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水稻主要病害的發生及殺菌劑應用進展一:水稻真菌性病害之稻瘟病

2021-05-10由 農產品追溯與溯源 發表于 農業

敵瘟磷對水稻稻瘟病效果好嗎

溫馨提示:點選上方的關注,您就可以最快收到“病蟲防治and農業科普”為您推送的農業生產相關知識。感謝關注,歡迎轉發!同時歡迎您關注我的WX公號:農業生產知識科普。

本文原文較長,故分為幾個部分來發,今天是第一部分:水稻真菌性病害只稻瘟病。

水稻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一直關係著世界糧食安全,全世界超過1/3人口以稻米作為主食。水稻產量和品質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視,水稻高產、穩產一直是我國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

病蟲害發生程度是影響水稻高產穩產重要因素,而病害的發生與品種、氣候、栽培措施、農事操作等多種因素相關,因而病害的發生更具有

暴發性

、不可預測性;病害防治效果也受到藥劑品種、天氣條件、施藥質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多種不確定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病害防治的難度。本文總結了近年來我們國內研究者對水稻主要病害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上的研究進展,以期對以後的水稻病害防治工作有所益處。

1 水稻真菌病害

水稻上發生的真菌性病害有10多種,而目前主要的、危害比較重的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和水稻惡苗病。

1.1 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是一種世界性稻作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產量損失達11%~30%,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稻瘟病的年發生面積均在380萬hm2以上,稻穀損失達數億公斤。

水稻主要病害的發生及殺菌劑應用進展一:水稻真菌性病害之稻瘟病

水稻主要病害的發生及殺菌劑應用進展一:水稻真菌性病害之稻瘟病

(1)稻瘟病發生規律

稻瘟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絲在病稻草或病谷上越冬,第2年在適宜條件下,病菌就會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植株表皮上的機動細胞後,開始其侵染過程。稻瘟病菌侵染水稻5~7天后出現症狀,完成侵染後,被侵染的細胞又產生新的分生孢子,依靠氣流再次傳播,形成重複侵染。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個時期及各部位都有發生,4葉期至分櫱期和抽穗期最易感染稻瘟病,以葉瘟和穗瘟最為常見,危害也最大。目前稻瘟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抗病品種選育、藥劑防治和栽培管理。

(2)稻瘟病的化學防治

防治稻瘟病的藥劑種類很多,按照研發、商品化的先後以及其作用機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 早期重金屬化合物時代。銅製劑是早期防治稻瘟病的主要無機殺菌劑,它們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一般且容易產生藥害。這類化合物都不具有內吸性,只表現出保護作用。上世紀50年代還出現過有機汞類農藥,結構通式為R-Hg-X,如醋酸苯汞,對稻瘟病有一定的防效且藥害小於銅製劑。由於有機汞對人的毒性問題,從1968年起各國陸續禁止了有機汞類化合物的使用。早期銅製劑和汞製劑類等重金屬化合物屬於保護性、多作用位點藥劑,其中的Cu2+和Hg2+易與稻瘟病菌內蛋白或酶的-SH結合,從而影響其相關酶的活性,阻斷糖酵解過程,並干擾能量的形成,最終導致病原菌死亡。

② 農用抗生素。隨著有機汞類化合物的禁用,以滅瘟素和春雷黴素為代表的農用抗生素成為防治稻瘟病重要品種。滅瘟素也稱稻瘟散,以10~20 μg/mL進行噴霧能很好地防治稻瘟病,但濃度較高時會灼傷水稻葉片。春雷黴素也稱春日黴素、加收米,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及很強的內吸性。

滅瘟素和春雷黴素等屬於蛋白質生物抑制劑,這類抗生素主要是間接影響稻瘟病菌蛋白質的合成。

③ 有機氯類。這類化合物也是替代有機汞的重要藥劑之一,因這類農藥殘留時間長,對後茬作物易造成藥害,不易降解,對人畜具有潛在威脅等問題,目前僅有四氯苯肽由於毒性相對較小仍在使用。四氯苯肽又名稻瘟肽、熱必斯,屬於低毒殺菌劑,對魚類安全,只能用於防治稻瘟病,具有較強的保護作用,持效期長,在水稻抽穗後噴霧處理兩次即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④ 有機磷類與稻瘟靈。稻瘟淨、異稻瘟淨和敵瘟磷等都屬於有機磷類殺菌劑,是取代有機汞製劑後20世紀七、八十年代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藥劑。其中異稻瘟淨和克瘟散均已商品化。稻瘟淨在水稻生長後期使用,會使稻穀帶有惡臭,影響產品品質,因而限制了其推廣應用。

二硫雜環戊烷類的稻瘟靈於20世紀70年代開發成功,與有機磷類化學結構不同,但有著相似的作用機制,且稻瘟靈與有機氯類殺菌劑存在互動抗性。稻瘟靈具有內吸性,根系和水面處理均可很好地防治稻瘟病,屬於低毒殺菌劑,但對魚類的毒性也較高。有機磷類與稻瘟靈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成為了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藥劑。但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此類藥劑抗藥性問題也比較突出。

