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2021-09-04由 丹丹講文化 發表于 畜牧業

雜劇結構通常是什麼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公元13世紀前半葉,蒙古族滅金前後,在宋雜劇、金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各種藝術因素,形成了元雜劇。但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經濟上和文藝本身的各種因素。在元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下,些批判現實政治的和包含反抗情緒的雜劇劇目應運而生。北方的大都(北京)、真定(河北正定)、汴梁(河南開封)、平陽(山西臨汾)等都市,城市經濟很快得到恢復,為元雜劇的演出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由於元統治者廢科舉,斷絕知識分子的仕進之路,有一部分知識分子便轉向勾欄為雜劇藝人寫戲,為人民鳴不平,同時專為藝人寫戲的“書會”也得到了發展,如擁有關漢卿的玉京書會、擁有馬致遠的元貞書會等。金院本在表現人物故事方面已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說唱藝術如唱賺、諸宮調等的樂曲組織形式,以及從契丹、女真、蒙古等族流傳而來的曲調,給元雜劇的曲調以直接的影響:宋以來的說話人說故事的內容和說、表形式,以及隊舞舞蹈、武技、傀儡戲和影戲中的動作和造型,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元雜劇綜合藝術的形成。由於以上的諸多原因,元雜劇在形成之後很快走向成熟,並在都市經濟的發展中出現繁盛的局面。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元雜劇的演出已有齊備的體制。它們在城市勾欄有比較固定的戲班,在大都則隸屬於教坊,在各地流動的戲班則稱“路歧”,又有家庭戲班,也有農村臨時組織戲班在迎神賽會時演出。元雜劇繼承了宋金雜劇的腳色分工,並且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完善和細分,出現了末、旦、淨、外、雜色五類,每一類腳色又有分工:末分正末、外末、小末、沖末:旦分正旦、外旦、小旦、老旦、搽旦;外扮老年人:淨分淨、外淨、淨旦:雜色扮各類人。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元雜劇的演出,通常是四折加楔子。四折戲由四套宮調不同的北曲套曲組成,情節發展按“起承轉合”進行。“楔子”是元雜劇結構上的一大特點,所謂楔子,即是打入木器接縫處使之緊密的木棒。這用在雜劇中為一短小過場戲,或用在第一折前,或用在折與折之間,承上啟下,使劇情發展緊湊。元雜劇的演出以歌唱為主,正旦演唱的叫且本,正末演唱的叫末本,一人主唱到底,次要的角色一般不唱,偶爾也唱一二支單隻曲。

元雜劇的說白叫做“賓白”,古人用“曲白相生”來形容元雜劇的演唱方式,也是指歌唱與唸白的親密關係。元雜劇的動作或效果表演,叫做“科”,如“做悲科”、“醉科”、“雁叫科”。元雜劇的演出,在開演正戲前有參場,演員裝扮角色一齊登場,吹笛、打鼓、拍板的樂人也登場,向觀眾致意。然後是“開呵”,演正戲。四折戲演出結束後常用“打散”,即用一個小節目送觀眾。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元雜劇繁盛一代,劇本創作的興旺發達也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戲曲史上大量有作者可考的劇本創作是從元代開始的。元雜劇的劇目與宋金雜劇有一定的繼承關係,有一些劇目是由此改編或新編而來的,但大部分劇目是由雜劇作家(時稱“書會才人”)創作的。今知元雜劇共有737種(包括元明之際無名氏作品),姓名可考的作家約有200人,流傳的作品約有208種,出現了戲曲史上著名的關、馬、白、鄭為“元劇四大家”,也有人說關、王、馬、白四大家,為後人所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