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2023-01-25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怎樣確定土的名稱

如果可以穿越,四阿哥胤禛回來,找到自己當年的王府並不難。他可能會驚訝,雍和宮旁這些院落,得了什麼“駐顏術”,居然300多年過後還有當年的風采。

今天的雍和宮不再是全國首寺,而是群眾的文化客廳。雍和宮大街就是通向這座客廳的文化長廊。順著大街由南向北走,人們能感受到兩旁房屋外觀在改變,從民國到明清,歷史在這裡濃縮為一段街道。走過這條街後,彷彿上了一節沉浸式的歷史課。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首開集團房修一建築公司的建築師們是這節歷史課的編制者之一。雍和宮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程是東城區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首期示範專案。這裡與北京中軸線相伴,是展示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首都風貌的一扇重要視窗。老師傅們手把手帶著徒弟,從2018年5月到2019年9月,用了500多個日夜,拼接起一段段歷史基因,打磨出慢街素院,集納起儒風禪韻,塑造出賢居雅巷,佈置好了一座令人眼前一亮的文旅客廳。

雍和宮大街“病”了

北京舊城別稱“八臂哪吒城”,南面正陽門是頭,北面安定門是一隻腳。崇雍大街南接天壇,北抵地壇,是相伴中軸線的一條重要城市次軸,貫穿老城南北的主幹道之一,可謂是一條“天地之街”。雍和宮大街位於崇雍大街北段,像是“八臂哪吒”的一條腿。

這條“腿”病了。改造提升前,首開房地集團所屬房修一公司專案經理趙斌走在這條街上就是這種感覺。“屋頂都是廣告牌匾,雜亂無章。外立面經過一次次‘貼皮’裝修,很不美觀。還有很多小二層、外接違建,根本看不出建築原來什麼模樣了。”

人病了要打針吃藥,一條700年的老街病了,怎麼辦?承接修繕任務的首開古建修繕團隊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幾十年來,以古建修繕為特色的首開房修一公司先後承擔了中南海懷仁堂、天安門、頤和園佛香閣排雲殿景區、恭王府、北大紅樓、北海團城、故宮武英殿及角樓等眾多國寶級單位的修繕任務,然而這一次顯然和以往有些不同。

接手雍和宮大街修繕專案時,趙斌已入行十年。他大學時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專案管理,2009年進入首開房修一公司後,參與了很多重要古建修繕工程,感覺像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學習深造。白天跟著老師傅在工地上摸爬滾打,晚上拿著古建修繕規範條文和專業書籍閱讀,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趙斌覺得自己慢慢入門了。

雖然有了十年的積累,但站在雍和宮大街街頭,望著兩旁雜亂的違建、參差不齊的小門臉和五花八門的店鋪招牌,趙斌還是有點發懵。“以前修繕的基本都是單體建築,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整條街。”趙斌發現這條大街上很多房屋都有自己的特點,必須有針對性的逐一制定修繕方案。如果以前的工程是養護一盆花的話,現在就要照顧好一整座花園了。還要讓花園裡的每一朵花都展現出最真最美的一面,實現百花齊放,奼紫嫣紅。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在首開房修一公司雍和宮大街修繕專案團隊中,有著20多年古建修繕經驗的李慶樹是技術負責人之一。據其介紹,整個雍和宮大街提升工程全長約1130米,分兩步完成。2018年5月,一期工程啟動,從北二環到國子監路口,全長約470米。這一步主要是對建築風貌整治與提升,整體設計風格以傳統四合院居住風貌為主,比較統一,街道外立面青磚疊砌,恢復紅窗灰牆京韻,再現“慢街素院”。到了二期,強調要把不同歷史時期建築風貌的豐富性展現出來,而每個院落的風格情況都不一致。

李慶樹說,古建修繕工程與新建工程相比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前期制定好的方案,在入場施工後還會出現很多變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修繕修繕,扒開了看’。”雍和宮大街修繕專案需要拆除違建達108處。有35處105間危房要落架大修。還有6處24間房屋要挑頂大修,需要修繕門樓及拱券門也達到35個。2019年4月,二期工程施工進場了,參與各方才發現,違建拆除後,原始建築的樣貌超出想象。

