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為什麼對於慢性病為敵不如為伴?

2021-11-29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畜牧業

病變組織少什麼意思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

在生活中,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不與慢性病為敵,要與慢性病為伴,合理管控,和平共處,正常生活。

1、先進裝置往往放大異常

由於先進檢查裝置的使用,現在,要想證明一個人沒有任何病,很難。要想證明一個人有病,很容易。

你身體再棒,也經不住B超、CT、磁共振、MRI、DSA等各種檢查或化驗的考驗。如果按照正常標準,可以證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有的人原本沒有任何症狀,檢查中偶然發現一點異常就過份敏感,有的醫生,不瞭解檢查中發現的異常,如:腦內脫髓鞘啊,腦萎縮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條腦血管狹窄啊,等等,常常會放大異常,把危險因素當成疾病,把陰天看成已經在下雨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天還沒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撐起雨傘,穿上雨鞋,大家一定會認為他是”“神經病”。但在治療疾病時,這樣的“神經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卻沒人感到不正常。這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2、小病大養不利康復

慢性病不宜小病大養,賴床不起或長期臥床不願活動。

首先,病理生理學告訴我們:一個器官有病,並不是這個器官整個組織不好,而是部分有病。病變組織需要修復,必須依賴營養物質的補充,而組織的營養來源於血液供應,只有供血充足,營養豐富,病變組織才能迅速地修復。適度的運動,可以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加速病變組織的恢復。如果病人賴床不起,不參加適當的鍛鍊,機體血液迴圈不暢,代謝產物排洩減慢而積聚體內,久之,對機體產生不良的作用,致使病變組織病損程度加重,健康的組織器官營養不良,功能降低,日趨衰退,病情加重,危害健康。

其次,病人長期臥病或賴床不起,體力活動減少,但大腦思維卻很“活躍”,常常會胡思亂想。腦組織過於“活躍”,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氨基酸、氧氣、卵磷脂等能量物質。由於病人活動較少,食慾欠佳,營養供應不足,長此以往,會引起大腦功能減退、記憶力降低,從而導致大腦早衰。再加上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較大,總擔心疾病難以治癒,整天憂心忡忡,也不利於疾病的早期康復。

3、心理平衡增強自愈力

心理作用不可估量的,人可以戰勝細菌、病毒、癌症……但有一個前提條件。人體的抵抗力分各種不同層次,由各個系統組成,它需要一個總指揮——心理。

如果這個“總指揮”樂觀向上,積極穩定,那麼它就可以調動全身所有抵抗力協同作戰,形成強大的攻擊力,那就能贏。

如果心裡沒信心,感到恐懼,那整個“指揮部”就崩潰了,一定會全軍覆沒。

很多人體格健壯,肌肉結實,但心理很脆弱。有人說,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嚇死的,那是因為疾病先把人的精神擊垮了。

保持健康的心心理的適度也就是心態平衡,這並不是讓你心如止水、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態平衡的人也有喜怒哀樂,這很正常,但不要過度。

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如果說人生的上半場是為了戰勝別人,那麼人生的下半場是為了取悅自己。

4、衰老是自然規律

還有一種情況是,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和年輕就是不一樣,根本不能用年輕人的標準去衡量一個老年人是否正常。我們看到自己臉上有皺紋,頭髮變白了,從來不會擔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頸內動脈有一個斑塊,就整天惶惶不可終日。這是完全沒有必要嘛。

你看看你們家的水管,看看你們家的茶壺嘴上是否有水鏽,這斑塊不就是因為血管使用時間長了產生的變化嗎?如果人的器官始終沒有變化,那秦始皇到現在恐怕還活著。

一個人,與慢性病為敵,過度治療它,它一定也會以你為敵,更加傷害你的健康。

有一個59歲的女幹部,沒有任何症狀,卻強烈要求在體檢中增加一個腦血管檢查專案。MRA檢查發現她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她又強烈要求放支架。支架術中,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昏迷,一週後就告別人世。她愛人後悔得悲痛欲絕。

實際上,介入治療(支架)的適應症,是正規抗栓治療無效和症狀性顱內供血動脈的嚴重狹窄。她一條都套不上,而非要裝支架,真是何必呢?

生活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年齡,看待自己的身體,正確看待疾病,看待醫院和醫生!

5、為健康付出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這是健康的四大基石。

如果人們能做到這四點,應該不容易得什麼疾病了。不過任何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比如現在很多人感覺壓力大,想去放鬆一下,可是卻誤解了“放鬆”的意思,把“放鬆”理解成了。放縱,叫上三五好友出去撮一頓,酒桌上暴飲暴食,喝得酩酊大醉,最後還要搓一通宵麻將。這樣的“放鬆”,當然會適得其反。

許多人夢想沒有被歲月“碾壓過”的痕跡,其實關鍵在於心態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