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2022-05-20由 牛透社 發表于 農業

考核方式cs什麼意思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文 | 戴珂

《SaaS 商業實戰》作者、前 SAP 行業負責人、前紛享銷客副總裁。

文章整理自崔牛讀書會第 3 期讀書分享會,前兩部分由《SaaS 商業實戰》作者戴珂老師分享“如何把一個好模式,做成一門好生意”。

全文核心內容:

SaaS 成功的三個視角:

產品、業務、商業化

SaaS 產品:

+SaaS 還是 SaaS+

SaaS 業務:

價值的交付、實現、驗證、連線

SaaS 商業化的路徑:

獲客、留存、貨幣化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談及 SaaS 時,就會談到產品、賽道、運營等,這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但這樣聊的話,每個領域的內容都很寬泛,很難聚焦。提到 SaaS,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產品、業務、商業化,這也是我們今天聊的主題。

SaaS 成功的三個視角

影響 SaaS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 3 個因素是產品、業務、商業化,這也是我們審視和思考 SaaS 模式的三個重要視角。

產品

1。 SaaS 產品不等於 To B 產品

To B 產品的範圍比較廣,包括軟體、AI 以及其他一些企業服務的工具,但 SaaS 產品要區別對待。產品本身而言,沒有什麼區別,但 SaaS 背後還有運營模式,包括營銷模式、獲客模式、客戶成功模式等。

所以 SaaS 產品對應的是服務,軟體或產品只是服務的一個載體,並不是服務本身,這一點必須要弄清楚。也就是說我們在做 SaaS 產品設計時,首先就應該考慮它的獲客方式、提供的服務、服務的價值點及運營模式等,然後才能進行產品設計。

2。 先有業務,還是先有產品?

這實際上是 SaaS+,還是 +SaaS 的問題,它們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創業路徑。

(1)SaaS+:先有產品,再有業務

第一種是 SaaS+。比如一名剛畢業的學生,初入社會沒有太多的經驗,但是對於應用某一產品或 SaaS 本身比較感興趣,這樣他就可以先把產品做出來,然後再幫助它們去落地。這種模式,就是 SaaS+。這種創業方式,就像拿著一個錘子,到處去找釘子。如果你的產品屬於一個純工具類的,應該沒什麼問題。

(2)+SaaS:先有業務,再有產品

第二種是 +SaaS。就是事先有業務、有目標、有市場、有應用、有服務,然後再用 SaaS 的方式去實現,從而提高服務效率、盈利效率等,這種模式叫做 +SaaS。透過我對中外數百家 SaaS 企業的研究,發現凡是成功的 SaaS 企業,絕大多數都是走的 + SaaS 的路線。也就是說事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業務,然後在用 SaaS 化的方式來實現。

3。 做產品的切入點:選擇一個利基市場

何謂利基市場?就是較大市場中新興的或未被發現的市場,規模比較小、比較窄。但如果市場特別窄,就會發現專案也特別窄,很容易切入,不存在競爭。這樣的專案一年僅限於幾百萬的收入,無法再向上發展。所以,在選擇利基市場時,還應該考慮是否有可能向周邊擴充和發展,而且要遵循與市場相配套的原則。

隨著做產品的深入,你會發現現實的做法與想象的並不一樣,需要進行驗證。對於 SaaS 而言,產品階段不需要驗證,因為產品對應服務,最後落地的是服務,並不是產品。

一個服務,需要用許多種產品、 SaaS 來支援,驗證起來比較麻煩。所以,不要在產品上花太多時間,不要過度打磨產品,因為軟體只是服務的一個支撐工具,無法確定其是否有價值。

過度打磨產品會耽誤時間,影響創業。尤其是在資金不是特別充裕的前提下,更不要過度打磨。最好的辦法是尋找一個利基市場,從中找到一個非常鋒利的切入點,最好還能看到對應的落地業務服務,但是一般來說都是模糊的。

做 SaaS 時,如果開始時並未看得十分清楚,隨著深入可能會更加清晰,可以先做一個基本的,因為所涉及的業務框架結構都存在,並沒有技術上的難度。總而言之,打磨要適可而止,需要向前看、向前走。

