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民警馬拓和他的北京地鐵故事

2022-11-28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畜牧業

馬的住址是什麼

原創 陳星嵐 李春霖 方圓 收錄於合集 #在人間 59個

民警馬拓和他的北京地鐵故事

圖片來源:攝圖網

馬拓是北京市公安局公交總隊的一名派出所地鐵站區警務隊民警,同時也是一名作家。2016年,他開始在知乎上以地鐵民警的職業身份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試圖去消除大眾對於警察的誤解。慢慢地,這裡成了他分享工作中所見所聞的視窗,引來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後來,他開始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北京地鐵故事像圖鑑一樣收藏起來,分享到各個社交平臺。

馬拓不是第一個在知乎上為網友解答疑惑的民警,但他的書寫卻讓很多對社會案件不感冒的讀者,很有閱讀欲,引發了許多人的情感共鳴。

短短6年,馬拓已經寫下幾百個地鐵故事,歡樂的,荒誕的,溫情治癒的,什麼型別的故事都有。在他看來,這份職業中依然有“煩、煩瑣、瑣碎”的成分,但箇中樂趣也不能被替代。於讀者而言,也許只有這種切實貼近生活的答案,才真正有參考意義。

馬拓的地鐵故事還在繼續,就像他自己所說:“生活就像一盒糖果,吃到最後,連糖紙都會變成最為斑斕的收集。”

互不退讓的兩個女孩

清晨7點,北京地鐵先於這座城市甦醒過來,和其他大都市一樣,迎來一大波行色匆匆的乘客。

在環境封閉而擁擠的地鐵站,各類廣播的聲音交疊在一起,人多時每到一站都會有不少人成群結隊進出。擠在狹小的空間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拉近,摩擦和矛盾也因此滋生……

這天,兩個20歲出頭的女孩紅著臉爭吵著來到警務室。正在值班的馬拓詢問後,明白了事情的緣由。一個女孩在地鐵上蹺著二郎腿,佔了兩個人的座位,另一個女孩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責她。前者丟了面子,後者憤憤不平。

一件芝麻大點兒的事,因為情緒化的兩人,竟成了天大的事。雙方爭吵了一上午沒有一個人退讓。最終兩人都請假不上班了,一副要和對方鬥爭到底的姿態。

為了避免衝突進一步擴大,影響地鐵運營,維護地鐵站秩序,如果衝突性質不惡劣或沒有造成嚴重情況,馬拓都會盡力促成雙方和解,這是他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你這樣請假領導不會批評你嗎?”馬拓對其中一個女孩問道。“管不了這麼多了,她說話實在過分!”女孩義憤填膺地回答道。馬拓看了一眼她背的電腦包,決定岔開話題:“你做什麼工作?”

“我是一個編輯。”女孩回答。“編輯需要加班嗎?”馬拓緊跟著問道。這一問打開了女孩的話匣子,她開始和馬拓滔滔不絕聊起了工作,也忘了自己來警務室的目的。幾個小時後,女孩平復了心情,便離開了。

多數情況下,處理這類糾紛需要極強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馬拓會從當事人的穿著打扮中大致判斷他的行事風格,從他流露出的細微表情中感受到情緒變化。

有段時間,在地鐵站經常有人報警稱被人偷竊,但其實是自己不小心搞丟了東西。“這種心理很好理解,因為他們擔心如果說自己忘在了地鐵站,民警很有可能不理他們。”馬拓解釋說,“這類‘小聰明’在地鐵站陌生人之間使用頻率很高,但也很容易被拆穿。”

“特殊”的乘客

每當夜幕降臨,晚高峰後,地鐵站就會冷清下來。這個時候,地鐵站會出現不少“特殊”的乘客,比如醉酒的乘客、無家可歸的人。

處理意識不清醒的醉酒乘客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有一次,馬拓看到一名醉酒乘客躺在站內,於是先把對方扶進警務室,之後又幫他聯絡了家人,送他回家。直到把男子送到家,馬拓才有時間換下被男子吐了一身的制服。

本以為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第二天,一個熟悉的身影又出現在馬拓面前。他難為情地告訴馬拓,自己就是昨天醉酒的男子,今天特意來表達感謝。

被人認可工作的確是一件開心事,但地鐵民警很多時候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一次,馬拓在地鐵站附近巡視和排查可疑人員,在對一名男子例行檢查時,對方十分不配合,還叫囂道:“你憑什麼懷疑我?”

馬拓耐心地跟他講道理,解釋了很久自己的工作職責和道理,男子才沒有繼續大喊大叫,配合檢查。

值夜班時,馬拓還碰到過一位“奇怪”的老太太。老太太戴著圍脖和大口罩,眼神很無助,沒有買票,直接往地鐵站走。被站務員攔住後,她神色緊張,一言不發。

“有家人的聯絡方式嗎?”馬拓和站務員詢問道,但也沒有得到回答。隨後,透過身份證資訊,馬拓查到了對方的戶籍地,可當地的戶籍部門能給出的資訊也很有限,沒能找到老太太在北京的家庭住址。

當時,地鐵馬上要收車了。馬拓與站務員商量帶老太太去醫院檢查一下精神狀況時,老太太突然開口說話了:“我只是悶得慌,一個人出來轉轉,忘帶錢了。”

