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中醫藥對於解酒的認識

2022-01-16由 健康及保健 發表于 畜牧業

淤血不消除會怎麼樣

中醫藥對於解酒的認識

1病名認識

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酒文化,中醫古籍中對飲酒致病的記載很多,最早可見於《黃帝內經》

《靈樞

論勇》中記載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剽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同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間類,不知為之,名曰酒悖也

。《金匱要略

黃疸病脈證並治》也有描述:

心中懊惱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目酒疸

。晉代王叔和撰寫的《脈經

平雜病脈第二》,書中指出

酒病

之脈

短疾而滑

,首次提出

酒病

之病名。隋代巢元方提出了

酒癖

病名,《諸病源候論

卷二十》中記載:

大飲酒後,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俱不散,停滯於脅肋下,日久結聚成癖,名為酒癖,其狀脅下氣急而痛

另外,

本書還

根據病位情況、病情輕重、兼夾證等不同提出了與酒相關的病證有

22

種之多,如酒痔、酒瘕、酒注等。金元時期,醫家對飲酒致病有了更多的認識,

酒食所傷

酒積

酒隔病

等病名均是在這個時期提出的。明代王肯堂撰寫的《證治準繩

傷飲食》中提出了

傷酒

一詞。張景嶽提出了

酒鼓

酒厥

等病名

。中醫文獻中還記載了酒瘕、酒癩、酒臌、酒嗽、酒哮、酒洩、酒毒喉痺、酒食衄、酒渴、酒毒發等多種病名。

2病因病機的認識

《素問

上古天真論》中指出過量飲酒易耗傷精氣,雲: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素問

厥論》雲: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指出過量飲酒傷及脾胃,脾胃日見虛弱,運化失常,而致諸病。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言:

酒性有毒而復太熱,飲之過多,故毒熱氣滲溢經絡,浸漬臟腑,而生諸病也

指出酒為有毒大熱之品,飲之過多,易生諸證。《聖濟總錄》雲: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性剽悍急疾,後食而入,先食而出,能通關節而走膚腠。上古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後世嗜之無節;或飲過度,停積不散,蘊滯於胃,散流諸脈,燻蒸腑臟,令人志亂,乃至不醒,有連日而無所覺知者,甚則中毒,而為酒疸諸熱之病也

,提出酒性彪悍,飲酒無節,損傷經脈臟腑,擾亂神志,發為酒疸諸熱之病。後代醫家如張景嶽、李時珍、黃宮繡等均對酒邪治病作了分析,可見,古代中醫學對酒邪致病機理已有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綜上所述,酒邪致病特點大致可歸納為以下方面:

酒為溼熱毒邪,易化火生痰,上擾心神;

酒為陽邪,其性升散,易擾亂神志;

酒性辛散,易走竄臟腑,見證多端。

3古代常用治法

《素問

病能論》: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岐伯日: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糜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提出了中醫第一個解酒方劑:澤術糜銜散。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主張以發散、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

酒病

,言:

只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溼

。明代張景嶽指出酒邪致病多為溼熱上壅之證,主張以清熱化溼解毒的方法治療,其《景嶽全書》中記載:

酒厥之證,

……

此溼熱上壅之證,宜以抽薪飲之類,疾降其火,火之甚者,仍以梨漿飲、綠豆飲之屬,更迭進之,以解其毒

。萬全的《萬氏家傳點點經》

根據酒邪致病的多證特點,主張從氣血著手,內外並治,分立三十證論治。綜合古代醫家對酒病治療方法的分析,大致可分為湧吐酒食法、芳香化濁法、健脾養胃法、消痞散結法及清熱利溼養陰等方法。

4中醫對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療研究

目前的解酒方法及藥物都是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功用:第一,抑制酒精的吸收,加強酒精在消化道的流過效應,降低血中的乙醇濃度;第二,提高肝代謝酶系的活力,加速酒精及其代謝產物的消除速率,減輕其對組織和細胞的損害。

5

酒方中最常用的單味藥

宋歌等

統計分析指出,酒方中常用解酒單味藥主要有甘草、陳皮、葛根、茯苓、砂仁、人參、生薑、木香、白朮、自蔻仁、半夏、丁香、神曲、葛花、黃連等,其中砂仁、白蔻仁、葛花、木香、丁香共奏芳香化溼、解酒行氣之效

人參、白朮、茯苓有淡滲利溼、醒酒健脾之效

半夏、神曲、生薑、黃連配伍成解酒和胃、清熱燥溼之效。另有葛根、陳皮、甘草可在解酒方中普遍適用。

孫龍川

對本草著作中有解酒功效的藥物進行了歸納,分成三類,清熱利尿類、生津止渴類和芳香化溼類。其中,清熱利尿類藥性多偏寒涼,具有清熱、解毒等作用,如西瓜、甘蔗、綠豆芽、赤小豆花、萊菔子等,對飲酒積熱,毒傷脾胃,見胃痛、發熱、煩渴、小便短赤者,有顯著的解酒、清熱、利尿等功效。生津止渴類多系果品,其味甘酸,藥性平和,有解酒、消食、生津及強壯作用,包括枳椇子、橙子、柑、金橘、楊梅、橄欖、柚、橘、柿、山楂、鹽膚子、五味子等。芳香化溼類主歸脾胃經

含揮發油,有健胃、止嘔等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腸管蠕動,制止腸內異常發酵,祛除腸內積氣。對於飲酒過量,毒傷脾胃,溼濁鬱遏,蘊結中焦,氣機失調而致運化失常,見脘腹脹滿疼痛、嘔酸不思飲食、心神煩亂者,可稱得上是解酒、化溼醒脾、調中行滯之妙品。包括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肉豆蔻、丁香、草果、扁豆等。

6複方中藥對酒精中毒的治療研究

祖國醫學在酒精中毒的防治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神農本草經》、《食療草本》、《滇南本草》等古書中有不少治療急性酒精中毒的驗方。至今依然在臨床廣為應用的驗方有:葛根散

金·張子和《儒門事親》

、石膏湯

《普濟方》

葛花解醒湯

元·李東恆《脾胃論》

、香薷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綠豆甘

草飲《本草綱目》、葛根散《普濟方》、葛花丸《普濟方》等。

近年來

中醫藥防治酒精性肝病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總結取得不錯療效的專方有:王氏

的解酒保肝湯,陳氏

的軟肝消水湯,田氏

的慢肝消,蒙氏

的益氣活血方,倪氏

的卷苦肝泰煎劑,喬氏

的醒酒保肝湯,喻氏

的酒肝樂等。

王旭東

雄黃、全蠍、白豆蔻等

用十味中藥研製的“酒仙”膠囊,臨床觀察最快約

10min

,最慢約

12h

即可消除酒精中毒症狀

後遺症在

1~2d

內完全消除。龔維桂

研究發現複方枳棋子

枳棋子、葛花、豬苓等

能明顯減少乙醇導致的小鼠睡眠時間,保護胃粘膜,降低谷丙轉氨酶,明顯降低血中乙醇濃度,加快乙醇清除,劉武

自擬醒酒止嘔湯(神曲、葛根、黃連、吳茱萸、金銀花、連翹

對急性乙醇中毒造成的嘔吐不止效果明顯。

7

現代中藥製劑

研究表明,葛根素、複方摩香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丹參粉針、醒腦靜等中藥製劑均為治療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