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下班後一句話都不想說”:你的情緒勞動負荷有多高?

2022-06-27由 精讀君 發表于 畜牧業

負荷就是負載嗎

“下班後一句話都不想說”:你的情緒勞動負荷有多高?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1901

/

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158

在《1滴眼淚8000個理由,你的情緒粒度有多高?》中,精讀君提到情緒粒度,意思是:一個人區分並識別自己具體感受能力顆粒度。

高情緒粒度人,情緒識別能力強,能夠用具體情緒詞彙,來標記自己所經歷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感受;低情緒粒度人,不能準確知道自己經歷什麼,總是用籠統詞彙來表達。

無法識別,就無法管理。例如,低情緒粒度人,可能都區分不出幾種悲傷,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悲傷,傷的又是什麼心,自然無法走出悲傷情緒。

類似的,大家都知道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簡單勞動、複雜勞動,卻可能無法識別情緒勞動,也就無法評估情緒勞動負荷有多大,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又要如何去應對。

什麼是情緒勞動?勞動負荷如何調整?關於這些問題,讀友們可以參考精讀君通識詞典詞條《972:情緒勞動》。全文附後,期待你能讀有所得。

精讀君

《972:情緒勞動》

前置思考

請閱讀以下關於承擔風險的一段材料,並思考:

這給你什麼啟發?

作家周腓力曾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經過街邊一家服裝店,看到有位老先生靠在店門口,躺在搖椅上悠哉地曬太陽。

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大大咧咧的“閒人”,就是服裝店老闆。而店裡忙進忙出的,是他的老婆和兩個女兒。

作家很羨慕,說:“老先生,您可真有福氣,老婆、小孩都這麼能幹,您啥都不用做,就可以在這兒曬著太陽享清福。”

誰知,老先生聽完,不以為然地搖搖頭,神秘地說:“你覺得我什麼都沒做?不對。其實我正在做一件最重要的工作。”

作家驚訝地問:“什麼工作?”老先生神色一變,嚴肅地回答:“我在承擔風險。”

這個回答乍看只是玩笑,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有幾分道理。別看是一家小小服裝店,開在哪裡,怎樣裝修,進什麼貨品,如何擺放,僱什麼樣的人,如何管理,稍微一想,就有無數讓人頭疼細節。

所有這些都是選擇,而只要做選擇,就一定要承擔相應風險。所以,在路人看來,老闆只是在曬太陽。但在老闆心裡,店裡生意運營得怎麼樣,完全是他這一系列選擇結果。

“下班後一句話都不想說”:你的情緒勞動負荷有多高?

Q1:什麼是情緒勞動?

A:

1、

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由美國社會學家阿莉·羅素·霍克希德提出,指的是:

在工作時展現某種特定情緒以達到職位工作目標的勞動形式

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員工,為了滿足工作目標,需要付出不同型別情緒勞動。

例如,空姐要付出“熱情”,護士要付出“關心”,醫生要付出“冷靜”,殯葬從業人員要付出“悲傷”,客服要付出“耐心”……

即便員工當時情緒並不是這種狀態,但為了滿足工作崗位要求,也要採取行動,調整自己行為表達,甚至是內在情緒感受。

例如,讀友們有時候會發現,有些服務人員臉都已經微笑僵了,從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情緒勞動的工作量。

2、

勞動有很多種型別

勞動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型別。例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在各種型別勞動中,有些勞動型別相對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容易被我們所忽略。

例如,前置思考中,作家看到老闆沒做什麼體力勞動,羨慕老闆很悠閒,卻忽略老闆正在進行“風險勞動”,承擔經營風險。

不獨作家有這種認知誤區,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風險勞動存在。

例如,不少上班族覺得,自己打卡上班、加班熬夜,每天工作很辛苦,而老闆卻能自由安排上班時間,似乎“躺著”就把錢賺了。

上班族付出和收益相對明確,風險可控,不願意做就可以跳槽。但老闆卻不能,已經購買的裝置,已經租下的場地,已經經營的業務,都是沉沒成本,不是想不做就能不做,想脫手也需要較長時間。

