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全球骨折30年增七成!跌倒是骨折致殘的首要原因

2022-01-25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農業

殘株骨折是什麼病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創傷骨科主任、主任醫師 林漲源 □主治醫師 趙樹山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創傷一科副主任醫師 史長龍

本報記者 張芳

隨著患病人數不斷增多,骨折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柳葉刀·健康長壽》近期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骨折病例約4。55億,比1990年增加了70。1%;新發骨折病例約1。78億,比1990年增加了33。4%。這不僅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甚至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老年骨折發病率升高

新研究使用了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風險因素研究”的框架,比較了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從1990年到2019年的骨折病例數、發病率和健康壽命損失年。結果發現,30年來,骨折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老年人發病率有所升高,女性表現尤為明顯。在20~24歲、40~44歲兩組人群中,男性的骨折發病率均比女性高出50%以上;但當年齡超過64歲,女性的骨折發病率則遠遠高於男性。

除整體發病率外,研究人員還詳細分析了不同部位的骨折資料。在納入研究的12個部位中,新發骨折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腿部(髕骨、脛腓骨或踝關節)、手臂(橈骨、尺骨,或尺橈骨雙骨折)、肩頸部(鎖骨、肩胛骨或肱骨)。

不過,按照健康壽命損失年計算,骨折的解剖部位排名略有不同。第一名為髕骨、脛腓骨和踝關節,其導致的健康壽命損失年遠高於排名第二位的骨盆骨折,究其原因,研究人員認為,這與不同部位骨骼的不同功能,以及受損後的癒合難易程度有關。

2016年,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羅伯特·祖拉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人體18塊骨骼的癒合速度差異。他們發現,手臂處的橈骨骨折,只有2。1%不癒合;腿部的脛骨或腓骨骨折,則有14%出現不癒合問題,這種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問題,有時需要多次手術和清創,或使用骨再生替代品進行治療。此外,骨盆和髖部骨折的殘疾權重遠高於橈骨和尺骨骨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創傷骨科主治醫師趙樹山解釋說,骨折的癒合速度與創傷處的血流豐富程度有關,血流少的部位通常都長得很慢,比如股骨頸、脛骨中段等。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創傷一科副主任醫師史長龍說,我國骨折的患病情況與新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近些年的主要變化表現為:患病人數大幅增加,尤以老年患者增幅明顯,多見髖關節、脛骨、橈骨、腰椎骨折;年輕人常見的骨幹部位骨折則在減少。趙樹山補充說,50歲以下骨折病患的最大特點是男性、外部高能量暴力所致,因為男性更有可能參加危險活動或從事骨折風險高的工作;50歲後,低能量的骨質疏鬆性骨折數量猛增,這與女性絕經後骨量迅速流失密切相關。

跌倒是骨折致殘的首要原因

趙樹山說,我國骨折患者人數猛增的原因,需要從全域性來看。首先是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體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峰值,之後逐漸降低,女性絕經後還會出現骨量的滑坡性流失,尤其容易骨折。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程序加快,必然會伴隨骨質疏鬆性骨折病例數的上漲。其次是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比如吸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2019年發表在《美國實驗生物學協會聯合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吸菸、飲酒等因素可導致破骨細胞增殖,引發骨質疏鬆。此外,肥胖、使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也可能影響骨質,進而增加骨折風險。

史長龍解釋說,骨折致病因素可分為內、外兩類。內因指骨頭本身的狀況,包括骨密度和受力部位特徵。相對而言,骨密度越低,骨質疏鬆程度越重,發生意外後骨折的可能性越高;如果受到衝擊的骨骼剛好處於應力集中的位置,比如髖關節,外力容易匯聚於一點,斷裂風險更大。外因主要指可能導致意外的行為或環境等。臨床上,骨折的創傷按照損傷暴力的大小可分為低能量暴力、高能量暴力。單就外因而言,低能量暴力是指跌倒等生活中的創傷,這類骨折患者以老年人為主;高能量暴力則指外力較大的情況,包括工地墜落、交通事故撞擊、危險性運動損傷等,年輕人更常見。

新研究資料顯示,在與骨折相關的3級損傷原因中,跌倒導致的骨折傷殘損失發生率最高。換句話說,跌倒是骨折導致殘疾的首要原因,其次是交通傷害和機械力造成的意外損傷等。

防骨折是一項綜合工程

防骨折,需要內因和外因雙管齊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創傷骨科主任林漲源教授說,這就需要先從強健骨骼、抗骨質疏鬆和防止暴力入手。

補夠營養,保證骨質沉積。骨骼健康最關鍵的營養素是鈣和維生素D,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800~1000毫克的鈣和400~6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趙樹山強調,年輕人可透過日常飲食攝取鈣,並保證一定的日光照射,以促進身體合成活性維生素D;老年人由於肝腎功能衰退,除遵醫囑補充鈣劑外,最好配合服用活性維生素D以及合適的抗骨質疏鬆藥物。《柳葉刀·糖尿病和內分泌學》近期刊登的一篇綜述推薦,最有利於骨骼健康的均衡飲食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項:每天攝入2~3份乳製品,以滿足部分蛋白質和鈣的需要;每天攝入5份水果和蔬菜,與吃3份以下蔬果的人相比,每天食用超過3份的女孩,骨骼體積更大;限制鈉的攝入。

選對運動,增強軸嚮應力。史長龍說,骨骼和骨骼肌都屬於運動器官,不動就會退化。比如,航天員長時間處於失重狀態,骨骼得不到足夠的力學刺激,承重骨(如跟骨、下肢骨和腰椎骨等)的骨量就會減少。對骨質好的運動,通常是指能使軸嚮應力增加的運動,比如跑、跳、跺腳、深蹲,都能增加腿部股骨、脛骨、腓骨的軸向負重,讓身體不斷增加骨質的密度,以強壯骨骼,有時甚至能逆轉骨質疏鬆。此外,增加軟組織力量的訓練,可以強健肌肉、韌帶,以保護骨骼,增加平衡感,進而降低骨折風險。老年人如果膝關節不好,可以坐在床邊做踢腿動作,以強化股四頭肌。

趙樹山表示,跌倒是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必須引起重視。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可歸結為自身和外部環境兩大類。就自身來說,老年患者通常合併多種疾病,其中眩暈、視力低下、高血壓、高血糖、腦卒中、肌少症等,都會增加跌倒風險。這就要求老人控制好病情,肌少症、眩暈症者儘早就診治療,“三高”患者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就外部環境來說,將室內燈光調亮,在佈局上遵循“簡易”原則,多安裝扶手,做好地板防滑等,均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另有研究發現,有伴侶的老人跌倒風險明顯降低,因此老年人應儘量避免獨居。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已經因跌倒骨折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更高,尤其應做好防跌措施。

社會層面上,新研究也提出了相應建議。首先,擴大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的篩查和治療。趙樹山說,目前我國骨質疏鬆的診斷率僅有30%左右,確診患者能夠接受規範治療的更少。很多人以為,預防骨質疏鬆或抗骨質疏鬆治療,只要多喝牛奶、補充鈣片就行,殊不知,這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於骨質疏鬆,應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及規範化治療。其次,關注可能導致骨折的職業危害,為相關工人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最後,提高汽車安全標準,全面有效貫徹道路安全法,以減少交通傷害導致的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