最後,做產品要嚴守邊界。大部分 SaaS 產品並不是很成功,而且隨著深入越來越不可控。其原因是大家在做產品時,無論前景如何,總想著擴充套件業務邊界,事實上這已經違背原則。開始切入領域時比較熟悉產品,但隨著領域的不斷擴大,可能會擴充套件到別人的領域裡,此時不僅自身感覺陌生,這個領域裡的使用者看到產品時,也可能覺得不夠專業。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業務

1。 SaaS 的業務價值

什麼是 SaaS 的業務價值?即為誰、解決了什麼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一個 SaaS 服務,能否給使用者帶來多大的利益,關鍵在於其價值。

那麼,如何衡量 SaaS 的業務價值?

一是要定義 SaaS 業務的獨有價值。如果不事先做好具體的價值定義,在做業務的時候,就不是很明確其具體價值,做到最後就會發現已經脫離軌道。這裡所講的獨有價值,並不在於擁有連結或私域,這只是產品裡的一個特點,即使有價值,那也是一種公共價值,並不是獨有價值。

二是基於成果來定義價值。SaaS 業務價值對應的是服務,而服務需要客戶成果來衡量,所以我們需要基於成果來定義價值。比如,我現在做 Mar Tech ,那我的價值可能是獲取有質量和轉化率高達 60% 的 SQL,這其實是按照結果來定義價值。這裡要注意藉助客戶的視角,因為作為業務使用者的客戶,有時會更容易看出來不被明確的具體價值。

無論現在我們是否已做完業務,都需要重新定義價值,且不能憑空想象,而是需要與客戶做類似於共創的活動等,才能把價值體現出來。

三是要注意聚焦。做 SaaS 業務與過去做軟體不同。軟體是一個系統,它的價值可以非常大, SaaS 則不是。我們不要把 SaaS 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神器”。對於價值而言,業務焦點上的價值並不是很多,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卻已經足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自己的業務擴大價值,而是要抓住一點,或者兩點、三點,但絕對不會有太多。如果還沒有價值,那就說明這不是一個焦點,這樣的業務不可行。

2. 價值交付

過去我們認為只要將產品做出來,並銷售給使用者,價值就交付了,實則不然。對 SaaS 而言,價值交付一直存在於客戶的生命週期裡。價值交付過程其實從售前就開始了,而且在整個客戶生命週期裡,價值交付是不斷出現的,客戶成功需要不停地去製造價值。所以,單純認為銷售成功了,價值就交付了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傳統軟體可能簽訂合同後,售完即止。

但 SaaS 不行,它存在一個危險期,度過便罷,若度不過,所有的價值可能將歸零,使用者可能會因此終止使用,所以需要持續交付價值。價值是由一條線索從頭到尾貫穿的,而且價值的實現需要有一個量化的標準。

3。 價值實現

無論客戶是否購買產品,都要讓他們知曉我們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然後讓他們據此評判是否有價值。此時可以檢視客戶的績效目標是否達成,但需要進行價值驗證。

4。 價值驗證

我認為,產品不能用 PMF(Product Market Fit,產品與市場適配度) 去驗證,因為產品承載的服務是交給使用者的連線點,所以需要用服務進行驗證,即從 PMF 到 SBF(Service Business Fit,服務與業務適配度),這裡 SBF 的意思是服務和業務之間能否匹配,但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不能光用語言,而是要用實際的效果進行驗證。

若業務與服務可以匹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實現價值的驗證,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績效價值,即客戶組織有對應的績效指標,有對應的績效承擔者。產

品的價值是否能夠得到驗證,不能只靠我們自身定論,而是要去思考服務與業務之間匹配的方法,這既需要有工具,又需要有與客戶的約定,這樣再開展銷售工作就簡單多了,做產品和業務時也不用過多擔心,事實上這就是 +SaaS。

