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談藝錄丨捐2500萬打造書法界諾獎!為何是浙江人周慧珺

2022-01-01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農業

珺五筆怎麼打

2018-08-09 17: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慧

談藝錄丨捐2500萬打造書法界諾獎!為何是浙江人周慧珺

8月8日,“周慧珺杯”上海市中青年冊頁書法大賽作品展在上海文藝會堂開幕,本次大賽旨在繼承和發揚周慧珺獨樹一幟震鑠書壇的書法藝術與人格魅力,為迎接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展在上海成功舉辦打下基礎。

在這裡,我特別想說的不是展覽,而是“周慧珺杯”基金的設立者周慧珺先生帶給當下書壇的意義。

那麼,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周慧珺何許人也?

周慧珺,1939年出生,浙江鎮海人。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她,不僅是浙江人的驕傲,更是中國書壇的自豪。1974年,35歲的周慧珺受朵雲軒之約,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字帖中那剛健俊逸的墨跡令人耳目一新,驚歎折服,幾年內連印十多版,創下印數一百多萬冊的空前紀錄。

“人生一世,書法之外並無所愛。”周慧珺是幸運的。

可以說,周慧珺是中國書壇的一面旗幟。在中國古字帖幾乎“斷層”的年代,她用翰墨芳華連線起了中國人骨子裡對書法的熱愛,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而且,這樣的影響還將在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的筆尖上傳遞下去。

一生所鍾愛,至有所不能,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時年80歲的周慧珺說,生命的衰微,並不可怕。唯其鍾愛一生的書法事業衰微,才是最可怕的事。

於是,就有了拿出2500萬元創立書法獎勵基金的義舉。今年5月26日,上海周慧珺書法藝術基金會舉行了成立儀式。周慧珺個人為藝術基金會捐獻2500萬元,用於重獎在全國各類大展、大賽以及上海市級大展和以“周慧珺杯”命名的大賽上獲獎的優秀作者,資助並促進書法藝術的普及與交流,以激勵年輕人為振興書法努力拼搏。

周慧珺此舉,出乎業界很多人意料。但其實,對了解她的人來說,又在意料之中。不為更多人所知的是,周慧珺在擔任上海書協主席11年間,沒有辦過個人展覽。在汶川大地震後,上海市文聯組織捐款,她又把30萬人民幣現金裝在一個黑色塑膠袋裡,錢悄悄地拿來,人悄悄地回去。

如今,又捐出2500萬元設立基金,是多還是少?我想,相比於時下一些書畫家醉心於方尺之價,傾心於漲跌之市,可謂天壤之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義利之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而且,二者不可以兼得。書界的特別之處恐怕在於,書而成文,文以載道,這當然是義舉。但書法作品本身又有其市場價格,可買賣,甚至炒賣,這無疑是利道。

大道之行,夫復何求?周慧珺給出了她的答案:方尺之間有道義,潑墨之處見真情。

微斯人,吾誰與歸?在重名重利的當下書壇,我想周慧珺的意義在於:

年輕的周慧珺,在所處的時代裡,曾經碰上了書法最為寒冷的冬天。然而,在這個冬天裡,她卻點燃了一把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把火的意義不同尋常。

中年的周慧珺,又遇上了書法有史以來,最為火熱的夏天。對於已經享譽全國、成為書壇領軍人物的周慧珺而言,任重而道遠。

老年的周慧珺,雖不善言辭,不會說教,不會鼓譟,她是以藝術上、人格上的“獨善其身”來告訴人們:什麼是傳統?什麼是創新?什麼是她心中所應該具備的書法內涵。

未曾與周慧珺謀面的人更不會知道,周慧珺從中學時代開始就類風溼關節炎的困擾,求醫問藥多年而無果,晚年靠手術置換人造關節方得行走上的自由。人道是慢性病最為磨人,周慧珺一生為疾病所掣時,卻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書法上也始終不曾懈怠。因為,她的一生一直有書法相伴。

她即高貴典雅,卻依舊平凡如初。

數十年來,不少藝術家如流星曇花般轉瞬即逝,周慧珺卻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目光、思想和筆觸,沉浸流連在古老博大的書海之中,並執著地尋求構築著屬於她自己的新鮮境界。她的名字和她的書法,早已遠揚海內外,成為被人們喜愛的當代書法大家,成為這一代人的驕傲。

然無論如何,對於書法界而言,周慧珺時代終將過去;就周慧珺自身而言,她是值得自豪的,因為無愧於這個時代。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可以肯定:人們不會忘記曾經有那麼一位身患殘疾的周慧珺先生,在中國書法史上抹過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