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2021-08-30由 萌萌故事會 發表于 畜牧業

莆田熗肉片湯怎麼做好吃又嫩

帶著莆田的城市記憶又看到《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段文字這樣敘述中國:“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喚起了我第一眼接觸這個城市的感想。也許都該怪我,帶著金門閩南式傳統建築的推想,以為進入眼簾的不是木屋也應該有蹺起來的燕尾。然,一路掠過的都是長方型、灰啞啞的高樓公寓。終於,靠近莆田時,看到了熟悉的燕尾屋樑建築——絕倒,居然是一座候車站的造型。雖然,是一棟仿閩南建築的侯車亭,可是,我就是覺得有被娛樂到了。這真是一個幽默感十足的城市啊!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走入莆田市中心,沿路的招牌都可看到一個“熗”(qiàng)字。但若你在莆田,請服務員給你來一碗“熗粉”,應該是等到“生菇”都等不到這一碗麵上桌,莆田人都叫它“差粉”——雖然它一點都不差!白氽苦螺。外型與東風螺相似,卻是苦的,也是莆田人清熱的一道消暑解熱小吃,莆田人偶爾也喜歡在熗粉中,添入這一味。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如果你要用世俗規範的文字去解讀“熗”——擔保,你會神經錯亂。因熗在字典上的註解,雖然也是一種中菜式烹調法(主要用於冷盤,熗是將切好的原料用沸水焯或溫油稍微加熱斷生,然後加入調味料以及溫熱的花椒油拌制)。但在莆田,說到“熗粉”或者“熗肉”都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一味很有“地瓜粉”味道的肉羹或者粉糊。主體就是求:“滑嫩”。縱然是詢問當地人,他們對於“熗”這個字,也沒有一個百分百的詮釋。,熗粉,也叫“雜燴”,是用很多食材“參”在一起煮成的意思。言下之意,熗,也有“參雜”的意思。有機會人到莆田一定要吃一碗鮑魚熗粉,一整顆不欺場的鮑魚,還有海蠣、蝦、豬血、豆腐,容易入口的暖食。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有時元宵過後也會吃熗粉,算是莆田有代表性的食物。熗粉中的規範就是取用的食材不能帶硬或帶骨,全都是軟糯、細小、易於吞嚥的,要照顧到小孩和老人的食用安全,是傳統中一道很方便的“善食”。熗粉主要是用地瓜粉芡成滑嫩的口感,可以下粉也可以不下,若有下面線或米粉都要將它捏碎,總之熗粉就是一堆細細食材的大雜燴。熗粉,在莆田人的習俗當中,也有辭舊迎新的意思。莆田人除了在節日吃熗粉,年尾掃塵過後,也就是除夕的中午,莆田人也會給家人煮一鍋熗粉。熗粉另一說法,就是在將掃巡出來的東西,都煮了吃了。而食材中,面線、海蠣、豆腐、豬血都是不可少的主要食材。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我特喜歡浮在熗粉上的興化豆腐特有的焦香,豬血據說是必有的,不吃,撥開也沒造成困擾。一碗熗粉就像是一個美食尋寶,偶爾海蠣送來鮮、時而是豆腐飄來香,卷卷不斷的食材不斷湧到舌尖上,說是五味雜陳,最後卻又綜合成了“鹹鮮香”的一碗舒心暖食。熗肉一般都是用瘦肉來做,地瓜粉是農村的代表性食材,很多人在家裡都種地瓜啊,吃不多,剩下就拿來製成地瓜粉,營養又兼口感。熗肉一定都要地瓜粉,熗肉,肉和地瓜揉捏在一塊吃進去口感很嫩很滑,是大家都消費得起的一道小吃,清淡、原汁原味,莆田食物就是追求鮮味。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所謂的熗肉,說白了,其實就雷同本地福建人常說的“肉羹湯”,只是這道湯裡多了豆腐丸子(有餡的,除了傳統興化豆腐的焦香,豬肉中還有花生碎,個人是覺得怪怪的。)、豆芽、包菜花、蔥花,湯也是充滿了糊糊的芡感。如果不是肚子墊了食物,一碗熗肉湯煨下去,那肚子已再塞不下其它的食物了!豆腐是莆田人的主食之一,因此,他們總是玩著花樣,在不同食物中都加入了豆腐。這顆豆腐丸就像是我們的豆腐丸,內有蔥、豬肉餡和花生碎。

莆田尋味好食材之旅——熗

莆田可能因地氣,容易上火,雞在這裡屬於比較燥熱的食物,鴨比較清涼,這裡不管在飯店餐館,都在賣鴨沒賣雞。雞除非是自己養的才會殺了吃,莆田人很少自己出去買雞,這是飲食習俗,但祭拜時就有一隻全雞。莆田菜講究原汁原味,鴨不是滴露就是熬湯,不興烤鴨。吃鴨追求的是補身和香味。農材裡家家戶戶都有養雞、養鴨,雞是用來生蛋的,吃鴨;而豬,我們一年養一隻,賣掉可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