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2022-07-13由 荔枝新聞 發表于 畜牧業

碧紈的紈為什麼讀第四聲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 慶端陽。”又是一年端午到,清晨醒來,聞一聞粽葉清香,道一句端午安康,愉快的小長假正式開啟。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作為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的民間習俗頗多,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慶祝活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都對端午習俗留下了生動有趣的描述,記錄著滿滿的“儀式感”。

龍舟爭渡,全城同樂

點選上方

↑↑

圖片有驚喜喲

古詩詞中對端午習俗的描述數不勝數。

唐代盧肇在《競渡詩》中就描述了“賽龍舟”的前身:“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激烈緊張的畫面感十足。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張擇端《金明爭標圖》

張擇端這幅畫描繪了北宋京城汴京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只小船圍遊其間。畫中院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十分熱鬧。

蘇軾在《六么令·天中節》中寫道“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可以說是屈子的“靈魂知己”了。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沈從文在《邊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也描寫過極為熱鬧的賽龍舟場面:“飯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硃紅顏色長線,每隻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以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賽完龍舟,湘西人民還會在水中捉鴨子,全城同樂,十分快哉。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吃粽子,甜鹹都有好滋味

點選上方

↑↑

圖片

有驚喜喲

當代文學作品中對端午美食的描述非常豐富。

老一輩文學家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談吃》中描寫了各種珍饈。談及端午,更是直接把它定義成了“粽子節”。在梁實秋筆下,“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蘇童在回憶祖母的文章中也寫過家鄉的粽子:“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裡,窩成一隻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隻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隻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作家遲子建在《故鄉的吃食》一文中,除了包粽子的習俗,還提到了粽子有甜、鹹兩種口味:“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裡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鹹的就夾上一塊醃肉。粽子蒸熟後,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

如今的粽餡不僅有紅棗、豆沙和醃肉,還有小龍蝦、榴蓮、辣條等“暗黑”配方,不知作家們是否會嘖嘖稱奇?

春夏交替,“驅邪”養生

點選上方

↑↑

圖片

有驚喜喲

佩香囊、掛艾草、沐蘭湯、飲雄黃……這些習俗和古代的“驅邪”觀念分不開。

陸游在《乙卯重五》中提到了掛艾草、點朱丹:“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描繪一幅節日氣氛濃厚的鄉村畫卷。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這首描寫婦女過端午的《浣溪沙》,刻畫了古代女子如何按照民間風俗,沐蘭湯、纏綵線、掛小符、互致節日祝賀的場景,別有一番浪漫風味。

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豐子愷在《緣緣堂隨筆》中,記錄了自己幼時過端午節的情景:“那時鄉鎮衛生條件差,夏天蚊蟲多,容易傳染疾病。端午節正是春夏交替的換季時節,容易得病。據說,蒼朮、白芷和雄黃可以驅除毒蟲及毒氣;至於門上的王字呢,據說是消毒藥的儲蓄;日後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門上去撈取一點端午日午時所制的良藥來,敷上患處,即可消毒止痛。”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雖然“驅邪”已經是舊時的說法,但季節交替注重養生,也是古人留下的經驗,香囊也成為這一天最流行的裝飾品。

鴨蛋好吃還能“掛”

點選上方

↑↑

圖片

有驚喜喲

作為中國作家中的“資深吃貨”,汪曾祺筆下的端午自然少不了對美食的描述。尤其是對家鄉高郵的鹹鴨蛋,更是“愛得深沉”。

在散文《端午的鴨蛋》中,他寫道:“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文人們筆下的端午,似乎總是別有一番滋味和情趣。綿延了數千年的傳統佳節,不僅凝聚著鄉情、承載著回憶,更寄託著希望家人身體安康的美好心願。“儀式感”只是對外在形式的表達,美好的核心才是節日、民俗真正的意義。

佳節來臨,粽葉飄香,祝願每個人,端午安康!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