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家庭平均資產317.9萬元?被平均的我,找到了真相

2022-02-26由 華爾街大牛 發表于 農業

戶均資產317萬你被平均了嗎

這兩天,一份關於中國家庭資產的調查報告引起熱議。

這份報告由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釋出,調查物件覆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餘戶城鎮居民家庭。

報告顯示,住房是我國城鎮居民最主要的資產,我國城鎮住房擁有率達到96%;

而城鎮居民家庭總資產均值為317.9萬元,中位數為163萬元。

北京、上海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甚至達到800萬元。

家庭平均資產317.9萬元?被平均的我,找到了真相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家庭平均資產317.9萬元?被平均的我,找到了真相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資料公佈後,很多人都在感嘆 “又被平均了”、“拖後腿了”。

畢竟,如果馬雲爸爸走進一家酒吧,一瞬間,酒吧裡面的所有人都變成了億萬富翁。

家庭平均資產317.9萬元?被平均的我,找到了真相

平均數(如均值、中位數)是人們最喜歡拿來作為證據的數。平均數似乎是一個人人會用、人人能懂的指標。

但在很多情況下,平均數也是最容易產生誤導的指標,

單單一個平均數,很多時候根本就說明不了問題。

今天我們用通俗、接地氣的說法,揭開“平均數”的詭計。

Part.1

偷樑換柱

的“平均數”

假設你正在尋找房子,而我是一個狡猾的房產中介。

為了抓住這筆生意,我巧舌如簧,費勁心思讓你相信,

附近的居民月收入大約為25000元,

這也許增強了你居住於此的興趣——也增加了你未來丈母孃對你刮目相看的機率。

不管怎樣,買賣最終成交。你在與親戚朋友聊天時,你總會看似不經意地告訴他們,你住在哪兒。

一年後,我們又見面了。

其實我除了是房產中介外,還是一名業委會委員。我正在四處奔走,為阻止物業費上漲奔走呼籲。

我的理由是:我們支付不起各種上漲的費用,畢竟,

附近居民的平均月薪只有4000元。

當聽到那可憐的4000元時,你也禁不住大為吃驚:到底是我現在撒謊了呢?還是我一年前撒了謊?

其實兩次都不能怪罪於我,因為這兩個數字都是合法的平均數,都有合法的計算方法。

兩個數字代表相同的資料、相同的居民、相同的收入。

所有的都相同,但只有一個小詭計——

我每次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數。

當希望資料較大時,我使用的是

算術平均數

,即25000元。這個數字,透過將所有家庭的人均收入加起來,再除以所有家庭總數得到。

小一些的是

中位數

,它能告訴你,一半家庭的收人超過4000元,而另一半家庭的收入低於4000元。

我還可以利用

眾數

,它是在所有家庭收入序列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收入。

因此,當被告知某個數是平均數時,除非你能很明確地瞭解它的具體種類——均值、中位數還是眾數,否則你對它知之甚少。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用均值,什麼時候用中位數?

這取決於你要描述的特徵的取值分佈。

比如像家庭收入這塊。

如果將一個城市所有家庭的年收入列出來,你將發現,這些資料會從極小的值變動到幾百萬元,甚至還能發現一些極大的值,比如上億、十億、百億等。

在這種情況下,分佈將不再對稱。它的圖形會類似於孩子玩的滑梯,梯子急劇升到頂點,而滑道一側則是緩慢向下傾斜,均值與中位數離得很遠。

在這種情況下,中位數也許比均值更能反映“中間”狀態。

Part.2

均值代表“大多數”嗎?

在通常情況下,平均數——無論是均值或中位數,都由於過於簡單,無法代表大多數。

例如,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許多房產是為了滿足統計上的“平均家庭人數”設計的,即建造兩個臥室的房屋。而這種所謂的“平均”家庭,實際上卻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家庭。

這樣的後果是,一些地區大量重複建設兩個臥室的房子,卻低估了其他規模的需求,這是由不完全資訊的統計造成的巨大浪費。

對此,美國公共健康聯合會就指出“當越過算術平均數、而去注意它所不能代表的實際家庭人口範圍時,可以看到3人或4人的家庭(需要兩個臥室)僅佔總體的45%,而35%的家庭是1人或2人,剩下的20%則多於4人。”

因此,

有時候,給出取值的範圍和分佈,比丟擲一個平均數更有用。

Part.3

偏離均值就是“不正常”嗎?

在一些情況下,錯誤地使用“平均數”將會使其變成

強求一致

的統計量。

假設一對父母在某個育兒節目或雜誌上,得知孩子將在某月份學會坐直的資訊,他們會立刻聯想到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到了這個月份還不能坐直,他們就會得出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下、不太正常之類的結論。

從統計的角度看,不管這個“平均坐直月份”是多少,都會有一半的孩子在那時坐不直(假定總體符合正態分佈),進而就一定會有一半的家長將為此苦惱。

如果這些不開心的家長強迫自己的孩子與標準一致的話,很可能產生無法挽回的危害。

如果告訴讀者平均數之外,還給出反映全體範圍的指標,如指出90%或95%的幼兒在多少個月前可以坐直,許多誤會就可以被消除了。

畢竟,幾乎沒有人是“正常”的。

就如同拋100次硬幣,幾乎很難出現50個正面和50個反面的情況。

這些沒有透露範圍指標的資料的欺騙性,在於人們經常忽略“平均數”所反映的事物,基本上是不存在或很少存在的。

所以,比起“家庭平均資產317萬元”,更接近現實的是:

調查的3萬餘戶家庭,資產中位數是163萬元;

80%的家庭資產的平均值達不到300萬;

30個省市中,22個省市的家庭資產平均值沒有達到317萬元。

Part.4

投資中的“平均數”誤區

回到投資中,也常常會看到“平均數”這個概念導致的投資誤區:

第一,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應該在平均數以上。但是作為一個群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從而引發了過度自信的問題。

第二,市場上,到底其他人的收益率平均數是多少。很多時候,我們不僅會高估自己,也會高估別人。

第三,這個市場長期的平均回報率,並非是正確的短期預期收益率。因為市場是波動的,大部分時間並不提供平均回報率。

誤區一、我比普通人優秀

“生活中亙古不變的規律是,只有20%的人能躋身前五分之一。——查理·芒格”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絕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普通人聰明。

反應在投資中,

就是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是那把“鐮刀”,可以“割別人韭菜”。

在股市中,你不用特別聰明,只要比市場上的多數人聰明、能找到接盤俠,那就對了。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均水平,並沒有比別人優秀。

事實上,這一點在普通散戶身上尤為明顯。

耶魯大學前企業投資委員會主席埃里斯曾表示:“在股票市場,不但九成交易都由機構包辦,世上首五十大投資行又包辦其中五成生意。

它們的交易團隊全情投入,訓練有素,個個又都英明神武,而且日以繼夜全力拼搏。說實話,我也不願跟他們較量。”

對於投資艱辛的殘酷現實,埃里斯這番話可說一語道破。

不論是坐盤交易、互惠基金、對沖基金,抑或高頻交易,機構投資者都聘用了大量專業人員,而且裝置先進充足。

這些龐大的人力財力都是散戶投資者面對的強敵;單憑一部連線網際網路的個人計算機,只靠接收電視財經臺訊息,散戶很難勝出。

誤區二、無人知曉的“平均收益率”

有人知道每一年股民真正的“平均收益率”是多少嗎?在大牛市中,大家到底取得了什麼樣的收益率,而大熊市大家又到底虧了多少?

市場另一個謎團是,

被注入水分的平均收益率。

富達基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社會環境中,人們更願意分享他們成功的投資,而不是他們的失敗。59%的人與朋友和家人分享了他們獲利的交易;只有52%的人分享了他們的失敗。

在牛市中大家聚餐,各自分享自己看好的牛股。

每一個股票開啟K線一看,好像都是漲了好幾倍的。似乎一個牛市中,你沒賺5倍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然後,如果有一個人加了10倍槓桿後賺了100倍實現財富自由,這種故事會被廣為流傳。

痛苦來自比較

,我們嘴巴上說著佩服,心裡卻非常不快。憑什麼他能發財我不能,明天我也趕緊入市、趕緊上槓杆。

儘管股市中流傳著“一賺二平七虧”的說法,但我們並不真正瞭解市場上的“平均收益率”是多少。

大部分人會知道兩個收益率:一個是巴菲特年化20%的收益率,這也是絕大多數A股投資者看不上的收益率;

另一個是隔壁老王,或者“我的一個朋友”的收益。

在這個故事裡,老王和我的朋友,牛市裡一年賺了十倍,甚至更多。

即使有人真的在股市賺了十幾倍、甚至上百倍,但這樣的人有多少?而且有多少是屬於“倖存者偏差”。

長期來看,運氣是這個世界最不持續的因子。那些依靠運氣發家致富的人,最終也會均值迴歸。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努力”成為那個運氣最好的人,而非能力最強的人。

誤區三、長期平均回報率=預期回報率

有些人會把長期平均回報誤認為是預期回報。

過去幾十年美股的平均複合回報率在8-10%之間,但是如同霍華德·馬克思在《週期》這本書說的,真正收益率在8-10%之間的年份非常少。

美國股市在過去30年有大約13個年份上漲30%以上,也有7個年份下跌30%。我們經常會忽視市場本身的週期特徵,以為平均回報率就應該是預期回報率。

歷史收益率永遠不等於未來,重要的是歷史收益率的來源是什麼。

Part.5

正確的目標引導正確的行動

很多“平均數”幻象,源自錯誤的投資目標。

查理·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要死在哪裡,那麼我就永遠不會去這個地方。

我們未必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投資目標,但從這些“平均數”對我們的誤導中,我們會明白哪些是錯誤的目標。

不要用“相對收益”做你的目標。

人生的痛苦,許多都是來自比較。

人比人氣死人。投資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自身,而不是外界。另外也要牢記,關注資料不是最終目的,掌握了資料背後的邏輯,才可能複製成功。

市場的長期收益率對應名義GDP的增長。過去100年美國股市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差不多就是美國名義GDP的增長。

股票市場不是讓你短期來發財的。如果以暴富作為目標,那麼任何地方都不太適合我們。但是,如果以長期收益率超越銀行存款,那麼絕大多數國家的股市年化回報率,都超越了銀行理財。

不要線性外推,要明白收益率背後的邏輯。在熊市中線性外推,我們可能錯過佈局時機;在牛市中線性外推,我們會錯把運氣當能力。

相信常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