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2022-04-08由 風華談歷史 發表于 農業

雲和縣有什麼特色

苦難一直都是藝術作品中經久不衰的主題,圍繞著苦難而創作的藝術作品也是影響頗為深遠,由此可見苦難既有刺激創作者創作的慾望,也能激起受眾的觀賞欲。

但是綜合來看我國的藝術門類來看,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戲劇中都有極多的苦難主題,可是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卻鮮少有苦難的作品。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如果以時間為節點,古代的傳統繪畫中表達苦難的作品極少,而現代作品中卻逐漸開始豐富,如果以社會性質為結點,我國的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相比,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篇幅上都要少於一方繪畫。

造成這一特殊現象的原因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核心探究,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傳統繪畫藝術的本質中缺少表達苦難的理由。

繪畫雖然屬於藝術,但是它必然是受到社會影響才會形成的,而社會因素就是最常見的就是宏觀角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主觀的個人思想等等方面。

一、從主觀的畫家個人角度分析傳統繪畫作品中現實類作品稀少的原因

中國古代的繪畫分為很多的形式,比如說有民間繪本,宮廷繪畫,宗教繪畫以及個人藝術,這些繪畫的形式在表現形式或者是繪畫特徵上是不盡相同的,但是中國文化分而相融,其中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於苦難主題的態度。

藝術作品所反應的很大程度上都是藝術家個人的思想,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個人認知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作品,但是古代的傳統繪畫中藝術家卻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共識,那就是表達的更多的是對理想的、美好的個人生活的嚮往。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古代的社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因此受到社會思想的影響,藝術家普遍都有美好人格的追求,進而將這種思想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繪畫藝術家。

這種追求完美人性的思想並不僅僅是繪畫所追求的,在詩歌藝術中也是一樣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從這就可以看出,這是對生活疾苦的一種描述,表明了生活拮据以及鬱郁不得志的仕途之苦。

但是即便如此在最後劉禹錫還是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來結束,這正是對於苦難的一種昇華,表明了苦難之多生活之艱辛,但是還是要懷抱美好,對於美好人格有著嚮往,以精神的富足來代替現實的苦惱。

但是這種現象在繪畫作品中卻是沒有的,

繪畫是一種定格的藝術,它的表現形式永遠就只有一瞬間,所以說這個瞬間必然是畫家的思想集大成,這也是為什麼畫家普遍表現美好的一個原因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

這正是古代傳統繪畫藝術的特點之一,繪畫的內容來源於生活的苦難,但是繪畫作品表達的卻是超脫了現實生活,成為了凌駕於哲學思想之上的精神昇華。

再者古代藝術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向善而生的人生信條也成為了避免苦難的一個原因,很多時候傳統的藝術作品都是為了表達一種人生的態度,這個態度就是深陷生活之苦,但是精神異常富足的理想主義,這個態度包括但不限於繪畫。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再有就是古代的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更加的純粹,古代講究匠人精神,這個匠人精神也就決定了傳統藝術必然是最純淨,最先進的思想。

這一點非常不同於現代繪畫藝術,現代繪畫藝術中就會經常出現苦難的元素,但是現代繪畫藝術就缺少了傳統藝術的那種純粹與匠人精神,更多的是注重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和引起的共鳴。

二、從宏觀的社會影響角度分析傳統繪畫作品中現實類作品稀少的原因

如果說藝術家自己的思想是造成繪畫藝術作品風格不同,特色不同的原因,那麼社會影響就是將這些代表性的思想求同存異達到一種中國藝術的原因。

1、古代繪畫所要表現的現實意義促使繪畫作品中現實類作品稀少

社會影響最終還是要歸結於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藝術上的要求是“真善美”的統一,是哀而不傷的表達,所以說在傳統藝術作品中即便是要表達哀傷,表達苦難,最後的落點必然還是積極的、向上的、理想主義。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但是儒家思想同時又主張禮儀制度要與國家政治相結合,那麼就形成了藝術與政治密不可分的情況,因此在政治的強硬影響下,繪畫具有了強烈的“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

