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最優秀的削麵師傅一分鐘能削多少面片?刀削麵的產生竟和蒙古有關

2021-11-29由 國家人文歷史 發表于 畜牧業

刀削拼音怎麼拼讀

文|王新春

最優秀的削麵師傅一分鐘能削多少面片?刀削麵的產生竟和蒙古有關

三晉大地素有“中國麵食之鄉”的美稱,有據可查的麵食有280餘種,其中作為山西面食“代言人”的刀削麵堪稱天下一絕,被稱為“麵食之王”。

刀削麵得名於製作手藝,即以刀削而得名,又以高超的刀功和削技得名“飛刀削麵”。削麵的時候,師傅站在鍋邊一手託著麵糰,一手拿刀,對著滾沸的湯鍋嚓、嚓、嚓,飛速地削出面葉,一片一片接連飛入鍋中。要練就一門“無影飛刀”絕技,成為削麵的“武林高手”,首先要掌握的秘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條線,一稜趕一稜,平刀是扁條,彎刀是三稜。”成名的“武林高手”削麵的狀態必然是“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魚兒躍”,又或者說是“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現如今,看師傅表演“無影手”一般的削麵絕技,也成了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

一個優秀的削麵師傅,每分鐘能削出200多個面葉,而且每個面葉的長、寬和厚度幾乎是分毫不差。每一個面葉都是一件小小的藝術品,中厚邊薄,稜角分明,形狀如同柳葉。煮熟的刀削麵,入口爽滑筋道,無論是涼拌、熱炒,或者是配上鮮香的濃湯、種類豐富的滷汁,來上一些黃瓜絲、綠豆芽、紅辣椒麵之類的配菜,滴上一些山西老陳醋,再加上二兩熟牛肉,別有一番滋味。

最優秀的削麵師傅一分鐘能削多少面片?刀削麵的產生竟和蒙古有關

刀削麵產生的故事,要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元朝初年。據說蒙古大將木華黎佔領山西后,為防止當地人反抗,便下了一道“限刀令”,將每家每戶包括菜刀在內的所有金屬刀具全部沒收,並且規定十戶一里,十里一把菜刀,各家輪流使用,用完即還,交由保長保管。一天,有一戶人家的老太太和好了面,讓老伴兒去保長家借刀。由於刀已經被人借走,老漢只能空手而回。當他邁出保長家門口的時候被絆了一下,撿起一看是一塊薄鐵皮,沒多想便帶回了家。老太太見老伴兒只拿回來個破鐵皮,只好將就著將之磨光洗淨當刀用,卻沒辦法像刀一樣切。老漢頓生一計,讓老太太在麵糰上一條條“砍”出面葉,下過一煮,撈上來澆上滷汁,爽滑筋道,別有一番美味,刀削麵便這樣誕生了。

清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二十六日,被康熙帝稱之為“天下廉吏”的于成龍從京城返回直隸省保定府,途中路遇一家刀削麵館開業。于成龍出身于山西永寧州,見到家鄉美食自然是要停下腳步。一碗葷素搭配的刀削麵下肚,爽滑順口,頓覺回味無窮。再一看小店,雖然簡陋,但卻乾淨整潔,店家也是質樸熱情,他便心生感動,為店家題寫了“晉小二”三個字以示褒揚。店家為表示對廉官的敬意和題字的謝意,堅決不收面錢,而於成龍則堅持自己付賬。店小二自然是拗不過他,便將自家做面的技藝和秘方,傾囊相授,算作“以文報文”,也不會傷了這位廉官的清譽。自此之後,浸染了於家書香氣息和官家氣質的“晉小二刀削麵”成為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於家家傳私房菜,最後發展成一個單獨的廚藝流派,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