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平均畝產521公斤 蜀麥830實現高產

2022-03-12由 ZAKER 發表于 農業

父本去雄嗎

平均畝產521公斤 蜀麥830實現高產

四川農業大學師生在試驗田裡採收小麥籽粒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在大邑縣安仁鎮舉行了“小麥新品種蜀麥830規模化生產示範現場驗收會”,透過現場測產表明,新品種蜀麥830豐產性突出,平均畝產521公斤,是四川重溼害麥區產量的一次重大突破。

記者瞭解到,蜀麥830是由川農大副校長、著名小麥育種專家劉登才團隊近年來選育成功的小麥新品種。

四川農業大學共擁有3萬多份麥類作物種質資源,是全國除中國種質資源庫之外擁有麥類物種資源最多的地方。在川農大溫江試驗田,不僅種有許多雜交後的小麥組合,還有許多小麥及麥類作物的種質資源,比如野生的小麥近緣物種——節節麥。試驗田裡一共有300多份節節麥材料,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節節麥看似“雜草”,它一旦從小麥地裡長出來,就往往比周圍的小麥長得更高,和小麥爭奪光照和營養。

繁育出新品種蜀麥830的育種專家劉登才看中的,正是節節麥植株高、灌漿快的特點,他和團隊就是從這300多份節節麥材料裡,找到優異的基因,與現代小麥結合,選育出更多新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取得高產的蜀麥830,正是含有節節麥血緣。

“經過100多年的小麥育種,到現在,小麥的資源利用到了一定程度,小麥育種也到了瓶頸時期,打破這一瓶頸,就要求育種人員從野生近緣物種中找尋更多優異基因,這也是種質資源的意義所在。”劉登才說。

新聞現場

小麥成熟季 師生選種忙

一個小麥新品種,透過許多代選擇繁育才能成功。那麼,小麥的選擇繁育到底是如何進行的?眼下正值小麥成熟的季節,記者來到位於溫江區的川農大試驗田探訪。

剛走進溫江區公平街道惠和村,遠遠就看見金黃色的麥浪,在這裡勞作的有不少頭戴草帽、身穿白色實驗服的川農大師生。在田裡,記者遇上了正在採收小麥籽粒的川農大小麥所教授王益和他的學生柴松嶽。

“這是離我們學校最近的一塊試驗田,騎電瓶車只要5分鐘。”這段時間,王益每天都帶著學生去田裡收小麥。“這段時間要收的材料多,我特地讓小柴把三輪車蹬上。”站在小麥壟間,師生仔細觀察每個植株,王益從株形、株高、麥穗、籽粒、抗病性等標準上指導學生,手把手教他們判斷一個麥穗是否達標,是否有價值投入下一季的種植。

“今年春季雨水多,小麥的赤黴病比較明顯,在篩選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抗病性強的,染病的植株千萬要剔除出來。” 王益這樣叮囑學生們。

勞作間隙,正在攻讀博士的柴松嶽告訴記者,地裡的小麥都是去年11月種下的,小麥越冬後,在今年的3、4月份進行雜交工作,進行去雄授粉,把優秀的父本雜交到母本身上,然後每個麥穗都要套袋,以避免受到干擾。

把同一個組合的麥穗裝進一個袋子裡,放進帶有編號和其他資訊的卡片,再裝入大口袋,裝得多了,再拎到三輪車上運回學校,在空地上晾曬。“如今,騎三輪拉麥子和晾曬籽粒,已經成了我們川農大的兩道風景線!”柴松嶽笑著說。

在晾曬過後還要進行脫粒,觀察經過雜交後性狀是否改良,並透過稱“千粒重”的辦法,對比不同組合的產量,進行綜合考察後,優中選優的育種材料,將被立即送到川農大在康定的試驗基地進行“夏繁”。“小麥生長所需的溫度較低,適合在夏季的高原種植。這樣一來,一年可以繁殖兩季,可以加速材料的選育。”王益告訴記者,他即將帶上選育出的籽粒啟程前往康定進行“夏繁”。本報記者 李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