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2022-08-06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畜牧業

箢篼字怎麼解釋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陳艾菖蒲俏端午

羅學婭

“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童年的端午節,的確是忘不了,那陳艾菖蒲的味道,更是忘不了。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外婆都會早早去集市,買回藥味十足的陳艾菖蒲,選幾支長長的掛在門邊上,一邊掛,一邊唸叨:“菖蒲劍,陳艾草,驅邪除病是法寶”。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掛好後,她就拿起那把老掉牙的榆木梳子,仔細地給我和妹妹梳頭,把一條細細的艾草仔細地編在辮子裡,讓它淡淡的藥味久久地飄灑在我們身上。三弟是我們家的第一個男孩,又恰恰生在吃不飽飯的自然災害之年,外婆格外小心地呵護他,從小給他梳一條粗粗的辮子,穿我和妹妹穿過的女裝,左鄰右舍很多都不知道他是男孩呢。端午節那天,外婆特意在他的辮子裡辮入兩條艾葉,反正就是要比我們兩個姐姐多。

中午,吃了粽子、莧菜,外婆就用指尖蘸上雄黃酒,在我們的眉心畫上一個小小的“王”字。晚上,再用剩下的陳艾菖蒲煎水給我們洗澡,這樣,端午節才算是過完了。但那略微苦澀、怪怪的陳艾菖蒲味道,卻長留在我的心間。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當知青下鄉了,感覺到端午節特有的味道在這個偏僻閉塞的小山村更加濃烈。我所在的生產隊不通車、不通電、不通廣播線,一個全勞力掙一天的工分值1毛7分錢。春荒時節,很多家庭都要斷糧。期盼中,端午節來了,胡豆豌豆熟了,早熟的麥子黃了,包穀揚花吐穗了,萬物生長到了最為蓬勃旺盛的季節,日子又有了奔頭,家家戶戶都充滿了生機。

還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姑娘大嫂們就不出工了,邀邀約約到十幾裡外的溝裡頭去割陳艾。

溝裡瘋長著各種野草,一陣清風吹來,碧波盪漾,我們一頭扎進綠色的海洋,絲毫不顧露水打溼了褲子和衣袖。姐妹們教我認識陳艾,挑選那些長得直條條的、比腰還高一點的齊根割下,不一會兒功夫,背篼就裝滿了,大家有說有笑的滿載而歸。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路上,為了顯擺我是知青、有文化,我故意問她們知不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在門上掛陳艾菖蒲?

沒想到快嘴的方二嫂張口就說:哪個都曉得,是為了保平安噻。

大嫂們還爭先恐後地複述了那個老故事:張獻忠剿四川時,一路殺人放火。有一天他正騎馬趕路時,忽然聽見一個幼兒的哭聲。勒馬一看,原來是個中年農婦,背上揹著一個四五歲的大孩子,手中卻牽著一個不滿三歲的小孩子。因山路崎嶇,小孩行走艱難,一路嚎哭不止。

張獻忠好奇地問這婦人:為啥揹著大孩子讓小孩子走路吃苦呢?

婦人哭著回答:“小兒是我自己親生的,受點苦有我心痛。可大兒是我堂兄的,堂兄已故,堂嫂棄子另嫁,我只得把他收養。現遇兵亂逃命,我當然要保護好堂兄的遺子哦。”

張獻忠聽了很受感動,順手從路邊撥起一把野草交給那農婦人,囑咐她:“回村後,告訴村中良善的人家,端午節時,在門框上掛上此草,便可免遭屠殺。”

這農婦回家後,便將此事迅速告訴了鄉鄰。人們一看,那草,正是房前屋後都長著的陳艾、菖蒲。於是紛紛奔走相告,很快就傳遍了四川。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起了陳艾菖蒲,張獻忠計程車兵一看,果然沒殺這些人家的人。從此,端午節在門上掛陳艾菖蒲就成了一種習俗,成為人們寄託平安的吉祥之物。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我見陳艾、菖蒲的故事沒有難倒大家,就提高難度,還問她們知不知道屈原?方二嫂立馬就問是那個生產隊的?

