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技能川軍”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2-04-17由 北青網 發表于 農業

怎樣確定技術工人崗位

“技能川軍”助力高質量發展

《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印發以來,四川各有關部門主動擔當、團結協作,認真研究制定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具體措施,形成了改革聯動效應。2018年6月,四川印發《四川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截至目前,改革方案確定的25項具體改革事項已完成22項,佔比88%,另3項改革措施也正抓緊推進落實。

四川深入推進一項項改革措施紮實落地,培育了一支敢創新、能戰鬥的“技能川軍”,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賽訓結合,促進技能提升

前不久,四川遂寧安居區舉行汽車與裝備製造產業企業焊工勞動競賽活動,來自江淮汽車、雲內動力、謳神機械等企業的12名焊工,用精湛的焊接技術征服了現場評委和觀眾。

近年來,安居區加快建設“綠色智造名城”,推進汽車與裝備製造產業提質發展,一批製造業企業相繼入駐。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深入推進,有力促進了技能人才的素質提升,為安居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中,四川不斷補齊短板,著力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行業性、區域性的職教集團推進中高職教育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有效銜接發展格局逐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管理辦法的出臺,使貫穿勞動者職業生涯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基本建立。同時,不同層級的技能大賽形成體系,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激發了職工學技能、鑽技能的熱情,促進了職工技能提升。

四川省總工會聚焦“雙碳”目標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點線面”全域佈局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全省參與單位達47。3萬家,參與職工超3000萬人次,規模以上企業參與率達90%以上,超800名產業工人獲得“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一大批一線產業工人獲得技能等級提升、晉職晉級、崗位提升等待遇。

創新機制,拓展發展空間

在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裡,數不勝數的榮譽記錄著巧匠兄弟塗俊成和塗俊濤的成長軌跡。

2008年,塗俊成大學畢業後進入成飛,從事飛機座艙段的裝配工作。2009年,塗俊成參加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獲得飛機鉚裝鉗工組亞軍,此後,又榮獲“四川省技術能手”“成都工匠”等榮譽,向著技能專家的方向不斷邁進。2015年,塗俊濤應聘成為成飛的一名裝配技工,2021年,塗俊濤榮獲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飛機鉚裝鉗工比賽第一名,並被授予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兄弟倆相互扶持,成為航空戰線上的尖兵兄弟。

在改革中,四川創新產業工人發展機制,拓寬產業工人發展空間。在省級層面每年遴選支援10名左右“天府工匠”,每人給予20萬元資助和5年管理期內每月1500元的崗位津貼。四川省人社廳引導企業建立技能人才崗位津貼制度和首席技師、特聘技師等技能帶頭人制度,全省21個市(州)已普遍建立市級或企業級首席技師制度。

四川省內各企業也根據自身實際,紛紛推出改革措施:東方電氣集團建立梯次遞進的技能專家體系,暢通高技能領軍人才成長通道;攀鋼集團實施核心人才共享計劃,實現同一板塊不同區域的工藝、裝置等難題和故障由共享人才庫專家共同研究解決;五糧液集團實施“工匠苗圃”職工職業技能提升工程,構建制度化培訓體系……改革拓展了產業工人的成長空間,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

禮遇人才,增強職工獲得感

在改革中,四川注重強化支撐保障,加大對產業工人禮遇力度,用暖心的服務增強職工獲得感,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向縱深發展。

四川省政府印發《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透過集體協商等形式合理確定不同崗位的工資水平,向生產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四川省財政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財政保障機制,2018年—2020年全省財政職業教育支出總量達到393。2億元,年增長率為7。6%,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生均財政撥款均高於中央制定的目標水平。

2021年9月,成都雙流區印發《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引育激勵辦法》並公佈主導產業和急需緊缺產業技能人才需求目錄。《辦法》提出,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技能人才引育專項資金,保障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列入目錄的飛機系統安全除錯師、資料庫應用師、生化藥品製造工等緊缺人才,可享受購房、安家、子女教育支援等服務保障政策。

成都青白江區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要點》中提出,建立技術工人休療養制度,鼓勵企業在休假、體檢、培訓、學習進修等方面確保高階工、技師、高階技師與本單位相應工程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在四川,禮遇人才的氛圍越發濃厚,激發了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激情。四川江淮汽車有限公司職工嚴小平被評為四川省第八屆勞模後十分感慨:“我想對所有在平凡崗位上工作的同志們說,只要努力工作,只要能做一個對單位、對組織、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本報記者 周洪雙)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