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2021-12-26由 華夏文史藝 發表于 畜牧業

建盞是哪裡產地是哪裡的

建窯

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元代中後期趨於哀落,明末清初停燒。建窯主燒茶盞,故稱建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一直以來它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而著稱於世。

它的古窯址在福建(閩北)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池中村一帶,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最長的一條龍窯達135。6米。為世上最長的龍窯。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建窯的黑釉瓷器以茶盞(碗)為主,宋代文獻稱為“甌”或“盞”,統稱“建盞”。

“甌”的本義是“碗”,“盞”的本義則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說是一種小茶碗。從唐代始茶盞基本上配茶托使用,茶托材質有木漆雕或瓷質。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據傳,在宋代年間,古窯址一帶曾有百條龍窯。百窯相連,窯工近萬,窯火晝夜不熄。

迄今,站在建窯的古窯址上仍然可以看到數百年至一千多年前遺棄下來的古瓷片、半成品和當時裝燒用的匣缽等,足已讓人聯想到當年窯場燒窯的盛況。

建窯是宋代著名的名窯之一。古時亦稱“建安窯”、“烏泥窯”、“水吉窯”等。建窯主要是燒製青白瓷、黑釉瓷、雜色釉瓷等等。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其中過去以黑釉瓷聞名於世。

有北宋中後期一始在鬥茶風盛行時,更是受到皇室的喜愛與推崇,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賞茶器”,釉色十分豐富,美不勝收,可以說古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品!

長期以來,建盞只有黑瓷,以它樸實的釉色,實用的器型,被人們認知。但其它釉色以及精美裝飾的御用和高階建盞,散落於民間每個領域,卻一直沒有引起有關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其實建窯歷史地位一點也不亞於宋代五大“名窯”。有歷史文獻與文人雅仕詩歌詠贊為證。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建盞按紋飾可分兔毫,油滴,鷓鴣斑,異毫(曜變)等,按釉色可分為紺黑釉、雜色釉,自然釉,結晶釉(斑),寶石紅色釉,墨綠釉、柿紅釉、茶葉末釉、仿鈞釉、黃金釉等等;

關於建盞的釉色,由於黑釉盞上有褐色、或是“曜變”,黃金釉、金紅色兔毫紋及鐵鏽斑等,古代通常稱之為“紫甌”、“異毫”、“大鍍金”、“紫盞”、“鷓鴣斑”等等。

油滴建盞的主要特徵是釉面花紋為斑點狀,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燒製上幾十萬件才偶得一兩件精美油滴建盞。

北宋(公元960年2月—1127年3月)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

建都於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宋由後周末帝禪讓趙匡胤開始,統治了以黃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帶。北宋政權先後與遼、金及西夏對峙。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覆亡。共歷9位帝,計168年。

1·北宋早期(公元960—997年)宋太祖、宋太宗年代。

宋代早期,隨著品茶方式由“煎飲”到“點飲”的轉變,鬥茶習俗已在閩北民間興起,“鬥茶”又稱“茗戰”,即以戰鬥的姿態決出勝負。鬥茶不僅僅是決出茶的品質的優劣,實質上是一種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化茶事活動。在鬥茶藝術不斷向更高境界推進的過程中,茶具的品質也須不斷提高,才能適應社會與皇室需求。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建窯在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宋代初期建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從青白釉—醬釉—普通黑釉—雜色釉—曜變建盞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其顯著特點是,坯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高,釉層越來越厚,使燒製工藝難度加大,生產技術與成本不斷提高,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反映出宋代品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上,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下面我們以歷史文獻記載與當時的文人墨客、詩壇巨匠對建盞的詠詩讚歌:

宋·陶谷

陶谷(公元903-970年),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陝西邠縣)人。本姓唐,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而改姓陶。

祖唐彥謙,歷任慈、絳、澧三州刺史,有詩名,自號鹿門先生。陶谷十餘歲時文章就寫得很不錯。後晉時起家校書郎、單州軍事判官。後晉天福九年(公元943年),加倉部郎中。後周顯德六年,加吏部侍郎。宋初,轉禮部尚書,依前翰林承旨。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判吏部銓兼知貢舉。再為南郊禮儀使。累加刑部、戶部二尚書。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卒,年六十八,贈尚書右僕射。善於隸書。著有《清異錄》等作。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清異錄》最早完成於北宋初,是古代中國文言瑣事小說。作為重要歷史筆記,儲存了中國文化史和社會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書中一半以上的條目分別被《辭源》和《漢語大詞典》採錄,其價值可見一斑。

他在《清異錄》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這種黑釉兔毫上有鷓鴣班紋是釉下一次性偶然析晶燒製成形,是後期普通曜變的前身,當時應為頂級建盞。肯定是極為神奇與珍稀的建盞。

北宋初期建窯應是“民窯”性質,向“貢窯”過渡的發展期間。

2·北宋中期(公元998—1085年)

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年代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貢茶的蔡襄將數十年來的鬥茶習俗進行總結推廣,撰寫了一部茶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茶錄》(成書於1050年)。

