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外來入侵物種就在你我身邊

2022-09-20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畜牧業

腹瀉發燒一般持續幾天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外來入侵物種就在你我身邊

正在植物葉片上產卵的美國白蛾。馮德森攝/光明圖片

外來入侵物種就在你我身邊

寄生蜂控制番茄潛葉蛾幼蟲。張毅波攝/光明圖片

外來入侵物種就在你我身邊

在雲南昆明市拍攝的紅火蟻。新華社發

外來入侵物種就在你我身邊

在山東青島市膠州灣海洋公園北段,在完成互花米草治理的土地上,海鳥爭相覓食。王海濱攝/光明圖片

前不久,北京、河南等地發現外來入侵物種鱷雀鱔的訊息衝上社交網路平臺話題熱搜榜。專家指出,這種淡水巨型食肉魚原產於北美洲,由於缺少“天敵”,一旦進入我國天然水域,將會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必須嚴加管控。

除了鱷雀鱔,近年來,草地貪夜蛾、番茄潛葉蛾、福壽螺、紅火蟻、加拿大一枝黃花、互花米草等諸多外來入侵物種頻頻走進公眾視野,令人聞之色變。這些“移民”憑藉超強的生存競爭能力,擠佔本土物種生存空間,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經濟損失,影響人身健康,甚至威脅國家安全。

外來生物入侵,是指外來有害生物傳入、建立種群、傳播擴散、爆發危害的生態過程。中國是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佈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已有超過半數進入我國。

據中國外來入侵物種資料庫統計顯示,當前已經入侵我國農業和林業生態系統的外來生物達669種,其中發生面積較大、可以產生明顯危害的就有100多種。它們由何而來,為什麼會造成嚴重危害,如何做好防控,成為社會關切。

物種入侵事件頻頻發生

近日,家住北京的劉女士在通州區蕭太后河畔遊玩時,注意到路旁榆樹上有異樣。只見部分枝頭被一層網幕包裹,失去水分的葉片呈現半透明狀態,陽光照射下,映出密密麻麻的毛蟲身影,這一幕令劉女士頭皮發麻。諮詢當地園林綠化部門工作人員後得知,這些毛蟲就是外來入侵物種美國白蛾的幼蟲。當前,正是美國白蛾幼蟲全年蟲口數量最多、危害最重的時期。老熟幼蟲喜歡溜進市民家中、辦公場所尋找食物和化蛹地點,給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困擾。

美國白蛾、加拿大一枝黃花和巴西龜等入侵生物的“祖籍”在遙遠的北美洲,福壽螺、番茄潛葉蛾的故鄉也遠在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我們身邊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告訴記者,外來入侵物種的傳入主要有無意傳入、有意傳入和自然傳入三種傳入方式。

其中,不少入侵物種是由進出口貿易貨物或入境旅客無意間引入的。如,松材線蟲是隨進口裝置的木製包裝箱入境;紅火蟻則主要藉助貨物、運輸工具調運等途徑,實現長距離入侵。海關總署7月底釋出的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海關共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173種,3。1萬種次。透過開展“國門綠盾2022”行動,嚴格入境檢疫,從旅客攜帶、寄遞等渠道截獲活體動植物2925批次,包括大黑弓背蟻、爪哇短胸天牛、芡歐鼠尾草等多種外來物種。

而有意引進則是指為了觀賞、飼料、藥物和改善環境植物等目的人為引進的物種。互花米草是一種全球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不少沿海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在20世紀部分地方出於改善環境、防浪護堤等考慮,引種互花米草。其憑藉耐鹽、耐淹,適應性和繁殖能力強的特性,在我國濱海溼地迅速蔓延,擠佔紅樹林、蘆葦和海三菱藨草的生存空間,形成“綠色荒漠”。而依賴濱海溼地生存棲息的候鳥、底棲生物等,也因無處落腳、無食可覓面臨生存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對異寵的觀賞獵奇心理,也是有意引進入侵物種的一大動因。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原所長莊平告訴記者,鱷雀鱔早期作為觀賞魚被引進,因為體形奇特,看上去又很兇猛,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所以有不少人喜歡養。但它在天然淡水水域處於食物鏈頂端,會給原本穩定的水體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如今鱷雀鱔之所以頻頻出現在淡水水域,可能是其逃逸或人們盲目放生造成的。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一份報告也曾提到,近半數的異寵初次購買者幾乎沒有花時間研究自己購買的動物,既不瞭解寵物的來歷,也不清楚它們需要的環境。這種情況很可能導致寵物一旦沒達到飼養者心理預期,就會被棄養,而它們一旦進入自然環境,就可能衍生一系列的次生風險。

此外,還有小部分外來入侵物種是透過颱風、洪水等氣候要素流動,或由昆蟲和鳥類等生物的傳帶,使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發生跨境遷移,造成危害。例如,紫莖澤蘭、飛機草除了透過交通工具攜帶而從中緬、中越邊境傳入我國,風和水流也是其擴散的原因之一。