一房一策逐一問診

歷史上,雍和宮最早為雍正皇帝作貝勒和親王時期的府邸,也是乾隆皇帝出生和長大的地方。王府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後來升格為行宮,最終改為皇家寺院。而雍和宮大街的形成還要向前追溯,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太廟後,西鄰國子監,構成左廟右學規制。明朝這裡屬崇教坊,稱集賢街。這樣,雍和宮大街的年紀就有700多歲了。

雍和宮大街北側最初便以居住為主,向南與東四北大街相連,東四北大街是繁華商業街,建築也逐漸向商鋪過渡。大街從北向南,建築從古樸四合院民居向中式鋪面房、民國風建築、民國風商鋪過渡。

違建全拆了之後,大家發現,兩側的平房基本是普通民居,不少都翻建過,有保護價值的不多。初版施工圖與實際出入很大,怎麼辦?李慶樹說,這時首開古建修繕團隊豐富的施工經驗發揮了關鍵作用。設計師團隊和施工團隊一道,挨個建築研究,根據不同的問題,協調多方現場辦公,深化設計,不斷地修改、細化施工圖,一房一策,層層推進修繕。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雍和宮大街62號,這處院落給趙斌留下深刻印象。拆違後,露出了拱券門窗,包括兩扇窗戶、半扇門,是典型的民國風格建築。這樣的建築,風貌如何保護?討論後決定依據現有半扇門的樣式,把整座門全部恢復。這樣的活兒,只有技藝高超的瓦工師傅才能完成。施工團隊裡有一位叫劉清泉的瓦工,是一位有經驗的師傅,他找來老磚,根據原有半扇拱券工藝做法,手工砍磨精心製作,將拱券門修補完整了。再根據修繕好的門窗,推斷出其它門窗的樣式,最終把62號的門窗全部恢復了出來。

在62號落架施工時,還發現了老城磚。工人按保護性拆除要求,手工把這些磚挖掘清理妥善儲存。趙斌分析,雍和宮背靠北二環,這些城磚很可能是當年拆除城牆時,居民撿回家蓋房子用的。這些老城磚清洗以後,被用到62號的臺明位置,那是房屋臺基上最顯眼的地方,行人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到牆根上方像腰線一樣的一排老磚,略顯殘損斑駁,厚重的歷史感自然流出。

雍和宮大街101號在62號斜對面,隔街相望,這處院子也給施工團隊出了個不小的難題。落架以後才發現,原始地基竟然是梯形的!要把梯形變成長方形,要麼增加面積,要麼減少面積。增加不符合政策,減少損害居民利益。怎麼辦?趙斌和團隊一合計,想出的辦法是在保持房本面積不變的基礎上,對北側牆做填充,這樣既保證房子是見方見正,又沒有減少面積。改造前,101號屋頂前坡後平,從風貌的角度考慮,設計師將其設計成兩坡勾連搭。但施工時發現,這個房子平頂的進深太長,要起脊跨度太大,做不了勾連搭。根據經驗,做成了盝臺頂,既解決了風貌,也有可操作性。

133號和135號,兩個門牌挨著,三間房子連在一起。133號是一間公房,135號兩間是私房。經鑑定,135號是危房,需要落架維修。但公房的南牆借用了私有危房的北牆,公房南牆的位置只有梁和柱,如果私有危房落架的話,公房就少了一面牆!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案。私有危房不全拆,留一面牆,但這老牆安全存在風險。如果給公房再砌一堵南牆,就會使房屋的使用面積減少,居民肯定不樂意。經過結構鑑定方、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街道專案工作組反覆研究,最終決定,先給公房南牆位置的柱基做加固,砌一面臨時牆,等私有危房施工結束,再拆掉臨時牆,尊重歷史,兩家繼續共用一堵牆。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幾百年歷史沉澱在這100多間房子上,無數次的修繕讓它們最初的妝容早已隱藏在泥瓦和灰塵之下。此次整治提升過程中,首開房修一公司的施工團隊像在拆盲盒,不知道除卻違建之後的房屋會呈現怎樣的結構,修繕方案該如何調整,只能憑著經驗“見招拆招”。好在萬變不離其宗,傳統建築形式的工藝手法是不變的。

溝通別怕費嘴皮子

李燕群也是施工團隊的技術負責人之一,20多年的建築行業從業經驗告訴他,雍和宮大街修繕的難點除了因房施策,完整保留各個時期歷史風貌外,還要做好與居民的溝通。“這條街上的房子修完了還要住人,不能光顧美觀,還要考慮實用。”李燕群說,修繕100多間房就要和100多個房主去溝通,怕費嘴皮子這活兒絕對幹不成。