說完,老太太就離開了。看著老太太遠去的背影,馬拓想到老太太眼睛裡流露出的渴望被人關注的眼神,也在心裡默默希望回去之後她的子女可以對她多做看顧。

在馬拓的故事集裡,還有一些輕鬆有趣的經歷:給來報案的乘客煮火雞面,結果不小心把乘客辣得鼻歪眼斜;小偷想著偷錢包,結果卻是肥皂盒……

一些不起眼卻十分溫情的場景也被馬拓記錄下來。早高峰時間的地鐵站,一名通勤的女孩因為沒吃早餐突發低血糖暈倒了,咬破了嘴唇,流了不少血。馬拓趕到的時候,女孩已經被站務員安頓在地鐵站的長椅上。

此時,女孩已經甦醒,站務員還買來了早飯給她吃。

“地鐵是有人情味的。”馬拓在社交平臺上寫下了這麼一句話。

和商販成為“朋友”

除了行色匆匆的乘客,馬拓經常接觸的另一個群體是地鐵站附近擺攤的小商販。

與乘客不同,地鐵站口外的攤販們就是一個江湖。大家劃地盤、搶客源、為了買賣使出渾身解數,有時還跑到地鐵站內去叫賣攬客,站口的秩序受到嚴重影響,很多乘客不堪其擾。每次馬拓和同事剛離開,這些商販後腳就又回來了,跟打游擊戰似的。

對於這些“人精”,馬拓曾這麼描述道:“堵口攬客拉黑車的好像都是偵察兵出身,能夠迅速從幾十個行人中分辨出身穿便衣的我,然後飛速閃人。擺攤的‘大師們’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神邏輯乞求你能夠照顧他們生意。發小廣告的好像都練過機械舞,不論有沒有乘客接著,都能原地迴圈那一套擺臂動作。還有車廂裡賣藝的,拿著把吉他跟我振振有詞:‘哎呦喂警官別罰,我差一步就火了’。”

作為地鐵民警,維護地鐵站口附近的治安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馬拓曾經和地鐵站口擺攤貼手機膜的大姐“鬥智鬥勇”了好幾年,只要馬拓出現,擺攤大姐就做出一副收攤的姿態,併發誓絕不再亂擺攤,可馬拓一走,她又重新“開張”。

在地鐵口,冬天的時候,常年有一位拉著鐵爐賣烤玉米的老奶奶,讓馬拓印象深刻。馬拓要求老奶奶離開了好幾次,但看著老奶奶蹣跚的步子,考慮到老奶奶的年齡,屬實有些不忍。

“她一定十分恨我。”不知多少次趕走老奶奶後,馬拓內心也這樣想著。在馬拓看來,民警和站務員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因工作職責不得不這麼做。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馬拓在路上偶然一次看到老奶奶。老奶奶突然叫住了他。馬拓回過頭來,看到老奶奶手裡拿著一隻玉米,笑著說:“快吃吧,剛煮出來的。”原來每次當馬拓請老奶奶離開的時候,老奶奶雖然嘴上不情願,內心是明白馬拓的用心的。

“驅逐擺攤的行為會遭到商販的不理解,但當真正看到地鐵口暢通無阻的時候,多數人都會明白我們的用意。”

一個講故事的人

民警馬拓和他的北京地鐵故事

馬拓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著地鐵人群。(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接受《方圓》記者採訪時,正值週末,馬拓穿著便服坐在採訪桌前,手邊放著一杯咖啡和隨身攜帶的電腦包。

“我覺得我是個很能共情的人。”馬拓說,正是這種共情能力,讓他將自己所見的每個平凡生命記錄下來。

6年來,他寫了幾百個故事,溫情的、苦澀的、治癒的。在他細膩的筆觸下,地鐵站裡每個行色匆匆的人彷彿都被刷上了各種色彩,這些瑣碎平淡的生活也充滿著煙火氣。

有網友留言道:“每天都坐地鐵,幾十年如一日。不會對地鐵的環境過多留意,看到了馬警官分享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共鳴。”“喜歡這樣的文字,能讓我慢下來,關注到以往不曾關注過的點滴。”

在這些地鐵故事被記錄下來後,每個閱讀者都成了故事的參與者,不同的人讀到這些簡單質樸的小故事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而這一切的記錄者也細心地體悟著人,體悟著生活。

脫口秀演員李雪琴說過,“宇宙有盡頭,但北京地鐵沒有”。馬拓認為,北京地鐵是沒有盡頭的,因為社會永遠在發展,地鐵一直在建設,人們的希望和憧憬也隨之延伸。

在採訪的最後,當被問及下一篇地鐵故事什麼時候寫的時候,馬拓對《方圓》記者說:“十幾分鍾後吧。”不多時,一篇新的地鐵故事誕生了。

(本文有刪減,更多內容請關注《方圓》9月下期)

本文雜誌原標題:《北京地鐵故事》

本文為《方圓》雜誌原創稿件,轉載時請在醒目位置標明作者,並註明來源:方圓(ID:fangyuanmagazine)。

民警馬拓和他的北京地鐵故事

編輯丨肖玲燕 房佳佳 設計丨劉巖

見習記者丨陳星嵐

通訊員丨李春霖

點選圖片

購買《方圓》雜誌

原標題:《民警馬拓和他的北京地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