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育兒焦慮,是每個家長的必經之路,你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嗎

2022-06-22由 頭頭是道家庭教育 發表于 畜牧業

英語蠢豬怎麼寫

每每給家長講孩子的情緒管理,基本上我們父母都有一個痛點,就是,每一次在和孩子的拉鋸戰中,都忍不住發火,甚至歇斯底里。

吼完孩子,看著他那可憐樣兒,想想育兒專家說的那些話,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傷害了孩子,心裡又後悔、又自責,發誓下次一定要穩住、一定要忍住自己的情緒,可下一次同樣的事情還會發生,如此迴圈往復,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父母好情緒的養成,真的是很深的一個功課。我們需要要認清楚自己的這些焦慮、發火背後隱藏的東西,才能真正地去管理好這些情緒。

其實,我們對孩子憤怒、發火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層情緒,有時候連自己都意識不到。這些情緒包括:愧疚感、焦慮感、無力感和羞恥感、。

育兒焦慮,是每個家長的必經之路,你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嗎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說英語了,會背好多古詩了,讀了好多繪本,想想自己都沒有時間和精力陪孩子,心裡就會產生愧疚感。這種愧疚埋在潛意識裡,它只是偶爾在意識中一閃而過。因為愧疚是一種很難受的情緒,意識裡不允許它老在那晃盪,只能深埋,一旦有一個導火索,就會一觸即發。

這時,你好不容易抽時間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他還朝三暮四、挑三揀四的,不能好好讀完一本書。本來你把愧疚嚴嚴遮住,想好好彌補孩子,而他偏偏不配合,孩子的行為剛好撞到你的扳機點上。這時候,愧疚終於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化作憤怒噴湧而出,於是所有的氣都撒到孩子身上。

聽起來孩子是不是很可憐?感覺像替罪羊?是的。當然,孩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孩子的行為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大部分的憤怒的來源還是你內心蠢蠢欲動的愧疚感,當然,還有,羞恥感和無力感。比如,當我看到女兒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的時候,我也有繃不住的時候,覺得我一個整天給別人講育兒的專家,自己的孩子卻如此暴躁,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你使出渾身解數,卻教不出一個你期待的孩子?

還有一絲絲的羞恥感,甚至忍不住諷刺自己:自己的孩子都弄不好,還什麼專家呢? 也會有焦慮感,她脾氣這麼大,長大可怎麼辦啊?

大家知道嗎?無力感和羞恥感是最難以承受的,也最難以表達和疏通的。最後,惱羞成怒,羞恥、無力和焦慮,化成憤怒,對孩子大吼大叫:“你看你還像個樣子嗎?你無法無天了?”借用最後壓倒自己的稻草,拿出大人的權威來訓斥和鎮壓孩子。這就是你憤怒的心路歷程,聽起來好無力,好辛酸吧。

當我們知道這個原理後,我們不禁會問:那些羞恥感、恐懼感和愧疚感從何而來?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才能抵達真正的罪魁禍首。

育兒焦慮,是每個家長的必經之路,你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嗎

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叫做ABC理論,意思是說,當我們出現一種情緒結果C,就是consequence時,例如,你對孩子發火了,我們往往以為是事件A,active event,也就是孩子無理取鬧引起的,但其實真正讓你發脾氣的不是A,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的一種認知和看法,B,believes 。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的內心首先升起了一個念頭,我養的孩子絕對不應該無理取鬧,我的孩子絕對不可以是這樣的! 如果再這樣下去,那將是糟糕至極的!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束手無策的時候,我們對自己就會有一種評判和認知,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我是一個失敗的爸爸,我沒有能力管好我的孩子,總之,就是,“我不夠好”。

因為有這些信念在,我們對自己的無力是非常憤怒的,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唯有爆發,才能暫時解脫一些。但是爆發後,會更加覺得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不是一個好爸爸,我真的好失敗,又一次踏在這個痛點上,讓我們產生愧疚感和羞恥感。

這些痛點是我們最深層的對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外界的一小點失敗都會觸發這些痛點。這些痛點有可能來源於你童年的經歷,來源於扶養人對你的評判。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嚴厲又壓制的家庭裡,經常被批評、指責;或者,童年的你,受到情感上的忽視,沒有人真正關心過你的內心,都會讓人形成一個自我意象:我不夠好、我不重要、我是無能的、我是失敗的。