在這種情境下,老闆雖然可能獲得更多利潤,但也承擔比上班族更大風險,很有可能虧損。事實上,公司虧損倒閉機率,其實相當大。

不難理解,老闆在承擔風險,應對不確定性時,也要耗費大量心力,進行風險勞動。

各種型別勞動,並不適合直接比較。但至少,我們需要知道,不同人在進行不同型別勞動,在比較辛不辛苦時,可以換位思考,自己願不願意承擔對方這種型別勞動。

類似的,情緒勞動也容易被我們所忽略。一旦忽略,就難以準確判斷自己或者別人情緒勞動負荷是否過載,又要如何調整。今天的詞條,精讀君簡介情緒勞動,供讀友們參考。

“下班後一句話都不想說”:你的情緒勞動負荷有多高?

Q2:怎樣理解情緒勞動?

A:

1、

識別情緒勞動

當我們瞭解情緒勞動概念後,就可以有意識觀察自身以及別人情緒勞動狀況,以及所運用情緒勞動策略,進而再去評估情緒勞動負荷高低。

一旦啟動觀察,我們就可能發現類似如下情緒勞動,工作量還不小。

例如,創意人員面對“不懂裝懂、不尊重專業”客戶,要付出“誨人不倦情緒勞動”。

例如,下屬面對“因為心情不好變得粗暴無禮”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情緒勞動”。

例如,員工面對“拿腔拿調、不願配合工作”同事,也要付出“虛與委蛇情緒勞動”。

研究“情緒勞動”的社會學家格隆布和特夫斯,把情緒分解成兩個維度:你的真實心情如何,這叫情緒感受;你表現出來的情緒是怎樣的,這叫情緒表達。

他們認為,一個人“

情緒表達

”和“

情緒感受

”差別越大,付出“情緒勞動”工作量也越大。

例如,明明經歷一段刻骨銘心失戀,你硬裝沒心沒肺,這是在改變“情緒表達”,一個月下來,所積累“情緒勞動”會把你徹底透支,讓你感到身心俱疲,精神崩潰。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當事人情緒勞動工作量大,雖然在情緒表達上做剋制,但由於負性情緒不能正常宣洩,仍然會帶著

隱性情緒

這種不良隱性情緒,仍然會不知不覺影響當事人對協作者和客戶的態度,進而影響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在進行情緒勞動時,當事人通常會採用以下3種策略:

第一種是

表層調節

,意即:裝裝樣子,外在表現出所需要情緒,而不觸及深層感受。

第二種是

深層調節

,意即:不僅調整外在行為,還調整內心感受,以滿足崗位要求。

第三種是

自然調節

,意即:不需要在認知、情緒上調節,自然地表現出所體驗情緒。

不同人會採取不同調整策略,情緒勞動工作量也不同。

自然調節,通常是當事人對工作感興趣,情緒感受和情緒表達接近一致,情緒勞動工作量較小,最為自然。

表層調節,當事人將內心感受和外在表達分離,作偽裝,情緒勞動工作量不大,但別人可能會感受到虛假。

深層調節,當事人追求情緒感受和表達趨於一致,別人會感受到努力,但如果勉強,情緒勞動工作量較大。

精讀君要提醒的是,不同崗位,情緒勞動工作量不同。不同人格的人,適應不同情緒勞動能力,也不相同。

例如,從內外向來看,相對內向的人,如果工作中要進行大量溝通工作,情緒勞動工作量大,而能力上不太適應,就很容易造成情緒勞動負荷過大。

因此,在進行崗位選擇時,情緒勞動型別以及工作量,要作為決策變數予以考慮。

例如,一個技術工程師,如果在付出耐心情緒勞動上能力較高,能夠持續與非技術人員溝通,直到對方聽懂,就比不擅長技術工程師,更勝任跨部門協作。

對於後者而言,專注於技術上提升,減少跨部門協作情緒勞動量,讓更擅長技術工程師協助自己完成,更能發揮自己優勢和能力,提升自己價值。

但即便是自己感興趣工作,可以採用自然調節情緒勞動策略,也要注意避免情緒勞動量過載。

2、

評估勞動負荷

當觀察自身或者別人情緒勞動後,讀友們可能會發現不少情緒勞動負荷過大現象。

比如說,有些人會感到,每天上班都是坐著,為什麼還是這麼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情緒勞動工作量過大。

