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山東人為何不吃大米?原因是古代吃不起

2023-01-21由 新彼岸臨川 發表于 農業

農藥安全間隔期幾天

這段時間,山東各地新米上市。看著晶瑩剔透的大米,任誰都會忍不住買上一些回家嚐嚐鮮。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糧作,麥子才是北方人的最愛,因此,有句話叫做“南稻北麥”。其實,這是一種刻板的印象。歷史真相是山東人不僅吃米,而且種植的歷史還很悠久。

據對棲霞楊家圈文化遺址中的稻米印痕考證,山東的水稻種植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時間要晚於浙江的河姆渡遺址。很有可能,這些稻米是從浙江北傳而來的。

不過,雖說山東的稻米首現膠東,但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膠東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對種植水稻並不熱衷。進入文明時代後,扛起山東稻米大旗的是魯南人。這也不奇怪,山東南部與江蘇北部搭界,這裡水資源豐富,土壤也比較肥沃,種水稻再合適不過了。像棗莊的臺兒莊,還有濟寧的魚臺縣都是在先秦時代就開始種植水稻的。

山東人為何不吃大米?原因是古代吃不起

此後,山東的水稻,以魯南為基地,向全省擴張。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但魯中、魯西、膠東的天然水系,並不能滿足水稻的需要。因此,想要種稻,就要興修水利工程。從某種程度而言,山東的水稻種植史,其實就是一部山東水利工程的興修史。

到了秦漢時,隨著臨淄、壽光以北的地區引巨定澤水,水稻“拿下”了這片古稱“北海”的區域。漢武帝時,高密立堰造塘,引水溉田,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稻區。隋唐時期,濟南的稻作開始興盛。大運河的開通,則是讓山東水稻的“勢力”進入了魯西南、魯西北。明朝時,位於菏澤的鉅野縣,在城北形成大面積的“稻穭坡”,清朝康熙年間,德州地區也出現了“榴花棗花月當午,青黃罷亞如馬鬃”的水稻長勢景象。

寫到此,可能有些人會感到奇怪,既然種植歷史如此悠久,為何山東人卻養成了吃麵的習慣?難道山東產的稻米難吃?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山東的大米,雖然沒有東北大米名聲顯赫,但是論品相和味道,也屬上乘。特別是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稻改後,山東除了早已聲名遠播的魚臺大米和明水香稻外,又湧現出了濟陽黃河大米、臨沂太平大米等優質大米。就拿濟陽的黃河大米來說。這種大米冰清玉潔,晶瑩透亮,蒸之煮之芳香四溢,粘香適口,回味甘醇。

其實,山東人不樂意吃米,原因在於山東的米實在是太珍貴了,一般老百姓吃不起。

山東人為何不吃大米?原因是古代吃不起

儒家成為中國的正統之後,食物也有了階級性。在儒生的眼中,“食稻衣錦”是“人生之極樂”的事情。顯然,只有貴族才能享受這樣的生活。由於南方天氣熱,水稻生長快,所產的大米沒有北方吃起來緊實,故而歷代帝王都偏愛北方產的大米。像顆粒飽滿、米質堅硬、色澤透明、油潤光亮的明水香稻,從明朝時便是貢米。素有“一家煮飯,十里飄香”之譽的曲阜香稻,更是清朝皇帝的心頭好。既然烙上了貴族印記,一般老百姓自然吃不上飯。為了應對飢餓,小麥逐漸成為了山東人的主食。麵食習慣的養成後,再吃大米就覺得很彆扭。比如說,很多人覺得吃米飯吃不飽,就是這個原因。