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2022-03-22由 中華志願者雜誌社 發表于 農業

骨髓移植是怎麼移植的

“生”,是什麼?

18歲以前,少年小新以為,這個字讀作“生活”。身為離異家庭的孩子,他自幼就不在母親身邊,父親又早早離開了人世,由大伯撫養長大。懂事的小新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18歲那年,世界陡然黑暗,一紙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書,將站在高考門前的小新困在了病床上。他的夢想被“生存”這兩個沉重的字擠佔。記不清次數的抽血、穿刺、打針,小新以懂事的姿態默默承受,讓周圍的人都為之動容。

緊接著,故事並沒有逃出俗套,錢——成為了橫在小新通往“生命”之路上的一堵高牆。一筆又一筆醫療費用,對經濟條件並不好的大伯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親戚們紛紛勸說放棄治療。大伯抽了一宿的煙,最後撥通了兩個電話,打給兩位一直在暗中關心小新的人。

一位,是小新的生母王婷;另一位,是資助小新學業的公益領袖劉選仁。

“愛”,是什麼?

王婷曾經以為自己不懂。王婷一直默默關注著小新,卻從來不敢出現在他的視線中。能夠透過親戚電話,瞭解到兒子安好,她便已知足,直到接到這一通電話。T淋巴細胞急性白血病,首次出現在王婷的認知中時,她甚至無法一口氣順利把這個略微有些拗口的詞唸完。但她知道,現在是兒子最需要她的時候。王婷辭掉工作,回到小新身邊,每日探視,做飯送飯,陪伴他面對病魔。與母親久別重逢的場景,並不像想象中那麼融洽。小新不擅長表達,但擁有一顆溫柔細膩的心。自己的疾患給親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令他陷入了自責,拒絕與旁人溝通,甚至拒絕進食。王婷心裡著急,躲到病房外偷偷流淚。病友勸說小新,母親非常辛苦,不要讓她難過。懂事的小新被點醒,逐漸向母親敞開心扉。

然而,醫療費用的大山仍然橫亙在母子面前。最絕望的時刻,是社會的愛心,給了他們支撐下去的力量。興寧市善小助學協會得知了小新患病的訊息。這是一個政府認可的民間慈善公益組織,此前已連續4年資助小新學業,在調查瞭解小新的病情後,義不容辭地提供了幫助。善小助學協會會長劉選仁表示:“有困難,找善小。我們不會輕易調查,但籌款必定會成功!”在劉選仁牽頭下,善小助學協會組織了“不能讓青春鮮活的生命消失”主題活動,聯合小新就讀的興寧市沐彬中學,調動大量社會資源,號召萬餘人加入籌款行動。親戚、朋友、學校、慈善機構、政府、社群、媒體,還有很多甚至沒有見過面的好心人,都紛紛伸出援手,為小新湊齊了三十萬餘元的善款,其中僅劉選仁本人就捐獻了十萬餘元。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善小助學協會:涓涓小善匯成大愛無疆

救命錢有了,去哪裡治病?

在劉選仁會長的介紹下,王婷陪同小新來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向血液腫瘤科吳秉毅教授求診。經過詳細評估,小新經歷化療後完全緩解,流式細胞分析技術檢測微小殘留病(FCM-MRD)已轉陰,吳秉毅教授建議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王婷毅然決定為小新捐獻骨髓,而且配型成功。在問及如何做出決定時,王婷毫不猶豫地說:“這是我的孩子,為了他,我什麼都願意做!”這對她來說,僅僅是一種屬於母親的本能;對小新的病情來說,卻是重要的契機。

吳秉毅教授制定了周密的移植計劃。每當有患者將要進行移植時,他總是親自評估,主持術前術後的討論會,精益求精地製作每一張計劃表。血液病患者在進行骨髓移植前需要進行一次很強的化療,此時患者的免疫力特別低,需要進入專門設計的移植倉,在一個相對無菌的空間裡,減少被感染的機率。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黃埔院區,這樣的移植倉位有6個,倉內具有獨立的新風系統,不間斷地將過濾後的清潔空氣輸入倉中;設有大面積玻璃窗和輸液小室,方便醫護不直接接觸病人也能過觀察病情變化和更換補液;外設探視走廊,家屬透過大面積玻璃隔斷和對講系統能夠探視患者;患者的飲食、活動和探視都有嚴格的規定。

