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河南魯山恢復千年絲綢古法織藝 吸納貧困戶學藝

2022-06-26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畜牧業

如何加工柞蠶

河南魯山恢復千年絲綢古法織藝 吸納貧困戶學藝

一位村民在魯山“仙女織”車間織綢。董飛攝

中新網魯山12月6日電(記者 董飛)寒冬時節,河南省魯山縣一車間裡幾十臺傳統織機唧唧作響。近兩年來,當地為了傳承有著千年歷史的魯山絲綢,搶救性恢復了柞蠶絲古法織藝。還吸納貧困村民參與做工、學習製作工藝,助力脫貧。

據《魯山縣誌》記載,“魯山綢”始於夏朝,唐朝開始興盛。民間文化學者、魯山縣作家協會主席葉劍秀翻閱史料發現,在唐朝,“魯山綢”就被列為貢品,並踏上了大唐通向世界的“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各國。

葉劍秀研究發現,在民國初年,僅魯山縣四棵樹鄉就有48家絲行,縣城有200餘家,織綢機達5000臺,外地客商長期坐莊收購。其後戰亂頻仍、交通受阻,銷路不佳、蠶絲銳減,織綢衰敗。

新中國成立後,魯山為發展絲綢業,建有國營繅絲廠和絲綢廠,設蠶業局專司幫扶蠶農養蠶。時至今日,魯山縣很多農民仍在養柞蠶,但大多粗加工成蠶絲,而絲綢卻難得一見。

據瞭解,魯山綢分山絲綢和家絲綢兩種。山絲綢是用柞坡上放養的柞蠶的繭抽絲織成,家絲綢是用桑葉在室內養的蠶的繭抽絲加工而成。

葉劍秀調研發現,魯山絲綢製作工藝精密而冗雜,耗費時間長,一位手工藝人要花上5至10年才能精通這門手藝,而掌握全套技術需要更長時間。這導致傳承後備力量不足。魯山山絲綢已斷產20多年,家絲綢目前全縣還僅剩一家在生產。現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意識的增強和人們對綠色生活的追求,聰慧的魯山人又把目光瞄上了曾經輝煌的蠶繭絲綢,不少加工企業應運而生。其中,一家名為“仙女織”的蠶業養殖合作社在民間挖掘傳統絲綢工藝,搶救性恢復了柞蠶絲古法織藝。吸納了當地多位柞蠶絲古法織藝技藝傳承人。

記者近日在“仙女織”蠶業養殖合作社生產車間看到,數十臺織機唧唧作響,工人們忙碌不堪。魯山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李海軍介紹,該企業不僅恢復傳承了古老的柞蠶絲織藝工藝,還帶動了69戶貧困村民就業。

“魯山柞蠶多在山野間養殖,蠶業養殖合作社扶貧車間亦分佈在當地多個鄉間,恰好就近吸納貧困村民參與該產業的加工工作。”李海軍還介紹,未來將重點扶持蠶業養殖、蠶絲加工業的發展,採用“公司+農戶”幫扶,安排貧困村民就業,加快當地貧困群眾脫貧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