《茶錄》充分肯定了建盞的功用和獨秀地位,《茶錄》的問世,鬥茶文化推波助瀾在朝野上下傳播,建盞中的優級品成了皇族、士大夫們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詩壇巨匠、雅仕們抒發情懷謳歌的極品。

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建窯中心窯場龍窯多達100餘條,並且開始生產底足刻有“供御”等銘文的建盞,進貢朝廷御用之茶器。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宋·蔡襄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今福建蒲田仙遊)人。是蔡京的堂兄。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忠惠”。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他著作的《茶錄》問世於公元1050年。載曰:“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建窯黑瓷茶盞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及黑黃,此為含鐵(金)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

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茶盞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宋·蔡襄著 《茶錄》·下篇(論茶器):

“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宋·蔡絛

蔡絛 著《鐵圍山叢談》載:“伯父君謨嘗得茶甌十,兔毫四散,其中凝然作雙蛺蝶狀,熟視若舞動,每寶惜之”。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君謨即前面著《茶錄》的蔡襄,他十八歲舉進士第一,官至吏部侍郎。蔡京於蔡襄同為仙遊人,也算是遠房兄弟,故蔡絛稱之為伯父。

蔡絛描述的茶盞不僅兔毫四散,而且有雙彩蝶狀在盞內,有生趣之感。他能收藏十隻有彩蝶建盞,同時可說明北宋中期時,已有“礦物五彩”裝飾建盞,建窯兔毫盞已成為當時士大夫們珍玩的寶物。

蔡絛作為蔡京四子,史料記載不多,但其《鐵圍山叢談》歷史評價不低,《四庫總目》稱其為說部佳本。

這時期建窯已被皇室重用,性質應是“官搭民燒”窯場。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3·北宋晚期(公元1086—1127年)

宋哲宗、宋微宗、宋欽宗年代。

北宋晚期,精通茶藝的宋徽宗皇帝趙佶親自撰寫《大觀茶論》,將鬥茶之風推向頂峰。茶論中也詳細描述了建盞的功用與功能,趙佶把建盞作為御前隆重賜茶的茶盞,“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

這時記載的無錫惠山泉,建窯異毫盞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甌北苑貢茶)便是當時名震遐邇的“天下三寶”。以及鬥茶推手之一的蔡京鼎力簇擁下,文人墨客詩歌詠贊影響下,鬥茶鬥盞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北宋末年後期,淮河以北被金朝佔領,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狂熱的鬥茶風潮逐漸隱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

宋·米芾

米芾(公元1051~1107年),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

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型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滿庭芳》·<紹聖甲戌暮春與周熟仁試賜茶>

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群賢。

密雲雙鳳,初破縷金團。

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

輕濤起,香生玉乳,雪濺紫甌圓。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宋·蘇軾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宋代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

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後貶黃州。

直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於常州,諡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送南屏謙師》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宋·黃庭堅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三宗之一。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

《西江月·茶》

龍焙頭綱春早,谷簾第一泉香,

已醺浮蟻嫩鵝黃,想見翻成雪浪。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

無因更發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

宋徽宗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中國北宋皇帝,畫家,書法家。鬥茶名家。

趙佶是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國亡時與兒子(北宋末代皇帝)宋欽宗一起被俘,後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

趙佶著《大觀茶論》: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大觀茶論》是宋徽宗趙佶關於茶文化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他對藝術才能頗高,他對美學有極高的追求,他有超凡的藝術審美能力,創著名“瘦金體”書法,是一位藝術大家、泰斗。

據《大宋宣和遺事》之“元集”中記載: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四月初八,在皇宮內苑上清樓宋徽宗曰:“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屬當時的茶道“三寶”。

蔡京在他著《上清樓特宴記》中也有詳細記載這段殊榮內容。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什麼是異毫(曜變)盞,筆者認為曜變可分為二種,普通曜變與七彩暈光曜變,當然御用建盞肯定是七彩暈光曜變茶盞。

建盞是在1300℃以上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由於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因此要燒製一件美麗斑紋的建盞,除了嚴把幾十道工序外,在不同的窯火,置於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截然不同。

變幻莫測且無章可循。曜變建盞是我們建窯祖先在燒製探索中而發現的“神品”,但燒製極是不易,也要燒製幾百萬件中才能偶得一兩件,最珍貴炫麗的七彩暈光曜變建盞。

曜變隨天成,匠心誰可知。

宋代八大名窯之“建盞”

建盞在北宋晚期質量與等級都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受到皇權授意在鐵胎料骨之中再摻入黃金粉末,這種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建窯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寶石紅釉結晶斑描金盞就有此之例,

從北宋晚期開始,這時期建窯應是“貢窯”性質。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mfy6m7-ywW9tbXf57Zi2bg

華夏文·史·藝 版權與免責宣告:

一、本平臺中註明“來源:華夏文·史·藝”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影片,版權均屬華夏文·史·藝所有,轉載時必須註明“來源:華夏文·史·藝”。

二、本平臺中註明文章文字、圖片和音影片,均來源於網路,資訊內容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版單位所有。

如因作品內容、侵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聯絡小編,請在見圖文後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