所謂的成教化就是說具有了強烈的教育轉化人們認知的意思,而助人倫也是政治作用的最終結果,鞏固了皇權的政治統治,因此可以看出傳統繪畫中有著強烈的中央集權思想,成為了統治者穩固政權的一個手段。

正如朱景玄在《書畫錄引》中寫到“畫者聖也,

以無窮天地之不至,顯明之不照,其力也,西子不能掩其狎,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醜。故臺閣表功臣之烈,宮殿彰貞節之名,妙將入神,靈則通聖,豈止開廚而或失,掛壁則飛去而已。”從這段記載也可以看出,古代傳統繪畫的“成教化,助人倫。”

在“成教化,助人倫”的影響之下,古代傳統繪畫藝術中就很少會有關於表達苦難的內容,一來是因為國家政治並不提倡,所以說受到政治制度影響,苦難主題也很難有大的表現機會。

再有就是中國美學中的獨特“怡情”美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的美學思想是區別於美學的獨特審美意蘊,對於藝術鑑賞的美學來說“怡情”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的怡情就是說也就是說透過陶冶心性,提高自身情操來達到提升審美的目的,怡情最高潮的時期就是文人畫取代了宮廷畫等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的畫派。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文人畫佔據鰲頭表明了人們對於繪畫藝術作品的審美更加的多元,也達到怡情審美的一個高潮,正是因為這些政治制度的影響導致了中國古代傳統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但是傳統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又促生了文人藝術家普遍具有理想主義,

所以說表達苦難的繪畫作品並沒有成為傳統繪畫藝術的審美,反而是表現理想主義的繪畫作品成為了人們的統一追求。

2、時代的特殊性決定了古代繪畫作品中現實類作品稀少

政治制度是影響古代繪畫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也並非是決定性因素,時代的特殊性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時代塑造人物,同樣的時代也能塑造那個時代的代表藝術。

之所以說是傳統繪畫沒有太多表達苦難的作品,正是因為傳統繪畫那個時代的特性,研究傳統繪畫藝術不難發現,這個時代的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水畫、鳥獸魚蟲、肖像畫,這些景物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個人色彩,都是自然景物。

另外中國的藝術講究“留白”,而且“留白”也是中國藝術區別於其他所有藝術的特點之一,而“留白”作用的最爐火純青的就是繪畫藝術了。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中國的傳統繪畫在色彩基本上都是黑白兩色,雖然也會有《千里江山圖》這樣的色彩豔麗的鴻篇鉅製,但是普遍情況下中國傳統繪畫的顏色都是非常少的。

而西方就不一樣,他們更注重寫實性,也更注重人性的表達,這樣的繪畫思想就非常容易表達人的情感,苦難自然也會成為一個永恆的主題。

可是中國畫就不在乎寫實性,更多的是寫意,是描繪一種精神上的一種體驗和感受,這樣的藝術形式就不容易表達出人的情感,也不適合對於苦難的表達。

中國畫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夠透過作品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如果從一幅畫中只能讀到苦難和哀傷,那麼是與中國的審美相違背的,自古以來無論是繪畫還是文學,中國的審美還是偏向於透過生活的苦難看到生命的希望,所以說這個整體的審美思想就決定了中國的傳統藝術的表達思想。

再有就是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這些中國本土的思想文化所闡述的但是一種“向善而生”“向美而生”

,儘管現在流行著一種“殘缺的美”,可是這種思想與中國的傳統美是不同的。

傳統的美就是對稱的美,是美好的美,是超脫的美,固然這個世界沒有完美一說,但是傳統的審美中就是透露出一種追求完美的精神嚮往,這就是傳統文化震撼人心的地方,也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原因。

中國傳統繪畫中苦難現實類作品為何如此稀少?

所以說傳統繪畫作品中很少會有苦難的作品,就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文化中,人們都向往一種美好,而這種美好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實現的,所以這種嚮往的心情就寄託在了藝術作品中,再加上社會制度的引導而時代賦予的特殊性,最後就形成了傳統繪畫作品的崇高地位。

參考文獻:

[1] 《名畫錄引》 朱景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受眾分析》 丹尼斯·麥奎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 和清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4] 《歷代名畫記》 張彥遠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