5月31日,小新住進了移植病房;6月9日,進行了周密的預處理後,吳秉毅教授帶領團隊,為小新進行了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在這短暫又漫長的一個月中,小新每天透過探視窗,看著外面的天空或晴或陰,堅持咬著牙為自己、為家人、為未來努力。起初術後,小新偶有出現不適,他不願意與母親通電話,害怕自己在倉內的糟糕心情感染到母親;後來,在主管醫師宋遠斌和移植病房團隊的精心照料下,小新恢復良好,開始慢慢願意接聽電話;再後來,小新主動給母親打電話,與母親聊天,約定探視時間。隔著探視窗的玻璃,病菌無法傳染,情緒卻能傳遞,母子互相鼓勵。王婷的現任丈夫也非常理解、支援她的決定,深明大義的他經常來醫院陪伴照顧母子倆。

7月8日,小新順利出倉。尚在病房觀察中,他就忍不住開始與母親討論復讀事宜。母親的幹細胞,為他帶來了第二次生命,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的“新”人生即將開始。年輕的他,未來還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迎著朝陽,重新起航。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中腫血液科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續航生命之地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出倉後的小新與移植病房團隊合影:向“新”的人生出發

未來,將去往何方?

對小新而言,他迫不及待要重返校園。在老師同學的眼裡,他一直是個聰明努力的孩子,成績也很好。如今生死大劫過後,他將重新踏入高三的戰場,離理想專業更近了一步。對此,他自己也信心十足。對王婷而言,她將全力支援兒子的夢想。“兒子會和我們一家一起住,我還要重新去找工作。”王婷說,“我以前把他弄丟了,現在再也不可能讓他自己一個人。”

對移植病房團隊和善小助學協會,王婷覺得,即使說一萬句謝謝,也無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感激。“感謝吳教授、宋醫生和護士姑娘們,他們在移植病房裡工作真的非常辛苦,醫療水平高,服務態度好;感謝劉會長,感謝善小協會、沐彬中學和所有幫助過我們家的人,在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沒有他們,我可能會再次失去我的兒子。” 同時,王婷也沒有忘記教育兒子回饋社會,她希望兒子將來工作後,也要儘自己所能幫助和他們境遇相似的可憐人。

劉選仁會長對這個意願表示了贊同和期許。“希望小新早日恢復健康。”接受採訪時,劉會長這樣說,“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慈善事業,為社會做貢獻。”初創公益慈善組織之時,他以“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之命名,秉誠“善心、善德、善行” ,以助學、扶貧、救危為服務範圍,憑著親力親為感召群眾、慈悲情懷溫暖人心、用心經營嚴格調研三板斧,聞名梅州市縣。劉會長經常打電話關心小新的近況,並與吳教授協商,計劃後續請專業人士為小新進行心理關懷。

在劉會長和王婷眼中,吳秉毅教授是一名醫術和醫德兼備的“好大夫”。早在十年前,吳教授就積極投身參與慈善事業,幫助了許多有相似遭遇的患兒,陪伴他們經歷這一段段寫下來容易、過程卻艱難的真實故事。“故事很波折,但結局是好的。”吳教授如此總結道,“手術成功,康復順利,這簡單的八個字,不僅是我們的祝福,也是我們作為醫務工作者,努力鑽研奮鬥的目標。”

予患者希望,為生命續航,這也是整個移植病房團隊的理念。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血液腫瘤科專注於白血病和骨髓瘤診療十餘年,如今已是華南地區血液腫瘤治療的首選科室。血液科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開業2個月以來,穩中求進,目前已經完成10例血液腫瘤患者的移植工作。全科上下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救死扶傷精神而一直努力奮鬥。未來會有更多人,能夠在這裡獲得“第二次生命”。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第二次生命:一個關於骨髓移植的故事

▲母親陪同小新,前往中腫血液腫瘤科吳秉毅教授診室複診

(本文根據真實患者故事採寫,文中小新、王婷均為化名)

文/黃埔院區管理辦公室 揭映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