唯有看到事情發生的真正原委,轉換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負面的自我意象,才能真正解決發脾氣的問題。

育兒焦慮,是每個家長的必經之路,你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嗎

我按照事情發生的順序來給大家支幾招。

事發前的功課——反思。

沒有反思的家庭教育是最可怕的,會讓問題陷入迴圈往復的怪圈裡。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裡,哪怕很小的一件小事中,去反思、去成長。反思,就是問以下幾個問題:“剛才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是什麼深層的認知和情緒促發了我那樣的感受?這樣的深層認知和情緒從何而來?我可以用怎樣合理的信念替代這些歪曲的自我意象?“

問完這些問題,你可以把回答寫下來,用自由書寫的方式,不用管語法句子,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舉個例子:當你看到孩子坐不住,連一本完整的繪本都讀不完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非常憤怒和焦慮的,焦慮的背後可能是一種恐懼感,你可能會想:“我用了那麼多方法,都不可能讓他專注起來,他真的要完蛋了。“

從小我就因為不好好讀書,後來錯失很多學習的機會;而我的孩子又要重蹈我的覆轍嗎?我真的很失敗。這些都是你內心自動化的一些思考和深層的想法。

然後,筆鋒一轉,我們要去檢視這些信念的不合理之處,可以這樣想:“其實,我是我,孩子是孩子,環境經歷都不一樣,孩子不可能重蹈和我一模一樣的覆轍,是我自己嚇到自己了;孩子的專注力,是和他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相匹配的,我不能對他期待太高,我要跟隨孩子的成長腳步,不能太心急;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部分,我要放下我不能控制的部分。我這麼努力這麼用心,已經是足夠好的媽媽了。“ 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用這些合理的、積極正向的自我意象替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欣喜自己已經做到的,接納自己無法改變的,這些恐懼感、愧疚感和羞恥感會慢慢地被消解。

事發現場——表達:表達自己的擔心、焦慮和無力。實在繃不住了,也不必強忍,我們做父母的,又不是聖人,發火就發了。不過,發火的時候要記住“三不要”:不動手、不罵髒話(笨蛋、蠢豬等)、不進行人格評判(你真笨、你真傻、你讓我丟臉、你丟不丟臉)。

說完這些,家長說,這些都不說,那還叫發火嗎?那說啥?說具體的事情,用嚴厲而堅定的語氣說:“你不能坐下來讀完一本書,真的讓我很擔心,也讓我很失望!請你遵守咱們的約定。現在,坐下來,安靜地用5分鐘時間讀完這本書。媽媽給你定上鬧鐘。”當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擔心和失望時,就不會轉化成憤怒。表達完了,立即給出一個可操作性的指令,解決你和孩子面對的問題。

事發後——修復。發火就發了,不需要自責,你我都不是聖人。你和別人的區別是,你知道反思、而且你知道修復。事後修復非常重要,可以消除孩子的恐懼感,消解發火的負面影響,可能還能在下次類似的事情發生時,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當然,修復不等於道歉。你不必說,孩子,是媽媽不對,媽媽沒有控制住。因為這裡面也有孩子的不對啊。

總之,就是不要說什麼對錯,不去評判。可以說:“剛才(或者是‘昨天’),媽媽發火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害怕?你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孩子可能說:“是啊,覺得媽媽好生氣、好凶啊。“ 媽媽可以說:“媽媽是因為你的什麼什麼行為而生氣,但媽媽依然是愛你的。那我們來討論一下,這樣的錯誤行為下次怎麼把它趕跑,不讓它來破壞我們的家。”

這樣的對話,裡面傳遞了三層資訊:第一,消解孩子的害怕和恐懼感;第二,表達媽媽只是對你的行為生氣,在情感上還是愛你的;第三,訓練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總之:父母的好情緒修煉是一個長期反思、表達、修復的過程,我們首先要識別發脾氣背後的深層情緒,深層的不合理信念、深層的自我意象,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斷地反思和實踐,用理性信念、正向的自我意象來替代這些不合理的理念和意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也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如果實在沒忍住發了脾氣,只要事後修復得當,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

好訊息是,經過這事前、事發現場、事發後的處理,我們發脾氣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你也會越來越接納自己,接納孩子,讓彼此都綻放出充沛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