住戶以老年人居多,一開啟話匣子就收不住。解放前什麼樣,50年代都有什麼,他們對這些老房子很有感情,訴求也多,聊起來滔滔不絕,為修繕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資訊。可要滿足這些訴求,施工也相應增加了難度。要照顧老住戶的情感和利益,更要最大限度恢復歷史風貌,這條“中和之路”得摸索著走。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就拿門窗來說,雍和宮大街上的門窗式樣不能天馬行空,但強制規定不許用什麼樣的門窗也不近人情。為了讓居民有參與感,且能保證整體基調,專案組製作了一份“門窗選單”。按中式、民國等風格設計了多種樣式,再輔以不同顏色搭配,足足做出48款門窗供居民挑選。

這些門窗主要為傳統的支摘窗。門窗上的欞條圖案採用龜背錦、燈籠錦、套方、萬字格等古建傳統圖案,色澤也為紅、黑、棕、綠的傳統色調搭配,顏色和圖案按規制組合後,居民和商戶可以依據整體風格選擇。專案部耐心入戶調查,聽取住戶意見,選擇其滿意的套餐,然後記錄在案。雖然工作進展較慢,但終究能夠讓住戶選擇到自己滿意的樣式,從根本上也杜絕了返工浪費現象。最終的整體效果遠看好像風格一致,近看則各有千秋,和而不同,規避了千篇一律的毛病,同時也更加真實的呈現出老城的衚衕風貌。

窗戶尺寸原本設計為一樣大小,但施工中發現有些房屋狹長,進深較大,採光存在問題,於是又根據實際情況對窗戶大小進行了調整。還有居民反映,木門窗不如斷橋鋁保溫,可從風貌上看,又必須使用木窗體現古樸韻味。專案組集思廣益,便在部分居住型四合院上應用了內側為斷橋鋁節能門窗,外側為木質門窗的雙層結構,兼顧了實用與美觀。

這次修繕讓年輕的趙斌體味到,街區改造施工與其他工程施工的思維模式是不同的,可以說事事關乎民生,施工過程中與住戶的和諧相處就是一門學問。有的住戶每天都會來“驗收”成果,有的還會研究施工圖紙,甚至對工人提出各種各樣的意見,畢竟作為工程的使用者,他們的評價和滿意度也是檢驗修繕成果的一把尺子。施工中常常要做群眾工作,和住戶進行溝通。針對他們的需求,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儘可能幫他們去實現一些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改善。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方家衚衕是雍和宮大街沿線一條知名衚衕,過去由於衚衕口常被車輛佔據、風貌較差,豐富的歷史資訊不易被行人察覺。專案組透過挖掘歷史資料,發現清代造幣廠寶泉局舊址曾在此處,便設計了一處“寶泉匠心”景觀節點。透過地面特殊的鋪裝設計,體現寶泉局造幣及方家衚衕的機械製造歷史。另外透過研究老照片,意外發現衚衕口的房屋曾經是一處非常有特色的歷史建築,在與商戶反覆溝通後,結合現狀的建築使用功能進行了恢復性修建。如今,走出方家衚衕東口,會看到身旁是一座充滿民國風的小院,腳下則是金屬不鏽鋼板鋪裝的時間軸,記錄著這條衚衕的過往。海京鐵工廠,1929年;北平第一機器廠,1945年;第六機械所,1948年……走在這樣的路面上,會讓人感覺時光的足跡也在一路向前。居住環境風貌由雜亂變得有序,而且充滿了文化味道,讓居民和商戶很是愜意,對修繕工作更加支援配合。

匠人心血粘結歷史基因

相比一系列國寶級文物古建修繕,雍和宮大街修繕工程表面看算不上“大製作”,更像是一部情感細膩的“市井生活劇”。專案團隊運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蘊藏著一個個歷史片段的房屋門窗拼接起來。施工中邀請業內專家現場指導,透過砌築“風貌保護樣板牆”,直觀展現出“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整個工程舊材料利用率達80%以上,還有不少老磚要到外地採購。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雍和宮大街修繕完工後,無論是住在這裡的居民和商戶,還是走過這裡的行人旅客,都覺得有那種感覺了,那是北京老城應有的感覺。每一塊磚瓦,每一道牆,都洋溢著那種歷史味道。