5。 價值連線

在 SaaS 企業裡,中間發展過程會存在斷檔現象,就是銷售與 SaaS 業務人員“同床異夢”,互相不知曉對方在做什麼。所以需要把價值清清楚楚地體現出來。銷售和 CS(Customer Success,客戶成功)一個是找到使用者,一個是延長使用者生命週期和終身價值,其中價值是銷售和客戶成功的唯一聯結器。

VLG(Value Led Growth,價值驅動增長),將來有多少使用者使用我們的東西,其實就是價值落地點,如果用它來匹配,就能夠驅動增長。因為匹配以後,無論是使用者數量還是客戶數量都會增多,包括客戶週期也會延長。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它能夠驅動增長。這裡的價值,其實應該是脫離了術的層面,是一個道的層面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方法論,

所以 SaaS 不是靠過度銷售,而是讓使用者對業務價值有自我認知。

熟知這些後,無論是做營銷還是獲客,都會更容易一些。價值在 SaaS 人眼中就是服務,應該越來越具體。如果我們做得越來越模糊,做了很久也沒什麼價值,那可能就不用做了或者不用著急做了。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商業化

假如我們把產品做好了, SaaS 也做好了,也找到了價值點,而且我們的初始客戶從價值層面也非常認可,這似乎離成功很近了,但其實不一定。有了上述的工具,只是找到了路子,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做完上述工作後,我們還要變現,實現貨幣化。

現的大小取決於服務效率。一般情況下,效率越高,利潤越大。其實商業化是關注怎樣從產品業務實現變現,這是 SaaS 與其他 To B 產品的區別。有人將 S

aaS 等同於賣軟體,認為 SaaS 就是做出來放在雲上,然後進行訂閱並收費。若是按照這樣的理解做 SaaS,基本上就無從發展。

所以 SaaS 商業化其實與傳統的售賣軟體不是一回事,在獲客階段和售賣東西方面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商業化業務上面,二者的差別就很大,絕大部分都不一樣。

有人把 SaaS 商業化看的過於複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獲客、銷售、組建團隊、尋找 CSM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客戶成功經理)、定價等。但實際上 SaaS 商業化路徑界限非常分明,只包含三部分,即獲客、留存、貨幣化。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獲客三要素

(1)獲客目的

獲客目的,並不是把軟體賣出去就萬事大吉,而是找到未來可以持續為之服務的客戶,這其實上是兩碼事。售賣產品後,如果不算連單收入或是多年合同,這只是短期的訂閱費。

無論 SaaS 規模大或小,都不會有太多的收入。很多企業負責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多時候銷售的目的就是單純為了銷售,所以會出現很多公司的合同額和銷售額都很高,但增長卻不明顯的問題。

(2)獲客效率

目前各個公司之間互相比較 ACV(Annual Contract Value,年度合同額),實際上並不好比。因為一個公司擁有一兩個大客戶可能就等同於另一個公司一年有 50 份合同。但這也並不足以說明我的 SaaS 就比你做得好,這實際上涉及到一個獲客效率的問題。如果按傳統而言,單純售賣軟體,一個月售出一單,那現在我們做 SaaS 同一個品類的服務時,可能一個月就要售出三單、五單甚至更多,這樣成本才能平衡。

所以 ACV 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獲客效率,這也是衡量一個 SaaS 企業銷售組織的重要指標之一。

(3)獲客質量

對的客戶,它的生命週期和 LTV(Life Time Value,客戶終身價值) 才能足夠長,所以只有對的客戶,獲客才有意義。但

是這樣的道理與銷售一般是講不通的。銷售只是認為簽單成功就可以了,至於客戶將來怎樣,他不去理會。但是客戶的將來與公司的發展卻有關係,與跟進的服務有關係。所以必須重視獲客質量。如果質量不行,不但客戶很難做,其他的同事也會對銷售存有意見。

對於一個相對正規的 SaaS 銷售團隊而言,上述三點是較為核心的內容。其實獲客還有一個衡量指標:

月客戶獲取成本投資回收期。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月客戶獲取成本投資回收期=上一季度銷售與營銷費用總和/上一季度新增已承諾月經常性收入×毛利率

