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乘“機”而上 憑“空”出海 武漢以連結重塑樞紐新優勢

2022-11-21由 長江日報 發表于 畜牧業

華中武漢樞紐在哪裡

乘“機”而上 憑“空”出海 武漢以連結重塑樞紐新優勢

透過長江黃金水道,鋰電池芯、座椅骨架、汽車零部件等,從陽邏港出發,無須到上海換裝海輪,透過國際直達班輪航線發往日韓。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最近,中歐班列“長江號”又開新通道,鄂州花湖機場將開航,武大、武陽高速預計年內通車……圍繞“五型”樞紐建設,武漢力爭全年實現投資125億元,增強內暢外聯。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如今,不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城市實現能級提升、爭先進位,更要乘“機”而上、憑“空”出海。

武漢提出,加快打造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內陸“新沿海”,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重塑樞紐新優勢,這座城市正努力破題。

■ 中歐班列縮短產品出口歐洲時間

從陽邏出發長江黃金水道直達日韓

3月19日,全貨機在鄂州花湖機場成功試飛,未來,向民航局申請機場使用許可證獲批後,該機場將具備開航條件。

這座建成後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專業貨運機場,填補了我國專業貨運機場的空白,與武漢天河機場形成“客貨雙樞紐”。從鄂州機場出發,1。5小時的飛行圈可以覆蓋全國90%的GDP和80%的人口,一晚上可以到全國各大機場,隔天可以到全世界各大機場。

媒體報道時這樣描述:“不沿邊不靠海的湖北,架起與世界的貿易之橋,提升開放格局。”

這是武漢城市圈在服務和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中下的一步先手棋。

“此前,武漢並非對外開放的前沿和高地。”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認為,對標沿海城市,在對外開放上,居於內陸的湖北,處於“補作業”的階段,一邊補作業、一邊“趕標兵”,而透過前瞻佈局,開啟陸上和空中的“出海口”,讓企業有了更多經濟合理的物流“套餐”選擇,讓更多產品走出去,讓武漢躋身國內大迴圈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連結,成為可能。

透過中歐班列,中國信科集團的通訊產品,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駛出,發往歐洲,時間縮短60%。冠捷科技公司生產的顯示器、富士康科技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更多武漢本土大型製造企業搭車“走出去”。

透過長江黃金水道,鋰電池芯、座椅骨架、汽車零部件等,從陽邏港出發,無須到上海換裝海輪,透過國際直達班輪航線發往日韓。

在陸權和海權交替治理的新時代,在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武漢逐漸由內陸腹地逐步走向開放的前沿陣地,並透過《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鮮明提出,打造中部陸海大通道,“這充分體現了內陸城市武漢的國際視野和開放胸懷。”華中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主任、教授鄒志雲說。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認為,湖北開啟空中“出海口”,將“有利於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產業鏈升級、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暢通穩定”。

■ 集鐵水公空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

武漢是為數不多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近900年前,南宋范成大《吳船錄》裡這樣描述歷史上的武漢一帶:“(鄂州)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

900年後,武漢依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珠三角、長三角的電子元器件在漢乘上中歐班列,發往歐洲;東北的玉米,在武漢陽邏港登上“北糧南運”鐵水聯運班列,進入雲貴川;雲南的鮮花,未來經由黃岡的集散中心,登上鄂州花湖機場的飛機發往全國,只需3個小時。

武漢獲批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時,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璟就肯定了武漢顯著的交通優勢,他認為,武漢處於長江黃金水道和京廣大動脈的交會點,是我國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和重要鐵路樞紐,通江達海、輻射全國。

但要清醒看到,隨著基建不斷現代化,各地“米”字型高鐵網都在加快成型,“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如何進階?

從《中國統計年鑑2021》看到,2020年,鐵路客、貨運週轉量,河南都遠超湖北;機場旅客吞吐量上,武漢遜於成都。

武漢的回答是,不僅要扭住,還要憑藉“綜合分”重塑樞紐優勢,積極融入國家戰略。

最新出爐的《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和交通強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要求。

同時,認清我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鐵、水、公、空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武漢作為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之一,不斷拓展海陸空多元化交通網路。

武漢提出,推進五大綜合交通樞紐(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全國公路路網重要樞紐、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國際航空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一體融合,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多式”有了,如何“聯運”?怎麼“綜合”呢?華中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主任、教授鄒志雲建議,關鍵在於多式聯運實現“無縫化”。“要從加強各種運輸方式與港區的銜接,加快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建設著手,大力發展江海聯運、干支線直達和鐵水、公水等多式聯運,重視最後‘一公里’,同時注重‘硬軟結合’,建設資料共享、一單到底的多式聯運資訊化平臺,促進要素快速流動。”

■ “沿海”不僅是開放更指向首創精神

“新沿海”須在要素產能市場連結上更有作為

30多年前,上海首創“一個圖章”機構,即“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把審批手續中的百來個圖章做簡化;溫州創辦第一個私人跨國農業公司……

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

1984年,上海、寧波、溫州等14個港口城市,成為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

“沿海”不僅是經濟開放的代名詞,更是首創精神的圖騰。武漢打造內陸“新沿海”,還須在開放意識和效率上更有作為,讓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高效流通配置,學“靈活”,更學“活力”。

只有“通”“達”“聯”“轉”,才能“活”。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建議,讓“貨”活起來除了交通的“硬連通”,更需要制度的“軟連通”,要注重做好運輸政策、技術標準及資訊要素的協同。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陶維號、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佔山撰文描摹鄂州花湖機場的未來,他們認為,“機場設施是基礎,高效運營是硬核,服務滲透是關鍵”。

我們看到,武漢海關積極推動“提前申報”“兩步申報”“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改革措施落地,持續最佳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成立進出口企業服務聯盟,在標準技術創新、檢驗檢測計量、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進出口業務上,行業一起“補作業”、學標準、強服務。

陳波認為,“新沿海”須強化口岸功能、貿易功能和服務功能,要加快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更好聯通的要素連結、產能連結、市場連結,“貨運集散成本是否具有優勢?商檢、海關等多部門協作通關便利性是否有優勢?是否準備好了‘類’海外的工作生活環境、具較完備的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著力的重點。(長江日報記者 李佳)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