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雲南昭通彝族村寨如何走上致富路?

2022-03-24由 工人日報 發表于 農業

彝族起源於昭通哪裡

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黎浩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果珠彝族鄉高坡村納支寨老黨員徐國兵日前向《工人日報》記者展示了一本陳舊的工作手冊,上門記載著寨子裡村民的基本情況,以及村集體事務的記錄,“每次翻開這本手冊,納支寨這些年脫貧致富的過程都歷歷在目。”徐國兵說。

2020年末,果珠彝族鄉實現了整鄉脫貧,納支寨走出了一條生態旅遊發展的道路。記者在納支寨看到,山坡變成森林、道路有了林蔭、庭院結了花果,家家戶戶蓋起了精緻的小洋房,道路乾淨,綠樹圍繞房前屋後,一派清新宜人的鄉村生活景象。

雲南昭通彝族村寨如何走上致富路?

記者注意到,在納支寨脫貧的脫貧致富程序中,有4名黨員傾注了全部的心力,為寨子的“崛起”落下腳註。

車路不通、水電不通、通訊不通,2013年末,納支寨311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1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8。55%。當地村民介紹,因為貧窮落後,村裡的姑娘都往外村嫁,外村的姑娘不願意嫁進來,有些已經嫁進來的,嫌日子苦,就離婚走了,納支寨一度成為“光棍”最多的村。

雲南昭通彝族村寨如何走上致富路?

窮則思變,納支寨的力大部分青壯年勞動為了掙錢養家,遠離家門,外出務工。2004年,徐國兵跟著村民來到昆明,當了一名泥瓦匠。幾年下來雖然沒掙到多少錢,但他看著城市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越建越好,增長了不少見識。

見過“大世面”的徐國兵決心改變家鄉的現狀,叫來了村裡的另外三名黨員,圍坐在彝家的火塘旁共話發展,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勸說村民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發展養殖業。

徐國兵告訴記者,當時村民們不知道外界的發展是什麼樣,缺乏發展養殖需要的知識,部分村民不理解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對他們有什麼好處,4人的走訪工作一度受阻。

4名黨員把眼光盯向了村邊一塊僅有0。55畝的魚塘,到企業求資金,自學養殖技術。“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黨員徐國東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說,他們每日蹲在魚塘邊期待著豐收,想用一次豐收喚醒村民的脫貧意識。

雲南昭通彝族村寨如何走上致富路?

那一年,魚塘收成不錯,村民們見狀紛紛加入發展畜牧業。

火塘邊,4名黨員再次相聚,他們透過分析發達地區成功的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經驗,結合納支寨多數勞動力在外務工、偏遠坡地大面積撂荒的實際,決心組建納支寨自己的專業合作社。

黨員徐國勇介紹,經過共同協商,納支寨83戶村民將土地全部迴歸集體,全體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利用退耕還林等惠民政策統一種植方竹,養雞、養魚、養豬,並開辦農家樂,發展鄉村旅遊。

據瞭解,針對土地承包責任制實行多年後客觀存在的一些農戶人多地少、一些農戶人少地多的實際,合作社實行“433”效益分紅標準,即人口占40%、土地佔30%、合作社佔30%(其中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最大限度實現利益分配公平,顧及村民整體利益。

目前,納支寨各項產業已開始創收,2021年預計年淨收入32萬元,其中民俗旅遊10萬元、魚塘16萬元、養雞6萬元,村民分紅22。4萬元,為村集體經濟收入貢獻1。6萬元。

令4名黨員欣慰的是,納支寨摘下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精神風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徐國兵說,如今,如果合作社告訴村民,需要新挖一個魚塘,村民們都會積極響應,大家挖溝渠、安裝水管、引水注入魚塘。

“未來的納支寨不僅要實現鄉村振興,還要實現‘兩託兩免一統’,兒童託管、老人託養,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費、村民醫療費等由合作社統一承擔。”果珠鄉黨委書記楊才章對村莊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