上過村小戴帽初中的姐姐妹妹們個個笑得前僕後仰:人家屈原是古代的愛國大詩人。

方二嫂不服輸:我們個個都是大“溼”人,你們看,哪個的衣袖、褲腳沒打“溼”?

在嘻嘻哈哈的談笑聲中,不知不覺就到家了,大家顧不上聽我談古論今作解釋,把露水溼潤著的陳艾晾在曬壩,又馬不停蹄地去採菖蒲,村上好多水田的角落都長著有。我們把褲腳挽得高高的,梭下水田,將菖蒲一株一株地連根拔起,順勢洗乾淨,抱到曬壩,一支菖蒲,兩支陳艾,用穀草紮成一束一束的,不待午飯的炊煙升起,家家戶戶的大門上就都掛起了陳艾菖蒲。瞬間,貧瘠的鄉村彌散出濃濃的端午節的味道,沒有了一切憂愁和煩惱。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第二天一大早,姑娘大嫂們又是邀邀約約,把餘下的、收拾好了的陳艾菖蒲,背到場鎮上去賣,每人賣出去十多二十束,掙得兩三塊錢,買了鹽巴,打了煤油,還能買些繡花的針線。

看見姐妹們一張張幸福而滿足的笑臉,我不禁問道:既然陳艾菖蒲能賣錢,為什麼不多采些來賣呢?

她們詭秘地掩住笑得像豌豆角似的嘴,說這東西呀,只有今天上午才有人買,也只有今天上午才能大搖大擺地賣。

哦,是端午節賜給了她們特權,是陳艾菖蒲帶給了她們財富。前不久,方二爺趁著農閒,砍自家屋前的竹子編了幾個箢篼、撮箕到鎮上去賣,就被揪到公社去批鬥,說是搞投機倒把,要割他的“資本主義的尾巴”,把編好的竹器都繳來燒了,還說他的家庭成分是富農,要接受貧下中農的改造。

我問經常割草的方二嫂:陳艾菖蒲長得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去割呀?二嫂極具經驗地說:這陳艾是苦的,豬兒不吃,菖蒲太硬,牛也不吃,割它們幹嘛?

淳樸的鄉親和善良的外婆,對陳艾菖蒲都是一樣的青睞、崇尚,虔誠地用它們扮靚了一個又一個端午節,潛移默化的感染著我,讓我越來越清晰地認定:陳艾菖蒲就是為端午節而生的。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我的外婆不識字,我們生產隊的好多人也不識字,甚至連廣播都沒有聽過,他們可能不知道屈原,但卻在植物長勢最好的五月端陽,把平安和健康的願望寄託給其貌不揚的陳艾菖蒲,讓它們特殊的味道縈繞在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節日,讓它們長青不敗的綠,把中國的端午節裝扮得格外俊俏。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粽香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粽葉香飄十里。童年記憶裡,每當看見家家戶戶門前掛起陳艾菖蒲,就知道快過端午節了,就能吃到外婆包的香噴噴的粽子了。

那一天,是安不下心來讀書的,從早讀開始,就盼望著放學。回家的路,雖沒有十里長,但一路都會聞到粽葉的清香,不免催人加快腳步,一心想早點趕回家,儘快吃到外婆包的粽子。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我生在一個很大的煤礦,礦區上萬人,來自祖國四面八方,鄰里之間,說著不同的方言,但過端午節的形式,卻是那樣的一致,彷彿大家都在自覺地信守著一個同樣的約定,沿襲著同一個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習俗,難怪國家後來把它立為了法定節假日。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紀60年代,那時,物資匱乏,糧食緊缺。但外婆和左鄰右舍婆婆姆姆們,就像變魔術一樣,你家拿出點紅豆、綠豆,我家拿出點花生米、小紅棗,他家拿出點紅糖、糖精,大家勻著、分著,就都有了端午粽子的豐富內瓤。她們還邀邀約約地到山上去採摘粽子葉,洗乾淨後用鹽水煮一煮,再放在陰涼處晾乾。端午節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積攢了許久的糯米用清水泡上,做這些事情的每一個動作,她都非常嚴肅認真,就像是在辦一件十分神聖的大事。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遺憾的是,我卻沒機會跟外婆學包粽子,因為她都是在端午節那天上午包,說是現包現煮的才更香、更好吃。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端午節恰好在星期天,我們四姊妹都圍著外婆,看著她把浸泡好的糯米撈在筲箕裡瀝乾,準備好配料,然後拿起兩片粽葉,交叉疊成漏斗狀,放入糯米,再往中間按進去一顆紅棗,幾粒紅豆和花生米,之後小心地翻折葉片,把口封上,再用紅黃藍綠等彩色棉線捆住,包好了,放進鍋裡開始煮。大大的鍋蓋,掩不住粽香四溢,很快,所有房間都是滿屋芬芳。