這個指標也挺尖銳的,它是按毛利率來計算,多長時間可以把獲客成本掙回來,國外一些比較好的 SaaS 公司,平均需要兩年。如果是 3 到 5 年,這個指標沒有問題,如果這個週期特別長,比如說要十幾年,這個業務肯定會有問題,就該調整了。

2。 留存

這部分我們分下面幾個點展開講一下:

(1)ARR 漏桶

ARR 就好比一個大桶,裡邊裝了好多水,這個水就是 ARR 年度的淨收入。但是,所有的桶都有洞,也就是存在短板,ARR 在不停地流失。此時需要兩個動作,一個是往桶裡倒水,另一個是堵住漏洞。只有這樣,桶裡的水才有可能滿。如果不堵住漏洞,會流失得很快。

很多公司目前都是這個狀態。這說明 SaaS 運營在商業化階段就已經失敗,那麼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把這桶倒滿,其實現在整個運營商業化過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用五年時間解決問題,而我用兩年解決,我的商業化或者經營效率就高於你。

(2)客戶成功的作用

客戶成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點:1。 阻止降級,就是阻止流失率往下降級;2。 防止流失,這兩個相當於桶的短板。這個短板必須有客戶成功來堵住;3。 擴充膨脹(二次銷售)。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前兩個相當於桶裡邊流出的水,即短板。必須由客戶成功來堵住。因為現在所有的桶都有短板,沒有哪一家企業敢說自己一點問題都不存在。另外一個叫擴張,即二次銷售,需要在客戶成功階段,不停地給使用者強化價值,灌輸新價值。在國內,客戶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只能夠堵住一部分短板,不能再去要求進行擴張。

(3)客戶成功計劃

客戶成功,首先需要有一個客戶成功計劃。客戶成功計劃,是按照不同的使用者、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服務計劃。因為需求不一樣,所以灌輸的價值就不一樣,你要有一個計劃,對客戶進行分類,並做好客戶流失預測。

(4)客戶流失預測

客戶流失預測是很多客戶成功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透過流失預測,可以掌握流失客戶的特點和數量等,但實際上很多客戶成功計劃是沒有客戶流失預測這個概念的。我看到國外一家公司,根據客戶的裁員和招募人員的情況來預測使用者數量的變化,這就是客戶流失、增長預測的一種方法。

(5)挽留率

一般而言,考核客戶成功主要依靠回款率和流失率,但這樣考核意義不大,因為客戶已經流失了。考核什麼呢?挽留率。

(6)考核留存的金標準

挽留率怎麼考核呢,這裡有一個考核留存的金標準,NRR(Net Retention Rate, 淨留存率,如果是美元則為NDR,Net Dollar Retention)

。NRR 是 SaaS 公司非常重要的評估指標之一,指的是去年付費客戶在今年貢獻的收入除以他們去年貢獻的收入,它是行業裡的一個金標準。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淨留存率=(初始年度經常性收入+擴充套件-降級-流失)/ 初始年度經常性收入

(7)如何跨越銷售與客戶成功之間的鴻溝?

銷售與客戶成功之間其實是存在一個鴻溝的,這鴻溝是天然的。銷售交付的東西,其實客戶成功是很難接住的,更不要提服務和增加價值。

這裡有個物件轉換的問題。對於銷售來說,最初簽約時可能面對的是對方的 KP (Key Person,關鍵人),但當有的銷售將業務轉交給 CS(Customer Success,客戶成功)後,原來銷售的關係他並不認同。因為到服務階段時面對的物件是使用者,此時使用者是評判,而不是 KP,這點非常重要。

如何填平鴻溝,這裡有一個硬性的辦法,那就是按照客戶質量評估,我們會有一套評估體系,在正式服務開始之前,會把評估原則都做好,運營、銷售、客戶成功三方都認可。獲客質量,是銷售與客戶成功間的過濾器。

