序的野望,接連兩次發動的世界大戰,面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舊歐洲蠻橫的出手,成了出頭鳥。

出頭鳥的下場當然是遭遇舊有殖民體系的聯合打壓,英法的殖民地都是二戰時候的最佳助力,無數非洲軍團撐起了法國人,印度和其他英國殖民地的資源和兵力也撐起了英國人。

有限的國力,還有地緣上的劣勢讓德國即便強悍一時也無法逆轉格局。

盟友的不同,還有同伴的弱勢,讓德國失敗了。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二戰德軍)

四:民粹主義雙刃劍。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之外,德國鼓動起來的民粹也是德國最後失敗的根源之一。

納粹德國的統治,是一種極端民粹情緒指引下的統治。

當時的德國民眾,受夠了一戰之後被清算的日子,還有無數政治上的屈辱,心中憋屈無不。

這憋屈,變成了復仇的火焰,誰能讓他們復仇過上好日子,誰就是最好的執政者。

基於此,才有納粹的上位!

他們用復仇作為口號,用拿回曾經的榮耀作為口號,用過上好日子作為對民眾的承諾。

這三重因由,讓德國民心士氣空前統一,也讓德國在納粹黨集權後,爆發了無盡的力量。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狂熱的德國人)

但是這個政策也有問題!

問題一:民粹主義裹挾政府行動,讓德國外交失去彈性,也失去妥協和迴旋的空間。

這一點,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前的外交博弈中有體現。

當時為了但澤走廊問題,德國和波蘭爭鋒相對,這兩個國家都在民粹裹挾下寸步不讓,最後一刻波蘭退讓了德國卻不能讓了,於是二戰開打!

其實那一刻希特勒,內心中存著的依舊是佔便宜的心思,並沒有想開戰。

後續的德國,面對蘇聯的數次和談訴求,最後不答應除了佔盡優勢之外,也有這民粹影響下的外交強硬因素在內。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希特勒的心思)

問題二:民粹主義和民選時的承諾,讓德國遲遲無法做戰爭總動員。

納粹德國上臺,源自民選,民選時給予德國民眾的各種福利承諾,還有後續的不斷勝利,讓德國人心齊整,接連的勝利也讓德國民眾在戰爭中收穫了紅利。但這一切,在後續也讓德國的戰爭總動員遲遲無法進行!

德國在和蘇聯激戰時,面對的是一個早早就開始了全面動員的國度。

反觀德國,依舊有大量的生產力用在了保障民生和福利上,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在戰爭中後期越來越力有不逮,開始總動員也就為時已晚了。

為時已晚的總動員讓德國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也引發了國內的混亂,這也是希特勒遭遇背叛的大背景之一。

民粹主義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凝聚人心和力量,戰爭的勝利確實會讓民族自豪感不斷上升,可是這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外交失去彈性空間,戰爭無法全心投入,都是代價。

勢均力敵的時候,這樣的代價往往是致命的。

民粹主義,就是這樣一個,用起來非常爽,但副作用很大的雙刃劍。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雙刃劍利弊)

五:務實的和平主義!

經歷過二戰瘋狂的德國人,對於戰爭的反思相較於同樣罪行滔天的日本人,無疑深刻得多。

為何會如此,原因無他,只是看清楚了自己的地緣格局,還有今日世界的走勢而已。

冷戰的時候,德國被分裂成了兩個國家,西方和東方陣營都有德國的存在,這是一個民族的兩面下注,也是一個國家的悲劇。

誰是勝利者,都有德國的活路。

冷戰時代的西德領導們,正是看清楚了這兩級格局,自己又身處漩渦中心,才有了德國著名的《新東方戰略》出爐。

這個戰略的實質是什麼?

簡言之就是用緩和同蘇東集團的關係,換取諒解,留下煙火情以待後續統一。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勃蘭特的懺悔)

正因為這戰略,才有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的驚天一跪出現。

德國用這樣的方式反思戰爭的同時,也緩和了同蘇東集團的關係。

隨後的歲月,在這個戰略指導下,西德和蘇聯的關係一直還算不錯,技術交流很多,雙邊貿易也不少!這一切,讓德國在兩德統一的時候,少了不少的阻力。

當德國鄭重地對蘇聯宣佈不再訴求曾經的領土時,德國統一的交換條件也就達成了!

蘇聯答應了德國的統一要求。

這裡說句題外話,當時最反對德國統一的國家是法國,不是蘇聯!

重新獲得了統一的德國,就此成了一個務實的和平主義者,開始用經濟影響力擴充套件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今日的歐羅巴聯合,就是德國務實戰略的體現!這其中的根源,看地圖就懂了!

夾縫中的德國比不過擁有離岸優勢的日本。

要是日本跟我們接壤,你看他還敢不認錯嗎?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

(二戰德國落幕)

尾聲:國家上限決定論!

一個國家的上限從何而來?

從國安出生區域地緣而來,從國家擁有的資源稟賦和人口而來,從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而來!

這三方面都是對國家上限的詮釋!

這三點上,地緣決定了上限,如果處於四戰之地,天然就多了焦慮和不安,擁有的資源稟賦和人口決定了下限,資源夠多,面積夠大人口夠多,即便衰弱了,經過一段和平發展期之後,也會是世界上不可小視的力量,至於科技和經濟發展則是最大的變數!

一個經濟發達,科技強悍的小國,依舊能小而強大!

但,它的天花板也只能是小而強大了!

從這角度看德國,就是因為地緣上限和資源稟賦的下限拖後腿,藉助科技和經濟這個最大變數,在一戰和二戰中爆發了無窮潛力的國家。

但受限於上限和下限的天花板,依舊成了時代的失敗者。

那麼什麼樣的國家,才是能衝破上下限的國家!

大家可以說說看!

德國務實體現在哪?當不成超級大國就誠心悔過,明白上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