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研途筆記|沒有一棵樹可以長到天上,沒有一個企業能持續當老大

2022-01-15由 易沃高管研修 發表于 農業

深層次去剖析就有意義嗎

研途筆記|沒有一棵樹可以長到天上,沒有一個企業能持續當老大

研途筆記|沒有一棵樹可以長到天上,沒有一個企業能持續當老大

這個時代,創新與困頓交織,走出至暗時刻,地產人不僅要會經濟學,還要懂神經科學,跳出思維框架,探索前沿新知。

今天的課程中,Michael L。 Platt聚焦神經科學的視角,剖析神經科學如何影響商業創新。張維迎教授深入反壟斷、產業政策和收入分配三個維度,不斷強調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就像張維迎教授所說,企業家精神最大的特質是面對不確定性,能夠基於自己的洞察力,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

Michael L. Platt

《透過神經科學管理創新》

研途筆記|沒有一棵樹可以長到天上,沒有一個企業能持續當老大

▲賓夕法尼亞大學市場營銷學、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 Michael L。 Platt 線上課程

一個成年人的大腦約重1400克,1000億個腦細胞,超過100萬億個連線,數10種化學信使,可儲存1000億條訊息,平均每24小時產生4000種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器官。

因此可以說,大腦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始源,也有人將大腦稱之為“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物體”。

人們往往把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甚至有“左腦科學家,右腦藝術家”的說法,但Michael L。 Platt表示,這一理論並不正確。他認為,大腦確實存在著專注和創新兩個區域的腦回路,一種開啟另一種就會關閉,但它們不在左右腦,而是分佈在腦內。事實上,左右腦是被整合在一起工作的,主要分為創造區域和任務區域,這是大腦的運作方式。

作為賓大整合知識(PIK)教授,Michael L。 Platt在賓大醫學院的神經科學系、沃頓商學院的市場營銷系以及文理學院的心理學系工作教學,主要研究從神經科學到商業實戰的應用,尤其是組織決策與管理、市場營銷和創新等方面的問題。

Michael L。 Platt認為,神經科學可以應用於商業領域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人力資源和人才評估方面,神經科學可以用來提升組織的協作能力,還能夠用來識別更具有創造力的人。

其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神經科學可以透過檢測人類大腦在受到外界刺激後的反應,配合相應的分析模型,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並對人們可能的一些行為進行預測。

但同時,Michael L。 Platt也強調,雖然神經科學有用,但是就目前的發展水平而言,還遠遠達不到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樣——按一個按鈕就能輕易改變人們的行為或思想。

神經科學觸及人類決策的本源,Michael L。 Platt的課程顛覆了同學們許多既有的認知。或許這一領域是陌生的,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能跳出條框,以擁抱新知的態度,拓展思維的廣度。

本次課程,Michael L。 Platt的分享聚焦於神經科學如何改變我們對決策、創新等方面的思考:

創新是商業成功的關鍵。調查資料顯示,更具創造力的公司更具有商業優勢。好的創造力可以推動公司營收的增長,也可以創造更大的市場份額,甚至在波動的市場中表現更好。

創造力很難獲得,這意味著在招聘時,HR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尋找具有創造力的職員。調查資料顯示,每6位面試需要創造力職位的候選人中,只能找到一位合適且擁有創造力的員工。

在音樂領域,均衡器的按鈕可以改變音樂的頻率。人的大腦就如同一個均衡器,完成不同的工作就像製作不同型別的音樂,你需要在均衡器上設定不同的數值。

人們通常認為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分析式功能,右腦負責創意式功能。但事實上,左右腦是共同工作的,只不過大腦的不同區域功能不同,在執行工作過程中,相應的區域功能會被啟用。

當大腦中某一區域被啟用時,其他區域就會被關閉。在進行回覆郵件等常規工作時,需要專注力,那創新網路區域就會自動關閉。這意味著想要創新,就需要關閉執行常規工作的區域。另外,短期壓力會推動創新,但長期壓力會摧毀創新。

鍛鍊和冥想不僅可以減輕壓力,保持身心健康,還有助於啟用大腦的創新網路,預防阿爾茲海默症等病症的出現。因為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當大腦脫離當前的工作狀態,進入自由化,會更利於產生創新的想法。

與過去相比,人們保持注意力的時間大幅下降。這並不是大腦發生了變化,而是我們周圍環境更豐富,資訊切換成本較低,資訊的多樣化會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同時,大腦會根據周邊的環境變化做出調整和適應。

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人們創造力的數值會逐漸減弱。資料顯示,年輕人的創新力、探索力優於年長者,所以在工作中,領導者可以考慮將更有創新性的工作分配給較為年輕的員工。

神經多樣性的表型(neurodiverse phenotypes)可能有助於解決人才危機。多動症、自閉症等人群雖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但在其他方面或許極為突出,如智商高、更具創造力。過去他們可能會在常規的招聘流程中失去工作機會,但現在企業可以選擇利用他們的專長解決人才危機,將人才各盡其用。

張維迎

《理解市場經濟》

研途筆記|沒有一棵樹可以長到天上,沒有一個企業能持續當老大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維迎

市場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但是主流經濟學裡沒有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經濟學家不理解企業家精神,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正規化本身就排除了企業家。