例如,一名呼叫中心客服,看起來工作很簡單,每天接聽電話,基本上照本宣科,按公司規定好的標準作業程式走。

但由於客服中心所處理電話,有相當比例是客戶投訴和抱怨,這時候還要保持熱情、耐心,儘量安撫好客戶,並採取針對性溝通策略,情緒勞動工作量很大。尤其是碰到一些素質不高客戶,還要以禮相待,情緒勞動強度更大。

如此一來,一天如果多應對幾位素質不高使用者,當事人就很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諸如此類,如果情緒勞動工作量一直過載,當事人工作狀態就會下滑,消極怠工,很容易產生撂擔子不幹想法。

可惜的是,很多組織對於員工情緒勞動工作量理解不深刻,沒有及時採取措施,最後往往就會出現組織生產力水平下降、員工離職率高現象。

例如,美國管理協會發現,自從2014年開始,員工消極怠工以及裸辭比例,逐步上升。

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節奏加快,情緒勞動工作量在增加,同時傳統改善情緒方法正在失效,一正一反,最後影響到組織正常運轉和員工穩定性。

例如,加薪、主管讚美和肯定,改善情緒效果有限,隨著時間推移,邊際效用遞減,往往只有短期效果。

因此,當發現自己或者別人時常覺得心累,很想脫離工作時,就要警醒,可能是情緒勞動負荷過大所引起。

如果無法準確判斷,可以拿一週時間,對情緒勞動做個記錄,看看情緒勞動強度、總量等是否負荷過大。

“下班後一句話都不想說”:你的情緒勞動負荷有多高?

3、

管理情緒資源

傳統改善情緒方法失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沒有把情緒看成是資源。

當我們在處理複雜問題時,例如客服應對投訴,不僅要依靠專業知識,還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就需要調動我們自身情緒,讓自身生理和心理狀態準備好。

讀友們回顧資源概念,就會知道,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總稱。情緒同樣也是一種資源。

採用資源視角來看待情緒,就不會以為情緒僅僅是感受,產生波動,只需要平復,而是要統籌思考資源的消耗和補充。

進行情緒勞動,是消耗情緒資源;如果情緒勞動量過大,情緒資源就會耗竭,出現一系列負面問題。

例如,一個人擅長交際,但工作結束、晚上和朋友聚餐時,卻變得一句話都不想說,好像白天工作已經掏空身體,這就是情緒資源發生耗竭。

此時不想說話,緣於人的自我保護機制。一旦情緒資源快速損耗,接近耗竭,我們潛意識就會進行自我保護,停止情緒勞動,表現出來就是不想說話、想怠工、想休假、想裸辭。

瞭解上述自我保護機制,我們就不難理解,加薪和表揚效果之所以不夠好,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情緒資源過度消耗問題。

對於個人而言,我們至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例如,減少對堅強誤解,尋求合理情緒宣洩,加強與非正式群體溝通,尋求心理支援。

例如,簡化自己決策,少呼叫情緒資源,扎克伯格等人同款衣服買多件,能少花心力。

例如,提高睡商,運用褪黑素工作法,培養運動習慣,做好精力管理,促進資源補充。

對於組織而言,至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例如,培養直率溝通文化。包括減少層級架構,提高平等性,鼓勵員工表達異議等。

例如,設定免打擾隔間辦公室,提高開會計劃性以及交流有效性,減少低質量溝通。

例如,設定開放日讓員工家人更瞭解員工工作,提升員工親密關係質量,增加支援。

以上措施僅是示例,並沒有窮舉。管理情緒資源,抽象起來是兩個方面:一是減少情緒勞動,尤其是不必要情緒勞動;二是補充情緒資源,可持續使用情緒資源,避免耗竭。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要提醒的是,注意提高識別能力。

情緒勞動隱性,但顯著影響生產力。有一個研究發現,員工滿意度提高1%,客戶滿意度可以提高2%。減少情緒勞動,補充情緒資源,能夠有效提高員工滿意度,最終也會體現在組織業績上。

後置思考:

①你的情緒勞動負荷多高?主要採用哪種策略?

②可持續使用情緒資源,你有什麼心得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