3。 貨幣化

變現能力需要設計,貨幣化過程同樣需要設計,如定價、規模化條件、客戶大小、橫向擴充套件等,運營、銷售、客戶成功都做好後,營收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但實際上,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比如定價,但定價並沒有那麼簡單,定價的價值大小與功能關係不大,更與客戶的感覺有關。另外,定價需要一定的規模化條件。

有些人把產品做好後,藉助有人投資的機會進行規模化。這其實是存在問題的。業務開展到 SBF 沒有得到驗證之前,所有的規模化都是危險的。比如,為了做好服務,我們會事先設定好大小客戶的比例,而不是哪個好做哪個,這實際是包含在服務裡的。必須做好大小客戶之間的搭配,至於如何搭配,也要事先計算出來。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做好這些後,我們開始服務客戶,但變現能力還需要橫向擴充套件,很多人做產品是做縱向延伸,前面加一塊,後邊加一塊,這樣是比較難貨幣化的。如果橫向擴充套件到相關聯的業務,這樣就很容易貨幣化了。

SaaS 成功不可複製,但可預測

SaaS 的成功,包括產品、業務、商業化三部分,這三個部分,因為團隊之間的目標、公司之間的目標不同而不可複製,但我們可以複製規則,規則裡邊商業化的過程也可以複製。因為這些是有規則、有指標可以進行評估的,有 SBF 可以驗證的,因此可以複製。

如何讓 SaaS 從好模式變成好生意?|崔牛讀書會

雖然 SaaS 成功不能複製,但卻可以預測。比如在產品層面,事先無法預測落地或市場的大小。當發展到業務層面時,尤其是驗證了 SBF 時,對成功就可以有更深的預測。當我們反覆經歷商業化過程的磕絆後,就會發現整個事情可以確定,並且一定能夠成功。產品指標、業務指標、商業化指標等判斷標準是可以預測的。

從結果來看,有些公司預測最遠的點就是產品層面,這是非常不靠譜的。此階段投資風險是最大的,應該往後看,驗證一下 SBF 是否存在,還應該訪問客戶,這才是靠譜的,是可以預測的。預測的辦法是將上述的東西重新梳理,保證大方向和步驟不會錯。

互動問答

Q1. 企業如何搭建客戶成功團隊?

戴珂:首先要弄清楚客戶成功的目的;其次是企業有多少個客戶要服務,要配多少人,這個實際上是有相對穩定的演算法,此外和業務的複雜度也有關係。關於這個問題,掌握好我在上面留存環節提到的有關客戶成功的內容,同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可解決。

Q2. SaaS 企業如何找到商業化出口,提高 SaaS 創業存活率?

戴珂:從整體角度看,SaaS 企業要把產品、業務、商業化連在一起看,理論實際相結合。

Q3. SaaS 企業是否可以違背先培養賺錢能力,然後再規模化的順序?

戴珂:肯定不能違背。從產品、業務、商業化依次遞進的順序來看,如果產品本身沒有賺錢能力,就有人投資產品,規模化失敗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在產品端你認為自己已經驗證過,但其實大部分裡面的內容都沒有驗證,當碰到真正使用者的時候,就會有新的問題出來,根本到不了業務層,所以違背順序是不現實的。

其次,我認為規模化是最恰當時機是把產品、業務、商業化三個步驟全部做完,哪怕做的不完整,但我知道怎麼做,現在只是效率問題,至於成功,它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所以這三個步驟還是很重要的,萬變不離其宗,順序還是要這麼走。

Q4. SaaS 企業如何應對或降低客戶流失率?

戴珂:首先,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客戶制定的服務計劃是什麼;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企業要學會收集使用者資訊,做流失預測,在海外 SaaS 服務平臺企業可以檢測出某公司資金鍊出現問題,可能要面臨倒閉風險,所以這是可以預測的,還有根據現有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同樣可以做出流失預測。

Q5. SaaS 企業的增長邏輯是什麼?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增長策略?

戴珂:我認為正常的增長邏輯還是 VLG(Value Led Growth),即由價值驅動決定的,SaaS 企業不用過度銷售,透過使用者的自我價值認知,獲客更容易。從我寫《SaaS 商業實戰》這本書的時候,我也一直秉承 VLG 理念,包括我自己做服務也是按照這個理念進行。當然了,其他的增長邏輯我也不反對。

Q6. 以低成本技術提升效能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不可以看成客戶成功的一個價值?