經濟學談的決策,是科學決策,是基於資料和計算的,而企業家決策不是基於統計模型,不是基於計算,而是基於判斷的、分散的決策。不同企業家按照自己的判斷做出決策,並透過市場來進行論證和試錯。

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知識和資訊分散在不同人的頭腦裡,每個人只有有限的區域性知識,決策離不開想象,離不開猜測,因而離不開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有很多定義,包括不循規蹈矩,破壞規則,這需要勇氣。

企業家精神所表現出來的不確定和創新性,使它更適合於相互糾錯的市場經濟。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理解經濟增長的關鍵是理解企業家精神如何發揮作用,不能離開企業家精神談經濟增長。

管理是在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求解,而企業家決策是改變約束條件本身。對企業家來說,約束條件是可變的。

古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普通人而言,沒有米就做不出飯。但對企業家來說,要想做飯,就一定能找到米,即使找不到現成的米,也可以找生產稻穀的農民。事實上,正因為大部分人因為沒有米就放棄了做飯,企業家做的飯才能賣出個好價錢。

100 多年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企業家有超越利潤的目標。

企業家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企業家需要透過賺錢生存下去,而真正偉大的企業家,他的目標不只是賺錢這麼簡單。或許只有少數人會成功,但也正是那些少數派的偉大企業家,他們的成功帶來了更好的產品和技術,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大部分經濟學家並不理解市場,這是因為經濟學家不理解企業家精神,主流經濟學正規化已經排除了企業家,企業家似乎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經濟學決策是科學的決策,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依靠資料和精準計算,得出唯一的最優解,而企業家決策不是基於計算,而是基於企業家的心智、想象力、警覺性、自信心、判斷和勇氣,追求的也不僅僅是利潤,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市場的核心就是企業家,但真正的企業家數量少之又少。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是做原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按照常規習慣做事情,最多可以做到科學決策,而大多數的企業管理人都是科學決策,這與企業家不同。

自由競爭不會導致真正的“壟斷”。自由市場總是存在充分的競爭,因為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從來不會讓在位的企業高枕無憂。唯一要反的壟斷是強力施加的壟斷,也就是部分企業享有的特權,比如像准入限制、特許權、財政補貼、融資優惠等等。

反壟斷與創新並不相容。因為按照經濟學的標準,任何創新都是壟斷,那麼經濟學家所講的“壟斷”,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創新。

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做到持續壟斷,因為企業家精神本質上是競爭性的。任何企業都不可能靠現有的產品和技術維持壟斷地位,除非他們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為消費者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企業家也會犯錯誤,但自由競爭會迫使企業家不斷髮現錯誤、修正錯誤,同時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發現別人的錯誤就是自己賺錢的機會。如果企業家不修正錯誤就會走向破產。

市場經濟的真正優越性在於:讓那些野心勃勃、有強烈的權力慾望、追求流芳千古的理想主義者,只能透過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慾望,而不給人類帶來災難,至少不帶來巨大的災難。

利潤是什麼?是別人(員工、消費者等)剩下的東西,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拿到利潤,而利潤也是一種責任。市場中只有企業家的利潤可能為負,其他相關利益者的收益不可能為負,除非企業破產,但企業破產進行清算時,也會優先償還債務。

研途筆記|沒有一棵樹可以長到天上,沒有一個企業能持續當老大

▲易居沃頓案例研究與教育基地執行秘書長 馬彥文

最後,易居沃頓案例研究與教育基地執行秘書長馬彥文對本模組課程做了總結:

“5位中美企業家、教授和經濟學家帶來了2天高密度課程。

宏觀面,張維迎教授深入淺出地幫助大家廓清和正確理解市場經濟。

中觀面,一是賓大沃頓教授Michael L。 Platt 帶了透過神經科學管理創新的跨學科前沿科技內容。二是馬紅漫博士告訴我們將迎來怎樣的2022,對政策和產業熱點進行了解讀。

微觀面,韓置和司徒文聰兩位首席操盤官,透過案例覆盤,使得我們更深刻了解新世代群體,在具體商業案例中實踐長期主義,創新開啟增量時代。

至此,易居沃頓PMBA-10期國內部分全部學程完成。”

他表示:很多企業的失敗一是違反常識,二是對週期的漠視。PMBA長達6個月的學習,實質意義上就是在擴充套件視野、提升認知。

“1925年,前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發表論文《經濟生活中的長波》,提出‘康波週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過程存在一個以六十年為一輪迴的長波動週期。

長波週期在雖然在理論界一直備受爭議,比如,為什麼是60年而不是50年或70年,影響長期波動的原因到底是技術變革還是人口增減……不過人們仍然承認這個理論的模糊正確性。用康波週期理論投射觀察自1978年之後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產業,會發現,今日中國、以及今天的中國房地產業仍行走在康波週期後半程。

我們能否在回落和調整中完成轉型升級?我們的景氣長線到底能夠持續多久?說到底取決於我們必須放棄過去短週期思維的慣性,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房地產經理人的共同努力。”

最後,馬秘書長祝願各位同學和所在公司都能夠在2022新的一年裡挺得住,活下去,穿越這輪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