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2022-01-12由 灝史渺如煙 發表于 農業

不虔誠什麼意思

前言

聖王是聖與王的結合,此處的王一般指的是擁有權位的君主。君主揹負著統一天下的使命,承載著人們追求安定生活的願望,因而君主人選至關重要。唯有道德完美、十全十美的聖人才能夠擔此重任,在他們掌握勢位之後,就是荀子眼中的聖王。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簡介

荀子認為“聖王有百”,但荀子同時又認為:百家之說,不及后王,則不聽也

先秦諸子皆言聖王,其中荀子所言聖王最多。荀子認為“聖王有百”,但是卻只存在於過去和過去的過去,概括來說就是先王和后王,並指出現實社會不存在聖王。那麼荀子對於先王、后王的態度如何,關於這一點學者進行過多方的討論。

先王和后王之別緣由,在堯舜禹之前也存在賢能之人,但時隔太遠,所以就以堯舜禹為先王來學,那麼為什麼放著先王的政治措施不學習,而是要要學習堯舜禹之後的后王,這也是因為時間間隔太久的緣故。時間一旦久遠,再完善的措施、政策也會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簡略不可用,尤其是會脫離當時當地的實際。

有的人認為荀子是反對法先王的,主張法后王,這點是有失偏頗的。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畫像

“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認為先王之道,很值得我們效法學習,先王是製作禮義者,因而凡是不符合禮義,不符合先王說法的言論都是奸言奸說,這裡體現了荀子主張法先王,時代會變化,但是出於先王之時的道,永遠都是至高無上的真理。

但荀子同時又認為:“百家之說,不及后王,則不聽也。”他更加強調法后王,這裡的法后王並不是對先王之道德變化,道是不變的,變得只是具體的政策、措施。這些政治原則中符合常規慣例,那麼就可以實行;一旦違背了這些慣例,就會帶來不清楚。

這裡所說的常規慣例就是指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是君主治理國家的依據,它就像人們前行的標度,只有遵循先王制定的禮義,按照先王之道辦事,才能實現大治,否則社會就會陷入混亂。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畫像

先王、后王,在荀子看來都是效法的榜樣,荀子主張法先王和法后王並舉,聖王最大的表現就是依照禮義行事

但是對於具體的措施、原則,因為先王據今年代久遠,則不能死板地遵循先王時候的措施,而要因時因地變化,法先王的道德,法后王的政令,無論是先王還是后王,只要其政策措施有利於安定百姓,穩定社會大局,就是值得法的物件,所以先王、后王,在荀子看來都是效法的榜樣。

荀子主張法先王和法后王並舉,法先王就是效法先王之道,仁義之統,法后王則是對夏商周三代之聖王的效法,尤其是對周朝具體政治制度的效法。同時荀子並不拘泥於固有的傳統,而是跟隨實際情況的變化,相應地作了調整,如在主張王道的同時,並不反對霸道,甚至主張在目前無法實現王道的情況下,先實現霸道。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名句

天子即王的人選,至關重要,天下的事物太過繁重,如果不夠強大就不足以擔任;天下之大,如果不是有非凡的辨別能力,就不能夠分辨;人太多,明辨能力不強,民眾就難以達到和睦。想要這三方面都做到完美,只有聖人才是最理想的人選。唯一的區別就是是否得勢,因而得勢的聖人即聖王,才是最完美的治理天下者。聖王具有聖人的一切優秀品質。

聖王最大的表現就是依照禮義行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首先,聖王是

禮義的

制定者,透過制定禮義,劃分等級,分配財物和物質生產資料,調節各階層關係,防止社會混亂,保證社會安定。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生平

禮義是天地生存之本,禮法二者雖然不可偏廢,但歷來對禮的重視程度都要超過法

禮義是天地生存之本,是先祖之本,是君王統治國家的根本。追溯先王的美德,探求仁義本質,就必須

學習禮義

,學懂了禮義,也就搞懂了聖王與禮義是天生天長,互為因果的關係。

社會的混亂,單純靠禮是無法達到治理的目的,這就需要法來約束。聖王主張禮法兼採,首先透過禮義教化百姓,進而透過法律治理社會,嚴重的就要透過刑罰來禁止不法行為,這樣天下才能歸於大治。聖王將禮法二者結合,才能使社會功能達到最大化,希望透過法將人們引入到正確的方向上來,禮仍舊是根本,應當將二者在實踐中結合起來。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畫像

禮法二者雖然不可偏廢,但歷來對禮的重視程度都要超過法,“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是君主用來衡量社會的基本準則,法只是禮的補充和輔助手段,或者說是具體手段,一切的法律決斷都要符合禮的規定,法只是禮的具體表現。荀子在分析禮法重要性時,認為法是依據禮而產生的,禮是法產生的依據。

只瞭解古代與只瞭解當下,只認識到其中的一個方面,都會帶來禍患。一般的人總是會被事物的表現或者是事物的一方面所迷惑而忽視了整體,聖王認識到了這種片面性,領悟到了矇蔽的危害,因而能夠全面地看待問題,並不會為表面或者某一方面所矇蔽,並透過道來權衡事物。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亂世禮法》

總結

聖王對萬物早已瞭然於心,沒有什麼是看不到的,沒有什麼看到又不能評論的,沒有什麼評論了卻不恰當的,處於室內就能掌握整個天下,生在當世卻能暢談遠古,他透過萬物的表象就能夠看到其本質,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度,甚至精通整個宇宙,這是對聖人,也是 聖王的極大讚美。

他們看待事物不被片面、表象迷惑,以道為標準。這是聖王在思想境界上面的優勢。聖人總是整整齊齊,有條有理,謙恭有禮,受人尊敬。

荀子心目中聖王即聖人,聖王在思想上有崇高境界,還時刻裝著百姓

《荀子》

聖王除了在思想上有崇高的境界,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時刻裝著百姓,為百姓辦事, 聖王有著高尚的品德,善於法先王為自己所用,根據世事變化而變化,一切遵禮辦事,一旦時機成熟,用心全力建功立業,安定百姓,全天下的人團結一心,這就是聖王要做的事情。

總之,在荀子心目中,聖王即是聖人,他們擁有共同的思想品質,同樣高尚的道德素養,是

禮義之

道及其治理經驗方法的大集合,是人道的樞紐,是天下人學習的榜樣,是追求知識的最高境界。

參考內容來源:《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