不識字的外婆一邊看著灶火,一邊給我們講起小屈原“藏米救人”的故事。她說:很久很久以前,屈原的家鄉遭遇大旱,剛入冬,許多家庭就沒糧食了,日子非常難熬。突然,有人發現一個山洞裡流出了大米,於是,飢餓的人們紛紛前來把米取回家中,和著野菜,煮了飯吃。沒想到,第二天洞中又有了更多大米,大家都以為是神仙仙靈,感恩不盡。直到第三天,才發現是小小年紀的屈原,在夜裡,偷偷把家裡的大米拿出來藏在山洞,幫助老百姓度饑荒。

大家都非常感謝小屈原,誇他是個大好人。沒想到長大後的屈原卻在一個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了。大家都非常心痛,怕他在江中沒飯吃,就用粽葉包裹糯米煮成不容易散開的飯糰,投到江中。為避免魚蝦來搶食,故意把飯糰包得有稜有角,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敲鑼打鼓地划到江心去投放。天長日久,就形成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龍舟的習慣了。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我們幾姊妹慢慢長大,當老師的媽媽告訴我們:屈原號靈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被譽為“楚辭之祖”,因遭奸臣誹謗排擠被流放。當得知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那年農曆五月五日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那天正好是端午節,這個節日,原本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一個傳統節日,因為屈原,便成了中國人紀念屈原的一個特別的節日。每逢端午,人們都要在緬懷屈原的氛圍中包粽子,粽子“有稜有角”,象徵著屈原剛直不阿;粽子“綠葉白米”,意味著屈原一生清白。特意在白米中放上一顆紅棗,寓意屈原有一顆火熱的愛國心。正是:“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外婆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屈原是個“哀民生之多艱”的好人;媽媽的故事,讓我們熟記了“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不知不覺中,我們家的端午粽子,包裹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屈原和他的《離騷》。從此,在這個特別的傳統節日裡,我們家不僅僅是充滿了天倫之樂,更是洋溢著對屈原的一份無限敬畏之情。這份歡樂和深情,深深融入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子。

後來,外婆離開了我們,我和妹妹也下鄉去了農村,但我們家的端午粽子從不缺席。我在鄉下,學著外婆的樣子,提前做好包粽子的各項準備,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收工後,回到知青屋,點起煤油燈,就開始認真地包粽子。腦子裡一邊回放著外婆包粽子的畫面,一邊默誦著“五色新絲纏角粽”“角黍喚回端午夢”“滿槃角黍細包金”等端午粽子的詩句,感覺自己動手包裹出來的粽子,端午的味道格外濃郁。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我連夜把粽子煮好,在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就不約而同和妹妹從不同方向的鄉間小路上,興匆匆地往家趕。

那時,我和妹妹,還有兩個姑姑都是下鄉知青,加上長期支援農村水利建設的爸爸,日子過得非常艱辛。但是,我們家的每一個成員,心中都充滿著對節日的期盼。因為每一個節日,都是家人的團聚之日。特別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不但有酒有菜有粽子,更有屈原的不朽詩篇。

端午節的午餐,永遠是其樂融融的,全家圍坐在一起,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喝著媽媽準備好的雄黃酒,我會情不自禁地低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端午節,一個又一個端午粽子,一遍又一遍的《離騷》吟誦,激勵著我和我的家人,勤奮學習,樂觀生活,把清苦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就像端午的粽子:甜甜蜜蜜,香溢心扉!

【端午特輯】陳艾菖蒲俏端午(外一章)‖羅學婭

作者:羅學婭(退休醫務人員,瀘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內江市作家協會會員)

配圖:方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