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2022-09-25由 王玄陵文史筆札 發表于 畜牧業

八百里分麾下灸怎麼讀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王玄陵史記註解<03>】

司馬遷對黃帝的真實性是持懷疑態度的,這一點體現在《五帝本紀》之下的“太史公曰”,以及《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史記》所述自黃帝始,但太史公卻說欲述“陶唐以來”,正說明他自己也不相信黃帝存在的真實性。只不過戰國秦漢以來傳說紛雜,黃帝的傳說越傳越甚,太史公才不得不把他列在篇首。

秦漢之間關於黃帝的傳說很多,司馬遷本著審慎的態度,只採納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就有一段關於黃帝其人的描述: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這段話其實很奇怪,學術界到現在也無人能解,多年以前我就研究過這段話,可始終也沒能得出什麼靠譜的結論。時至今日,也是覺得殊不可解,只能是略作一點註腳。

司馬遷所採錄的這段話,見於《大戴禮五帝徳》孔子之語,幾乎同樣的話又被《黃帝內經》所錄用,只不過把“成而聰明”改成了“成而登仙”。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大戴禮》作者戴德活躍於漢元帝之時,雖然晚於司馬遷,但是大戴所傳《禮》來自後倉,後倉與司馬遷為同時代的人,而後倉所傳之《禮》據說來自孔子。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尚沒有定論,不過至遲也應當在戰國時期。《五帝本紀》、《黃帝內經》、《五帝徳》三書,同樣採錄了這一段話,文字卻略有不同(《五帝徳》作“慧齊”),說明三者之間並不存在轉錄關係。

由此可以推知,司馬遷這段話並不是出自他的筆下,而是採錄自較古的文獻記載,上述三書所錄極有可能是同源的,只不過在流傳的過程中文字有所出入。

可這段話實在是太整齊了,而且文法句意通俗,遠不及《尚書》正文文字近古。可見這段話必是出自周朝以後,而且距離周初甚遠。

以前研究這段話時,總是懷疑“神靈、徇齊、敦敏”等詞為古意,不應該是現在理解的字面意思,所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到甲骨文字意的考證和字形源流上,但始終沒有得出什麼結論。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這幾個詞從漢末開始就有人研究解釋,就是因為它的句意太淺顯了,讀書人總懷疑這種淺顯的句意不是本意,但來來回回的解釋總脫離不了字面意思。

《大戴禮五帝徳》所錄這段話,託名為孔子之言,是孔子講給宰我聽的。《孔子家語》亦有《五帝徳》篇,其內容和《大戴禮》基本相同,它所錄這段話如下:

孔子曰:“(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叡,莊敦敏誠信,長聰明”。

相同的意思又換了一種說法,《孔子家語》早先被認為是偽書,但是近年被證明其文甚古,它所錄《五帝徳》與《大戴禮》應為同源而異錄。

那麼,這段話的來源是否真的是來自孔子呢,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對比《論語》,從文法字義上來看,都是比較相近的,至少可以說明二者的成書年代相差不遠。

相比《孔子家語》所錄,司馬遷所採四字一句的格式更常見,可能接近最初記載的原本。而這種格式和風格,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尚書》中的文字。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比如《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再比如《胤徵》:“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徵之,作《胤徵》”。

上面列舉《尚書》中兩段話,分別在兩篇文章之首,文字風格跟司馬遷所採評述黃帝之言相近。但這兩段話與《尚書》正文相比,卻明顯的是比較通俗淺顯,從其句意來看,應該是後人整理古文時所作的序言。

司馬遷所採之句,最初極有可能也是相似的用途,是整理者為描述黃帝事蹟舊文所作的序言。

據說,《尚書》、《禮記》皆為孔子所整理,而《五帝徳》這段話亦出自孔子之口,那麼這段話出自孔子是有可能的。

從字源的角度來考釋,漢語文字最早是單獨存在的,每個字都有其相應的表意。比如“敦敏”二字,敦者從享從羊,很明顯跟祭祀有著密切的關係。

《說文》又說:“敦,孰也”,甲骨文“孰”字很明顯是一個表意字,為一個人在祖廟前跪拜祭祀之狀,同樣是跟祭祀有著密切的關係。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敏字從每從又,從甲骨文形態來看,很像是一位女性在從事某種工作,甲骨文詞典認為是表示“女子做事動作敏捷”。

司馬遷評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這話可信度有多高

傳說中文字形成於黃帝之時,則那時的文字比殷商時當更為質樸,而引文中“神靈、徇齊、敦敏、聰明”等詞,明顯的是一種抽象的表意,這種文字用法當然不可能是黃帝之時,甚至較殷商甲骨文之時都晚的多。

而且這幾個詞的表意很難加以嚴格分辨,所以崔述在《考信錄》中說,這應該都是後人想象中推崇聖人之詞。

我認為崔述所說大致是事實,五帝中的其他幾位都有類似的考語,而且按照《五帝徳》的文意,我們可以揣測這大概是戰國時人標榜聖人帝徳的產物,當然其來源可能是對更早黃帝傳言的美化加工。

最初的傳言可能如墨子所說:

“年逾十五,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

,古人十五歲開始束髮,作為成年的標誌。而墨子的意思是說,黃帝尚沒有成年就具有成人無法比的智慧,這更可證明這些傳說是在周禮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而孔子又將傳說進行了文學加工。

不過,儒家典籍是否皆為孔子所作尚存疑惑,所以也不排除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所作。

辨明瞭這一點,就不會被《五帝本紀》中這種矛盾的記載所迷惑,因為如果這種記載是有真實依據的,那麼黃帝為古代人王就成了無可辯駁的事實,但真相顯然不可能是這樣的,所以這句話就無法當做史實作為研究歷史的依據。

文|王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