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要的心理學

2022-06-23由 豪小辮 發表于 畜牧業

馬太效應是心理學效應嗎

注:如果懶得看文字,就去看同名影片解說

馬太效應一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則寓言:我先簡略的給大家講述一下: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走時把錢財按照個人的能力不同分給了三個僕人,第一個僕人分了5千塊,第二個僕人分了2千,第三個僕人分了1千。多日之後國王回來,第一個僕人用5千塊錢做生意又賺了5千,國王很高興便更加的重用他。第二個僕人也做生意,用2千又賺了2千,於是國王也很高興,也要重用他。第三個僕人怕錢丟了則埋在地裡藏了起來,手裡依舊只有原來的那1千塊錢,於是國王很生氣,把他的一千塊收了回來轉送給了第一個僕人,並把他趕了出去。然後說:因為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更多;沒有的,連他現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由來。

好,故事講完了,其實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一旦在一方面做的很成功,擁有很多,其他方面也會很成功,也會擁有很多,也就是你有錢了,就有權了,有了權就有地位,有了地位,有了地位就有聲望了。也就是你越是成功就越成功。英國有句諺語這樣說:成功繁殖成功。也就是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們通常說的那句: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用來說那些少數人的。例如:愛迪生在千萬次失敗中發明了燈泡之類的少數案例,其實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還是你越成功就越容易再次獲得成功,只不過那些案例都不是很吸引人的傳奇故事,所以沒有人流傳,就如同新聞只報道人咬狗,但每天都在發生的狗咬人的事件卻無人理會是一樣的。

失敗確實可以鍛鍊人的意志,激勵自己更加奮進,但這個社會規則就是這樣的殘酷,

馬太效應就是一個在路徑依賴的作用機制下形成的現象,以成功為起點,就更容易成功的走下去,不斷的成功。當你越成功你就越自信,越自信也就越成功。反之,當你越失敗你就越自卑,越自卑也就越失敗。

馬太效應最早是美國科學史研究員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提出的,當時他用這個詞來描述科學史的一種現象就是越是有名望的科學家就越被認可,但越是沒有名氣的科學家無論怎麼努力也不被承認和關注,即使他們做出的成績遠比那些有名科學家要好,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榮譽。後來人們就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簡稱為馬太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如此,例如,很多重點名校,每年都會有更多的資金來發展建設,而那些普通學校則沒有得到多相應的資助則原地踏步,如此一來好壞學校差距越來越大,致使一般學校裡即使有優秀老師也會因為得不到發展而離開,然後越是好學生就越進到好學校,越是社會資源多的家長就越能把孩子送到好學校,最後就是成了,富人的孩子都去了好學校,窮人的孩子都去了普通學校,如此兩極分化,罪魁禍首就是馬太效應,或許你說,這個解釋非常的好,但是真是這樣嗎?我們能避免嗎?我們避免了嗎?您去細細品味吧。

最後提醒一下那些年輕有為的成功人士,根據馬太效應的原理,你們的成功或許和你們所付出的努力沒有半毛錢關係,你們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你們有一個成功的爸爸作為成功的起點罷了 ,不是嗎?那些各種行各業,各種領域裡的二代們不都是藉助馬太效應成功的嗎?

好,我就是那個留著小長辮的豪小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故事講解我們必須知道的那點心理學知識,來讓我們能更加清晰地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下期我講《馬蠅效應》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要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