隨著當前國際貿易發展和人員頻繁交流,生物入侵在全球範圍內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可以說,只要有人類活動和國際貿易,就會有生物入侵。”萬方浩說。據統計,在已經入侵我國農業和林業生態系統的669種外來入侵物種當中,半數以上來源於美洲,其次是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歐洲緊隨其後,最後是非洲和大洋洲。“美洲、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是與我國貿易和人文交流最為密切的地區,它們成為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主要來源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威脅經濟、生態與健康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從發生機制過程來看,初期的傳入、定殖、潛伏等過程較為隱秘,不易被監測,直到擴散暴發,對經濟、生態和人類健康乃至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據統計,生物入侵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可達2000億元左右。僅紫莖澤蘭、美洲斑潛蠅、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入侵物種,對我國農林生產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570多億元/年。

外來生物入侵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記者,非本地的生物引入之後,如果具有很強的野外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且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又缺乏自然控制機制,就會極大擠佔、破壞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間,打破本土生態系統的平衡,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創,“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一些本地物種的滅絕”。

此外,外來入侵物種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例如,福壽螺體內的寄生蟲可以多達數千條,未煮熟食用後,輕則發燒拉肚子,重則危及生命;豚草和三裂葉豚草均為惡性入侵雜草,二者的花粉可引發人類過敏性皮炎和支氣管哮喘等病症。在豚草大規模入侵發生區域,一到開花時節,過敏體質的患者便會出現奇癢、咳嗽、哮喘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引發肺氣腫等疾病。紅火蟻,常把巢穴建在居民區附近,當受到人畜干擾時,蟻群便以螫針攻擊。人如果被紅火蟻叮蜇,輕者面板出現瘙癢、疼痛和紅腫,過敏體質者則可發生全身性紅斑、頭痛、淋巴結腫大等反應,甚至引發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環球同此涼熱。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問題,也會為更多的生物入侵事件提供滋生和暴發的溫床。萬方浩舉例,2020年,非洲沙漠飛蝗的災害屬於氣候因素引發的沙漠蝗災。這起蝗災的起源地非洲東部乾旱缺水,植被稀少,但因為“厄爾尼諾”現象之後,降雨增多,原本乾旱的沙漠也開始長出了茂密的植被,蝗蟲的成長有了條件並初具規模。4000億隻的蝗蟲大軍,從阿拉伯半島入侵中亞、南亞地區的多個國家,蟲群每天可行進150公里。它們飛越城市、穿過村莊,侵佔了農田,霸佔了草場,所到之處,遮天蔽日,一天造成的危害相當於消耗3。5萬人一天的口糧。幸而受到地理阻隔,尚未對我國造成威脅,“築牢防控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高牆迫在眉睫”。

築牢防控屏障迫在眉睫

鱷雀鱔這樣的外來物種,我們還只能被動防禦,往往得抽乾水體才能捕獲。那有沒有辦法提前預警呢?莊平認為,摸清家底是防控外來生物入侵的第一步。只有摸清外來入侵物種種類數量、空間分佈、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情況,搞清楚這些入侵物種對經濟、社會、生態分別帶來什麼影響,才能有的放矢,為科學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提供基礎資料支撐。

我國十分重視防治外來入侵物種。今年8月1日起,我國第一部《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明確規定,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制度,每十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普查,掌握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佈範圍、危害程度等情況。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制定下發的《關於印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的通知》,明確規定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的普查工作,同時,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也即將釋出。

外來入侵物種治理難度大,必須從頂層設計層面,系統性構建入侵生物防治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萬方浩研究員團隊在長期的科研和管理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一套“4E”行動方案,即從早期的預防預警和檢測監測,到中期的撲滅攔截,再到後期聯控減災,涉及多個環節。

在技術操作層面,則包含物理防治、人工拔除、生物防治、替代控制、化學防治等多種防控。這些手段已經被國內一些團隊和專案借鑑和應用。例如,正和恆基生態大理洱海修復專案施工過程中,面對已經嚴重侵佔洱海的生態岸線的入侵物種紫莖澤蘭,施工團隊採取在土方整理階段剷除掩埋,人工全株拔除和曬乾燒燬的方法。在後續修復工作中,選取狗牙根作為專案主要草種,透過其超強適應力來替代控制重點關注區域的紫莖澤蘭,防止再次氾濫,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有狗牙根覆蓋的區域,紫莖澤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生物防治技術方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篩選出了生物防治美國白蛾的天敵“白蛾周氏齧小蜂”,並且研究出一套無公害利用天敵防治美國白蛾的新技術。如今,在北京許多行道樹和園林樹木的樹幹上,常常可以發現樹上懸掛的柞蠶繭。每個繭都會有數千頭周氏齧小蜂從繭裡羽化飛出,形成天羅地網,讓美國白蛾無處遁形。

此外,還應藉助法制手段規範公民行為。例如,針對任意放生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規定:未經批准,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的,除沒收引進的外來物種,還將處以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果擅自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責令限期捕回、找回並罰款。野生動物保護法、長江保護法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也都有明確規定,隨意放生外來物種不光對生態有害,而且構成違法,甚至是犯罪。

外來生物入侵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因此,加強公民認知和發動全民參與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馬軍指出,要透過多種宣教科普途徑加強公眾的科學意識,遇到入侵物種應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資訊,向非法售賣交易和放生外來有害物種的行為說“不”。“此次有媒體網路直播圍捕鱷雀鱔的行為,就是一堂生動的科普課。願維護生物安全的理念能夠在全社會生根發芽。”馬軍說。

(本報記者 徐譚 本報通訊員 耿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