那種歷史感的營造離不開匠人精神的傳承。李燕群記得自己學徒的時候,師父讓磨一塊磚,磨成什麼樣師父不說,就讓你一塊一塊去磨,磨完了就被師父順手扔了,直到磨出像樣的、能用的為止。李燕群覺得那時磨得不止是磚,更是自己的性子,是手藝,是功夫。傳統工藝沒有複雜的理論體系,老師傅們就是要把那種手藝,那種理念,那種執著,那種精神,和著血汗,磨進後輩的記憶裡。傳統建築這行,也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幹這一行要是偷奸耍滑,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手藝。”

二期修繕工程的攻堅階段,正是北京最熱的七八月份,老百姓開著空調坐在屋裡不敢動。工人們得頂著太陽,在烤箱一樣的施工圍擋裡忙著“雕樑畫棟”“磨磚對縫”,李慶樹認為,傳統匠人的一種重要品質就是吃苦耐勞。“怕吃苦幹不了建築。”作為專案管理者,他一天要在1000多米的大街上走幾個來回,每個施工的院落都要照顧到了。渾身汗如雨下,走不動了,坐在地上就是一個水印。

雍和宮大街修繕工程一期完工後,傳統四合院組成的歷史街區,與“儒風禪韻”的景觀設計融合在一起,地面上鋪著各處拆下來的老磚,走在上面,讓人感到柔軟、舒適。這種歷史氛圍讓人流連忘返,不僅晚上到這裡散步遛彎的居民多了,平時還有不少來拍婚紗照的新人。李慶樹看到這些會備感欣慰,他覺得市民對雍和宮大街修繕工程的認可是對建築師們的最好褒獎。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他們拼接起雍和宮大街歷史基因

如今,雍和宮大街修繕完工已近三年。趙斌偶爾會帶著女兒來這裡散步,他會指著一處“蠻子門”,講述工人們是怎樣像拼積木一樣,使用老磚老瓦復原這座門樓。他也會指著一座古樸的店面,告訴孩子,怎樣帶著工人,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把附著在上面的違建一點點拆除。聽到這些故事,望著這條從古裝電視劇裡“穿越”出來的大街,小姑娘會瞪大眼睛喊:“爸爸真棒!”這種感覺讓趙斌心裡美極了。

李燕群也經常會回到雍和宮大街,他會特別留意過往行人對這條街的評價。“最怕聽到有人說,這活兒幹得不對。”李燕群說,這些年古建修繕專案做得越多,越發現其中的博大精深,要學習的地方太多。因此不求別人誇讚修得有多好,就怕有的地方做得不到位,讓傳統工藝的傳承在自己手上出了問題。“對一個古建從業者來說,傳承是最大的責任,不能讓那麼好的手藝在我們這一代走樣啊!”

【首開修繕小檔案】

專案名稱:雍和宮大街

年齡:700年+

修繕範圍:拆除工程、建築風貌提升、危房修繕、示範院落提升、景觀工程、交通工程等

【建築故事】

五朝故都北京,到處都散落著舊都遺蹟,在北二環東北角內側的雍和宮大街,就並列著三組規模龐大的古建築群。西面那組,覆蓋著標誌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黃色琉璃瓦,基高殿大、規制整齊,那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和祭祀孔夫子的場所孔廟。東面那組灰瓦紅牆、格局嚴謹,則為元、明、清三朝京師“八大寺院”之一的柏林寺。在兩者之間,坐落著另一組與之風格迥異、巍峨壯觀的古建築群,在一片土灰基色之中,格外凸顯其輝煌莊嚴的皇家氣勢,這裡就是清代朝廷首寺——雍和宮。明朝這條街屬崇教坊,稱集賢街,清朝屬鑲黃旗。後因雍和宮在此,民國三十六年(1947)稱雍和宮大街。

【守護者說】

首開房地集團所屬房修一公司雍和宮大街專案負責人趙斌

雍和宮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屬於大型修繕工程,涉及專業廣泛、工種繁多、古建樣式繁多、歷史跨度大等諸多挑戰,且時間緊任務重。能在如此複雜的施工環境中按時竣工,透過修葺古蹟,傳承古法修繕工藝,還原雍和宮這條老街的傳統風貌,讓老住戶們感受兒時歡樂,讓市民感受老北京城的氣息,是首開古建修繕團隊所有參施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國企精神的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