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貴州貧困山區的迴圈農業:肉牛、蛐蟮與肥料

2022-06-28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畜牧業

蛐蟮是什麼東西

肉牛、蛐蟮、肥料……46歲的土家族村民郎興英很難想象,這些在農村看似沒有關聯的東西,如今卻緊密串在一個鏈條上,既解決農業汙染問題,又產生成倍的經濟效益。

郎興英住在貴州省德江縣煎茶鎮川巖村,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習慣把蚯蚓稱為蛐蟮。在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處的川巖村,過去家家戶戶養牛。牛與蛐蟮並沒有聯絡,但牛糞是蛐蟮最愛的一種“食物”。

“以前在農村,路上到處是牛糞,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牛糞上有蛐蟮,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原來牛糞很適合拿來養蛐蟮。”郎興英說。2013年,她看準了蛐蟮養殖市場,自費5萬元,到湖南常德學習技術,然後引進種苗,在老家一心一意發展。

走進郎興英經營的養殖基地,眼前是一壟一壟整齊排列的牛糞,她用手掀起一層牛糞後,蛐蟮四處竄動。郎興英介紹,基地現在養了五畝蛐蟮,一般30天可以出售一茬。蛐蟮可用來做釣魚的餌料,目前市場上供不應求,2019年產值近30萬元。

不僅如此,蛐蟮消化牛糞之後的排洩物,還可以蒐集起來運送到果園、茶園,成為很好的有機肥。“今年,基地產出的這種有機肥已經賣了60噸,每噸可以賣到500元。”她說。

隨著蛐蟮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牛糞供不應求。2016年,她下定決心養牛。在蛐蟮養殖基地不遠處的養牛場,高大肥碩的肉牛正在吃草料。“養牛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牛糞,就地取材養殖蛐蟮,現在養了35頭肉牛,本身也是一個產業。”郎興英說。

如今,“肉牛—牛糞—蛐蟮—有機肥”的迴圈農業模式,不僅吸引了周邊村寨養牛大戶“加盟”,學習蛐蟮養殖技術,也帶動了五名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56歲的村民梁祖成一家兩口人,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這幾年,他幫助郎興英割牛草、撿牛糞,比種地划算而且輕鬆,每天工資80元,家裡的小孩也得到很好的照顧。

煎茶鎮畜牧站站長魯國權介紹,目前全鎮有肉牛養殖場30多家,蛐蟮養殖基地六家。透過養殖蛐蟮,不僅解決了肉牛養殖場糞汙的環保問題,還提升了各個環節產品的附加值,可以說是山區發展迴圈農業的有益探索。

2019年大專畢業的徐天磊,如今打算在老家德江農村創業。他認為,郎興英現在發展的迴圈農業未來會有很大潛力。“生態農業是目前農業的一大趨勢,也是我正在謀劃的產業,從肉牛到牛糞,再到蛐蟮和有機肥,產業鏈延伸的背後是附加值的創造,也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徐天磊說,只要發展好迴圈農業,振興後的鄉村就必然會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位於德江縣復興鎮的一家農牧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從浙江溫州前來發展肉牛產業。公司生產負責人張存良介紹,去年公司出欄肉牛4000餘頭,牛糞以35元/噸左右的價格賣到周邊縣市做肥料,今年打算借鑑郎興英的迴圈農業發展模式,前期規劃養殖50畝蛐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