戴珂:算是有價值,但這個價值太籠統。SaaS 一定要基於結果,結果和價值掛鉤而不是講大道理,客戶成功了什麼,提高效率了什麼。強調連線型或者廣泛型,這其實是特點,不是價值。

Q7. 如何看待 SaaS 業務收入(ARR、TCV)的衡量指標?

戴珂:TCV(Total Contract Value,總合同額即整體收入)簡單理解就是我一共有多少錢,現在很多上市或者 IPO 企業容易把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經常性收入)和 TCV 混合在一起。但有些收入並不都是 ARR,甚至還有獨立部署、獨立交付服務費、專業服務等,但如果這些佔得部分特別大,ARR 部分佔得特別少,這就不太像 SaaS 企業,所以也沒有辦法以 SaaS 標準進行評估。

所以我認為,TCV 是面子,真正的裡子還是 ARR,即經常性收入。為什麼叫經常性收入?不出現意外,不出天災人禍,就能掙那麼多錢,這是躺賺模式。對外可以講 TCV ,但實際業務收入還是要以 ARR 進行衡量。

Q8. 存量市場的友商產品較成熟,增量市場需使用者教育但成交率低,二者如何選擇?

戴珂:首先,我覺得對於市場的分法是有問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還是要回歸 SaaS 價值本身,從價值定位和價值定義去尋找機會。

Q9. 銷售、管理業務數字化,最大價值點在哪?

戴珂:這個問題我也有考慮過,我覺得 SaaS 和傳統行業不一樣,它是基於資料做的銷售和服務,平臺服務、資料服務等,具體還是要看業務的形式是否適合數字化,適合哪種數字化,把 XaaS(X as a Service,一切皆服務)這個裡邊可能分解出很多場景來,你不一定是軟體的,但大部分你都是數字的,這是沒有問題的。

Q10. 價值不和績效相關聯是否很難實現商業化?

戴珂:這個問題比較尖銳。確實,至少是在推廣時是很困難,或者用的人、企業比較少,沒有收入,或者收入比較少,根本談不上商業化。所以說有績效指標,最起碼可以保證有人買,在這之後才能談到後面的商業化。

Q11. SaaS 企業如何判斷是選擇大客戶還是小客戶?

戴珂:在選擇方面我認為沒有對與錯之分,但可以從一個角度考慮即你的目標收入是多少。如果收入沒有限定,那就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或者什麼容易做什麼;但如果有人投資或者這設定收入指標,包括留存指標,這樣的話大客戶配比一定要有。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答案,視自身情況而定。

Q12. 存量客戶把傳統軟體轉化到 SaaS 產品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戴珂:我覺得從道理上講這類客戶比較容易轉。傳統軟體不能外聯,這些問題他們自己都清楚,從這點來看的話,你不用把它當做一個用傳統軟體的公司,按照通常的套路銷售即可。但如果你做一個銀行系統,原來投資很大,這時候轉起來就比較困難。這時可以把銀行的核心業務留下,剩下的全部變成 SaaS 化,這可能就是一個辦法。

作者簡介

戴珂,《SaaS 商業實戰》作者、前 SAP 行業負責人、前紛享銷客副總裁。

《SaaS 商業實戰》是戴珂老師 12 年 SaaS 實戰經驗的總結,得到了微軟、騰訊、位元組跳動等企業專家的一致推薦。

崔牛讀書會,是崔牛會創始人崔強老師發起成立的,一個專注於 To B 領域的深度學習社群。

崔牛讀書會依託崔牛會專家智庫,囊括了 To B、SaaS 領域的一線專家、企業家、創業者,為 To B 從業者及企業提供書單、導讀、課程、專欄、知識圈、 研學沙龍等多維知識服務,同時也為出版機構、培訓機構、專家導師搭建 IP 傳播、知識運營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