⑤ 黑色素合成抑制劑。此類藥劑包括以三環唑為代表的還原酶抑制劑和以稻瘟醯胺為代表的脫水酶抑制劑兩大類,這些化合物防治譜窄,一般只能防治稻瘟病。三環唑是目前我國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藥劑,稻瘟醯胺也開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

⑥ 抗病啟用劑類。這類藥劑包括烯丙苯噻唑、噻醯菌胺、異噻菌胺等異噻唑甲醯胺類化合物,這類化合物對稻瘟病菌沒有直接的殺菌(抑菌)作用或抑菌作用較弱,透過誘導水稻抗病性,阻止稻瘟病菌的菌絲在細胞間擴充套件而達到防病效果。但由於三環唑長久以來的優異表現,這類化合物並未能撼動三環唑在稻瘟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近年來,這些抗病啟用劑在國外農藥大公司的推動下在國內進行農藥登記和田間示範推廣,未來可能在稻瘟病防治中得到大面積應用。

⑦ 三唑類:咪鮮胺、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三唑類和醯胺類殺菌劑近期都用於稻瘟病防治,但這類藥劑多數是與其他殺菌劑混用防治稻瘟病。

⑧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能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目前已登記用於稻瘟病防治的主要有嘧菌酯、苯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苯氧菌胺。嘧菌酯葉面噴施或顆粒劑撒播,能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由於我國綠色大米生產中禁止使用三環唑,甲氧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得以在生產上用於稻瘟病的防治。

(3)稻瘟病菌對殺菌劑的抗藥性

① 對抗生素的抗性。1969年,上杉首先發現稻瘟病菌對滅瘟素和春雷黴素的敏感性在不同菌株間相差近100倍,1971、1972年在日本的山形市農業試驗場出現使用春雷黴素防治稻瘟病失敗,在田間監測到了大量的抗性群體,Taga於1979年發現了春雷黴素抗性菌株存在3個抗性位點,並且與滅瘟素存在互動抗性。

國內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對春雷黴素平均EC50值在3。54 mg/L左右,可以在室內誘變或馴化出抗性突變體,但在田間沒有檢測到抗性菌株。

② 對有機磷及稻瘟靈的抗藥性。1976年在日本富士山等地首次發現異稻瘟淨的抗性菌株,並檢測到與其他有機磷類殺菌劑如克瘟散和稻瘟靈的互動抗性。在我國,彭雲良等於1990年發現了異稻瘟淨的抗性菌株,且其對克瘟散、稻瘟淨都表現出互動抗性,還檢測到部分菌株對稻瘟靈的互動抗藥性。

稻瘟病菌對異稻瘟淨的抗性頻率較高,即使異稻瘟淨在生產上已很少使用,而其抗性菌株的頻率仍達79。1%。導致稻瘟病菌對異稻瘟淨的抗藥性如此穩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抗性突變體的抗藥性是由單個主效基因控制的,其抗藥性機理是裂解藥劑的“S-C”鍵而使藥劑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其次,抗藥性菌株具有很高的適合度。

稻瘟病菌對稻瘟靈的抗藥性檢測表明,在我國部分地區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現的頻率分別為21。99%、73。76%和4。26%。

③ 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抗藥性。已經報道QoIs類藥劑具有兩種型別的抗性機制。由於此類殺菌劑剛應用於稻瘟病的防治,在田間沒有檢測到抗吡唑醚菌酯的菌株;室內可以誘變到抗性菌株,其抗藥性可以穩定遺傳,但抗性菌株的適合度顯著下降。

④ 對黑色素合成抑制劑的抗藥性。近年來,中國部分稻區出現了三環唑防效下降的現象,懷疑是由於抗藥性問題所致。但許多省份的研究者測定表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有關三環唑田間甚至室內抗藥性發生的準確報道,稻瘟病菌對三環唑仍然屬於極低抗藥性風險。

但對於另一大類以烯丙苯噻唑為代表的寄主抗性增強劑性質的化合物是否會出現抗藥性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觀察,因為這類化合物目前大多尚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目前只有烯丙苯噻唑和苯並噻二唑的應用比較廣泛。

⑤ 對DMls類殺菌劑抗性。遼寧的測定表明,2013年和2014年採集的169株稻瘟病菌對咪鮮胺均為敏感菌株;2015年,大連、撫順、鐵嶺、開原和瀋陽地區已監測到低抗菌株,抗藥性頻率分別為7。14%、13。04%、15。38%、10。52%和8。33%。進一步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對咪鮮胺的抗藥性不能穩定遺傳,室內誘導菌株和1株田間菌株經過9代轉代,由低抗變為敏感;抗性菌適合度低於敏感菌株。這表明稻瘟病菌對咪鮮胺屬低抗藥性風險;咪鮮胺與嘧菌酯及稻瘟靈之間不存在互動抗藥性,可交替使用以延緩抗藥性和治理抗藥性菌株。

文章來源:鎮江農科所 作者:潘以樓。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